本报记者李庆国芦晓春
近日,记者从北京市农科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了解到,上半年该所面向“三农”服务“三农”,围绕植物营养与肥料农业资源与环境循环农业与清洁生产三大中心工作,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相关单位协作交流,科研推广各方面协调发展。
据了解,上半年科研工作的主要亮点有三个:一是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生态防控面源污染减排技术模式得到确立,农业面源污染动态监测及评价体系建立,为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小区域(乡镇)农业面源污染防控重点和防治策略提供了依据。二是针对京北冷凉地区筛选出12种具有较好优势且适宜推广的蔬菜品种,并建立了示范基地及推广体系。三是牵头申报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京津冀设施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防控技术示范”并得到落实。该项目针对京津冀地区设施农业土壤氮磷淋失防控土壤重金属修复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和尾菜资源化的单项技术较多,但完熟和集成度不高缺少相关田间应用及示范等问题,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将集成氮磷淋失防控重金属累积防控与修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体系,构建京津冀设施农业面源与重金属污染防控模式,促进京津冀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协同发展。
在科技服务工作上,该所围绕缓控释肥料循环农业高效养分利用新型生物有机肥料沼液滴灌土壤改良技术功能型育苗基质等核心技术,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为企业为农民为科研单位提供更好的技术服务,实现示范区内物质良性循环资源充分利用环境得到保护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示范能力明显提升,辐射带动区域乃至京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双百对接“菜篮子”和科技惠农基地建设进一步深化。在双百对接“菜篮子”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科技能力提升项目和院科技惠农项目的支持下,该所与14个京郊农业园区基地建立了合作关系,提供定位土壤养分监测评价及养分管理指导工作。对园区种植中出现的施肥问题农产品安全问题和土壤环境质量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保证了京郊设施农业的安全。
另一方面,在京郊推广应用沼液滴灌技术。该所在延庆昌平等区推广沼液滴灌工程技术及设备20台(套),覆盖作物生产示范面积5000亩,年消纳沼液5万立方米。此外,不断提升设备技术性能,目前,沼液滴灌系统已经发展到第三代,效能提升了200%,成本降低了80%。继续完善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技术体系,有效解决有机农业的追肥难题,并实现物质从养殖场到沼气站再从沼气站到种植业的良性循环。
在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应用的同时,该所坚持对一线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与指导。例如,在大兴区庞各庄镇组织了西瓜种植管理培训班,增强了各村西瓜种植能手对土壤和肥料认识的加深和科学施肥意识,为今后提高肥料利用率奠定了基础;在延庆康庄镇做了“有机蔬菜土壤培肥与养分调控”的报告,加强了农户对有机肥的认识,增强了农民对于科学施肥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大兴区长子营镇组织了重金属污染阻控技术培训班,讲授了重金属污染的类型危害以及阻控技术和方法等,对增强菜农了解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和相关防控措施有着重要意义,为未来降低设施蔬菜和土壤重金属风险奠定了基础。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