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不少农业界人士在媒体和博客上撰文,谈论所谓“保护民族种业”的问题。同时,我也看到一位农业专家在其博客上发表“保护民族种业是一个伪命题”的大胆言论。本人胆子一贯也比较大一些,思想也比较“自由化”一些,也想就这一命题发表些许“谬论”,为本来已经热闹的题目在添上一些砖头、瓦块什么的,或许成为列为看官的众矢之的。
前几年,国内一些人还在呼吁“保护中国种业”,这几年转而称“保护民族种业”,这其中的奥妙一目了然:用“民族”二字唤起读者的共鸣,打感情牌。这里面,最核心的问题是需要搞清楚,在“民族种业”的概念中,“民族”二字的含义。
第一, 何谓“民族”?
中国传统的存在或者是现实的存在是否就可以称之为民族的?它应该有什么样的独特的文化和社会内涵?它是否要承载历史的价值?它是应该否具有积极和进步意义?这些是我们将一个事物冠以“民族”二字之前首先应该考虑的。“小脚”和“男人的辫子”是典型的“民族的”,但是由于它的扭曲的文化和历史内涵,早已经被我们摒弃;前些年VCD在中国大行其道,已成为世界产业的领导者,但并非因此而成为“民族”的,它要让位于更先进的DVD和未来的更先进的技术,而我们也并没有听到多少“保护民族DVD产业”的呼吁 – 这就是产业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如果把中国现有的东西(存在) – 不管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就称作“民族的”,这是对我们民族概念的曲解和滥用;如果把落后掩藏在“民族”的概念下“保护”起来,而实际上是与进步的历史观背道而驰,这是对于公众的误导和对于“民族”利益的伤害。
种子产业本身是一个工农业产业的分支。中国种子的产业结构和技术与国外没有本质的差别,其基本技术,质量标准,管理方法等是中外共通的;但是中国目前的产业水平相对落后,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是一个需要迅速发展和进步的行业。种子产业在中国并没有所谓的“民族”的文化、社会和历史的的内涵,因此,把中国种业目前相对落后状态冠以“民族种业”而“保护”起来,避免竞争,但是无视下游产业的发展,忽视农民的利益,是一种典型的概念的滥用和误导。
既然不是“民族”的,所谓的“保护”也就成为无的放矢。
第二,为什么要“保护”?
任何行政措施,管理措施都应当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责任方和时间表。反观我国对于种子行业的“保护”,却远远超出了这一范围。
? “重要”并不是需要保护的理由 – 正因为重要才需要竞争和发展,才应当摒除消极的保护;
? “弱小”也不是一味保护的理由 –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中国的家电产业,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正好说明了这一点。戴着“救生圈”永远学不会游泳;
? 保护是有时效的,中国改革开放了三十年,其它各行各业等到了蓬勃和飞速的发展,唯独种业还在“保护”的大伞下步履蹒跚。继续的一味“保护”只能使它与世界的最高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
中国目前种子产业的开放是非常非常有限的,行业的准入有很大的限制,国外公司不能够控股合资公司,品种的审定和保护也受到诸多限制。即便在这样的情形下,国内的种业还在不断呼吁“保护”,真有些令人不敢苟同。
中国目前的种子行业条块分割严重,研发-生产-营销-服务一体化的产业链还没有形成,行业质量标准低(与很多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是如此),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到位,企业创新能力差,假冒伪劣和非法生产的种子满天飞等等…,这些,都与中国农业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也是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隐患。
“保护”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发展。像现在这样,把种业放在“温室”中,会越保护越弱不禁风,体弱多病。
第三,“保护中国种业”是不是“保护中国农业”?
当然不是。这里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概念的误区,我们行业的有些人也有意在误导公众。假如我们说,“保护中国的汽车制造产业是为了保护中国的交通运输的安全”;“保护教师的利益(减少竞争)就是保护学生的利益和教学质量”,“保护手机产业是保护中国的通讯安全”的话,各位看官都可以判断出来,这都是再明显不过的逻辑错误。
种子产业与种植业是农业产业链上两个息息相关但又不同的环节。上游的种子产业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推广体系和售后服务都会对下游产业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效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中国种子产业的产值与下游的种植业的产值相比只有大约5%左右。为了保护这5%的产业的利益不惜牺牲中国农业发展的速度和效率,牺牲农民的利益,实在是一个得不偿失的事情。
中国种子产业目前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 深化以所有权、经营权和决策权为核心的体制的改革;改变社会和企业内部的评价和绩效考核机制,注重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平衡;
2) 加快市场化的建设,屏除行政保护和地方保护;坚持以市场价值定价的原则,打破流通领域的垄断和农产品的价格平抑机制;
3) 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促进种子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产业链的初步形成;
4) 建立产业界的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心态.
“保护主义”是一种逆流,在美国、欧洲也存在着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特别是在经济危机得形势下。但是,“保护主义”毕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中一股逆流。西方的思想学界和社会精英,一直没有停止对保护主义进行反思和批判。反观我国社会,对于保护主义的否定,基本上出于政治领袖的战略抉择和经济实践中的利益平衡;中国的学者和社会精英则在这方面缺少了一些远见,缺少了一些自我反思、自我批判的勇气。
我一直以为,思想的解放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先导。愿我们社会的主体和精英阶层能够对于我们自身的弱点、盲点有所警惕,对于我们自身的“保护主义”倾向及其负面的效应有更清醒的认识。
“发展才是硬道理”!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