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发现气喘病的种猪场 一般引进国外种猪的新建场和长期进行自繁自养、严格管理的净化场无气喘病发生,此类猪场预防猪气喘病最经济的方法是通过弱毒苗的免疫,配合严格的隔离和消毒卫生措施,具体程序为:种母猪、种公猪进行右侧肺内注射免疫,仔猪45日龄~60日龄左侧肺内注射免疫。通过长期监测,免疫,隔离,消毒和及时治疗,淘汰,保持健康场的净化。坚决贯彻自繁自育的方针,严禁从外地输入猪只。如必须从外地引进种猪时,应认真了解猪源所在地有无本病流行。认为健康的猪,购入后应严格隔离检查3个月,确认无猪气喘病后方可混群饲养。平时应加强猪的饲养管理,给予优质全价饲料,做好经常性的卫生防疫及消毒工作,保持栏舍的清洁、干燥、通风。
已经发生猪气喘病的猪场 早诊断,早隔离,及时消除传染源。加强日常的隔离工作。怀孕母猪实行单圈饲养,使小猪感染本病只能来自本窝母猪,检查母猪是否为带菌母猪或病母猪,还是健康母猪,逐步确定无本病的健康母猪群,使之扩大为无本病的健康猪场。兽医和饲养员平时加强对猪群观察,从猪群中检出早期病猪。一听咳嗽,特别注意在夜间、清晨打扫猪舍,喂食和运动时,猪只有无咳嗽、喷嚏现象,二查呼吸,在猪群休息时注意呼吸次数和呼吸深度。确定病猪及早挑出集中隔离饲养,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并消毒处理,这是防止扩散,迅速控制本病发展的重要环节。隔离饲养还包括对种母猪实行单圈饲养,做到“母猪不相见,小猪不窜圈”。断奶仔猪按窝集中育肥。给种猪和新生仔猪右侧肺内接种猪气喘病弱毒冻干疫苗。
免疫程序 每年8月~10月给种猪和后备猪注射猪气喘病弱毒菌苗1次,阳性场病愈母猪(可能隐性带菌者)临产前一个月以0.1%土霉素碱饲喂2周,或连续口服泰乐霉素和三甲氧苄二胺嘧啶,密集药物治疗也可获得无气喘病母猪,以防垂直传播。仔猪可进行二次免疫以提高猪群免疫力。7~15日龄首免,60日龄~80日龄二免。仔猪群中如已有感染病猪须及时隔离,并在二免前15天以0.1%土霉素碱连续饲喂1周。 气喘病感染严重的猪场 如哺乳仔猪发病率提高,猪场又必须使用抗生素,则可对吮乳仔猪实行1日龄~5日龄首免,10日龄~20日龄加强免疫的早期免疫程序,同时对猪舍严格监视,对发病猪隔离,并定期进行带猪消毒和转群消毒。连续注射疫苗3年,可以控制猪气喘病。药物治疗培育健康猪群,利用康复母猪不带菌也不排菌的原理,各种抗生素治疗本病,使得病猪治愈康复。选择康复母猪单个隔离饲养,采用人工授精,产仔连续2窝以上;仔猪从哺乳期到架子猪都未出现气喘症状,通过疫苗注射,仔猪亦未发现气喘病的病变,可以定为健康猪群。从集市购买的苗猪或架子猪,临诊上如无咳嗽,又无气喘症状,体温正常(40℃以下),可以立即进行右侧肋间肺内注射疫苗1毫升。在暴发此病猪场,未发病的棚舍,可以进行紧急预防,以降低发病率。
猪副伤寒,仔猪更多见。
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侵害20日龄~4月龄的小猪,一般为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寒冷的冬季或早春多发。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主要传染源。仔猪采食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可经消化道感染。仔猪断奶过早,突然更换饲料,营养不当,长途运输,冷湿阴雨以及气温突变等,都可成为本病发生的诱因。
该病的潜伏期由数天至数月不定,下痢为其主要症状。根据病情轻重和病程长短,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急性型多见于断奶前后的仔猪,表现为体温升高,腹痛腹泻,粪便恶臭,有的突然发病而死亡。本型病程短,死亡率高。慢性型较为多见,表现为逐渐消瘦,食欲减退或废绝,贫血,持续或周期性下痢,粪便灰白、黄绿或暗绿色,眼结膜发炎,病程2周~3周,死亡率20%~50%,愈后猪多生长发育受阻,成为僵猪。
预防时要加强饲养管理,仔猪栏舍做到防寒保温,搞好清洁卫生,定期消毒,科学搭配饲料,适时断乳,以减少本病的发生。用仔猪副伤寒弱毒菌苗于仔猪7日龄时喂服1次,35日龄再重服1次。或1月龄以上的健康仔猪用副伤寒弱毒苗稀释后肌肉注射,进行免疫,体质弱或患病猪不宜注射。
治愈的仔猪多为带菌者,应隔离饲养,为防止传播疾病,以淘汰为宜。坚持早期治疗和连续用药的原则。对本病有效的药物较多,如抗菌素、呋喃类药物和磺胺类药物等,但在沙门氏菌中常出现抗药菌株。因此,当使用一种药物无效时,可更换另一种药物试治。
对仔猪春泻病要鉴别诊断,对症下药。
猪春泻病是春季多发病、常见病,主要症状表现为拉稀,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只有正确鉴别才能对症下药,提高疗效。
仔猪黄痢 该病是一定血清型的溶血性(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的腹泻性传染病。发病特点:主要发生于7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死亡率均高,7日龄以上仔猪发病较少。往往因1头发病,传染数头至整群。主要症状:腹泻突然,少有呕吐,粪便呈黄色或黄白色水样稀粪,腥臭,病程为急性或慢性,最后因脱水、消瘦而死亡。剖检可见肠道黏膜发生急性卡他性炎症,以十二指肠最明显。肠黏膜肿胀,充血,肠壁变薄,肠管松弛。
防治方法 ①产圈要保持干燥向阳,清洁卫生。仔猪产后24小时内最好全窝口服抗菌素类药物进行预防。②黄连素注射液3毫升(每头用量),一次肌肉注射,每日3次,连用5天,疗效显著。③白头翁6克、龙胆草3克、黄连2克共为细末,米汤调成糊状舔剂,涂布在母猪乳房部,小猪吃奶食之。平均每头仔猪每次1克~3克,每日2次,连用2天~3天。
仔猪白痢 该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非败血性、急性肠道传染病。发病特点:多发生于10日龄~30日龄的仔猪,发病率中等,死亡率不高,呈地方性流行。主要症状:腹泻突然,无呕吐,粪便呈乳白、灰白或黄白色浆状,腥臭,体温不高,被毛粗乱,肛门周围被粪便污染不洁。病程为急性或亚急性。时久者消瘦,脱水,生长发育受阻。剖检病变是卡他性肠炎,肠内容物呈糊状,灰白色,肠系膜淋巴结肿胀。
防治方法 ①注意栏圈、用具、食料及母猪奶头的卫生,给仔猪提早补料,以锻炼其肠道消化机能。②可用甲砜霉素、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可让其内服活性炭(木炭也可),效果更好,一般用药3天~5天即全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