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唐婷)9月23日,国家大黄鱼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大黄鱼文化节与第四届大黄鱼产业发展论坛在浙江宁波召开。中国渔业协会会长赵兴武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李书民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崔国辉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吴建义等领导莅临现场并致贺词。
大黄鱼为我国“国鱼”,位于传统海洋“四大”主捕对象之首。在我国养殖海水鱼70多种计130多万吨(2015数据),大黄鱼产量约占10%左右。2015年,大黄鱼全国年产量近15万吨,出口约4万吨,优势的养殖区域主要在福建省,产量约占全国的80%以上,主养区宁德市约占全国70%,浙江广东也有部分养殖,其中浙江省年产0.3万吨~0.6万吨,广东省年产0.8万吨~1.0万吨。仅在闽浙两省,就有200多家养殖与加工企业。大黄鱼的品牌影响力也逐年在扩大,尤其是中国驰名商标宁德大黄鱼已经成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目前,大黄鱼的养殖主要以网箱为基础,包括池塘围网港叉网拦湾外大网箱,以及试验中的室内循环水等养殖模式,形成了大黄鱼产品的差异化格局,提供了90%的大黄鱼产量。而其他模式和改大改深后的部分网箱,结合节食瘦身“工艺”,为社会不同群体提供了约占大黄鱼总产量10%的高品位高价格的特色产品。
浙江省宁波市为了保护岱衢族大黄鱼种质资源,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岱衢族大黄鱼养殖业,从本世纪初以来,即开展了岱衢族大黄鱼野生种鱼的采捕保活和人工繁育研究,在岱衢洋海域成功采捕保活了数十尾野生岱衢族大黄鱼,繁育出岱衢族大黄鱼苗种,并制定实施了“岱衢族大黄鱼产业提升计划”。几年来,该市成功培育了大黄鱼“东海一号”新品种和“甬岱一号”新品系;开发了大黄鱼围网大型抗风浪网箱及分级分段等3种高效健康养殖模式,养殖的大黄鱼品质接近野生;与中国海洋大学麦康森院士团队开展了近二十年的技术合作,开发了无公害大黄鱼专用配合饲料;集成大黄鱼病害研究成果,构建了大黄鱼病害防控及质量安全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开发了养殖大黄鱼脱脂加工技术并实现了产业化,推进了具有宁波地方特色的岱衢族大黄鱼养殖产业的发展。2015年,宁波大黄鱼养殖产量达到3000余吨,产值约1.5亿元。
李书民在致辞中讲到,这次发起的国家大黄鱼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是由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校等相关单位共同参与,“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协作组织,目的是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难题,形成从育种苗种繁育养殖饲料水质调控疫病防治加工和冷链物流养殖装备信息化等全产业链的技术体系,推动大黄鱼产业技术创新,实现大黄鱼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他希望新成立的大黄鱼科技创新联盟在理事会的带领下,按照联盟章程,积极推动和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加强合作,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进一步完善联盟的组织架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单位的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人才优势及科技资源,建立与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科研协作机制,创建有利于技术交流资源共享成果转化的科研推广平台,聚集和培养适应科研和市场需要的大黄鱼产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做大做强大黄鱼产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中国渔业协会会长赵兴武对联盟未来发展和大黄鱼市场营销等方面提出有效建议。会议宣读了成立创新联盟倡议书,讨论通过了联盟章程,选举产生了联盟理事长和15家常务理事。其中,运营国家级大黄鱼原种场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宁德市富发水产有限公司郑炜强总经理当选联盟理事长。
同期举行的第四届大黄鱼产业发展论坛和第二届大黄鱼文化节也吸引了众多行业专家的参与,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中国渔业协会大黄鱼分会名誉会长大黄鱼之父刘家富,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张元兴和其他来自大黄鱼产业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渔业主管部门代表200余人出席了活动。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