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服务 -> 危机服务
互联网巨头接连“瘫痪” 网络安全危机待解
时间:2015-06-09 15:19:06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作者:

360截图20150609151802622.jpg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然而,在新常态下,我国农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近日,“2015中国农业发展论坛”在中国农业大学举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局局长程国强,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主任杨易等出席论坛并作专题报告,共同探讨新常态下中国农业发展之路。

  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政治尤其是能源供求格局的变化,导致国际市场大宗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行,制约我国农产品价格的“天花板”在不断下压。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对农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导致国内农业生产成本这个“地板”持续上升。不断下压的“天花板”和持续抬升的“地板”,正在压缩我国农业的发展空间。实际上,近年来我国快速增长的进口农产品中,有些确实是为了弥补国内的供求缺口,有些则是由于国内产品价格高,被同类国际产品挤出了市场,于是才出现了国内产量、国际进口和国内库存“三增加”的局面。我国人多地少,城镇化水平不高且进程不完整,农业生产总体上尚未走出经营分散、规模细小的发展阶段,农业的基础竞争力先天不足。因此,提高国内农产品的竞争力,让中国农产品走出国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必须认真应对的一大战略性挑战。

  中国农业走出去

  在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之后,中国农业走出去面临新的契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属于发展中国家,公路、铁路、港口以及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走出去”的瓶颈因素。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将为大型农业投资项目提供优良的投资基础,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区域以及亚非欧之间交通运输网络,为农产品贸易降低物流成本,也为企业实现全球化营销,打造跨国型农业企业提供基础条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局局长程国强在会上指出,在新常态下,必须加快落实新粮食观和全球农业战略。而实现全球农业战略,第一个建议就是投资。这是农业部、商务部、发改委等做出了的大量的工作而得出来的。第二,新型的农业合作除了走出去商业性的投资布局,还要推动中国农业与农业资源丰富的国家合作,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对于中国农业,要了解全球农业治理的构架,加上我们战略贸易伙伴,建立全球商品贸易中心,掌握大宗农产品定价的话语权。‘一带一路’可以为中国农业全球战略提供支撑。‘一带一路’最终要形成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区域经济构架”。程国强在会上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道。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韩一军认为,长期来看中国农业走出去的初期主体是企业,核心是要提高其在全球农业供应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应该说“一带一路”给农业走出去提供了更好的一个框架。

  中粮集团战略部研究部副总经理顾善松表示,从粮食安全角度看“一带一路”农业走出去,我国目前看起来粮食很多,但这是一个结构性的,是一个短期的。从长期来看,我们自身的资源环境压力,会逼迫我们不得不利用国际市场。通过“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中国的企业要走出去,这是建立中国供应链全球的延伸。此外还要与资源丰富的国家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粮食安全是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关切的问题,粮食合作可以说是“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最佳结合点之一。中国粮食生产量和进口量均居全球第一。中国有技术和经验帮助其他国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也有解决自己粮食问题的需求。“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些国家,如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都是重要粮食出口大国,是实现我国粮食进口多元化的重要区域。另一方面,我国地域辽阔,农业文明历史悠久,积累了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的从事种植和养殖的先进技术,沿线国家对我国农业机械、海水养殖、设施农业等产品和技术都有强烈需求。

  商务部研究院欧洲部副主任刘华芹认为,“一带一路”是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机遇期,对于企业而言,根本出路在于资源整合,让农业走出去,也是实现互利共赢的一个方面。比如通过境外农业开发,农产品运回国内可以解决一部分粮食市场供应问题,也帮助当地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一带一路”背景下农业“走出去”要规划先行,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强化“大农业”海外投资的力度。要充分考虑当地资源优势,结合当地市场、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需求,做出完善的规划。此外,农业“走出去”不仅仅是去海外“种地”,要将农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投资纳入农业“走出去”的整体布局中,鼓励企业向加工、物流、仓储、码头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及种子、研发等科技含量较高的关键领域投资,要强化在粮食、远洋渔业等重点产业的合作力度,提升投资层次,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企业。

  中信证券农业高级分析师刘洋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指出,从研究机构角度来看,原本认为推动农业产值或者市值增长的空间是产品结构的升级,商业模式的创新。但是现在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出和农业走出去这样的方向打开了一个农业发展的瓶颈,应该说未来面临的空间不仅仅是利用国内的资源,更是放眼全球的资源,中国的农业应是大有可为。

  拥抱“互联网+”

  除了“一带一路”,“互联网+”无疑是农业发展中的另一“法宝”。

  互联网+风起云涌,各行业龙头跑马圈地。可以说,互联网+农业正迎来政策红利,互联网的力量也在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和流通模式,还在重塑农业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新元素、增添新动力。

  互联网+农业,就目前看,主要是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生产与农产品销售中,使农业的生产效率、品质、效益等得到明显改善。利用互联网,将农产品产销间的距离大大缩小,让产销充分对接、消费者与生产直接见面成为现实中的可能,有利于减少生产的盲目性,扩大销售的视野,有效对抗市场风险。特别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农产品流通领域互联网程度明显提高,国家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大部分实现了电子交易和结算;电商又进一步让农产品的市场销售形态得到根本性改变,从最初的干果、茶叶、初加工品网上销售开始,在仓储物流技术和条件不断改善的情况下,生鲜农产品的网上销售也得到破题。

  此前,阿里研究院发布了《2014年度阿里农产品电子商务研究报告》,这是国内农产品电子商务领域的风向标。报告显示,2014年农产品网商群体迅速扩大,在阿里零售平台上经营农产品的卖家数量达75万,2014年,阿里平台上完成农产品销售483亿元,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再创新高。农业部预计2014年农业电商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以上。

  此前,国务院出台了“电商国八条”,提出加强互联网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中央财政将拿出2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随后又传出消息,商务部等20多个部委参与的《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指导意见》初稿已经完成,最终文件将以国办发文的形式出台,这也是首个全面部署农村电商发展的文件。

  互联网与农业相结合,不仅仅是农产品的结合,互联网对于农村金融的推动也是相当巨大的。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指出,中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已经开始逐步进入“互联网+”的新时代,互联网金融发展空间很大,特别是互联网金融能够针对性地激发农村市场的消费活力,为农村地区更有效地开展好金融服务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教授指出,农业要想在“互联网+”行动中有所作为,必须先做“+互联网”,大力发展移动金融。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