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我省淮北、阜阳、合肥、六安、亳州等地部分猪场都发生了猪回肠炎,这种猪病发生时不易被发现,主要表现为猪间歇性下痢、食欲减退和生长迟缓,一般不会引起猪的高死亡率,但它增加了饲料开支,给养殖户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
安徽科瑞华养猪技术研究所总经理吴义师介绍说,猪回肠炎又称猪增生性肠炎,病原菌通过粪便可在猪只之间水平传播。有时候病原菌会在母猪分娩期间从母猪传播给仔猪,从而使带菌猪得以进入下一个生产阶段,但绝大多数猪场发生病原菌的排毒传染方式是在生长猪和育肥猪之间发生,断奶仔猪与生长猪之间的水平传播是暴发此病最主要的原因。天气变化、运输、饲养密度过大、不良卫生条件等应激因素,也可引起本病的发生。如果猪群内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如圆环病毒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以及饲料中霉菌毒素作用造成猪抵抗力降低,或者猪场存在其他肠炎病原,如猪疾病密螺旋体、结肠螺旋体、沙门氏菌等,也可引起本病的暴发。
该病在临床上呈现两种表现形式:急性型与慢性型。急性型通常发生于后备种猪和育肥猪,尤其是经过长途运输的后备种猪更易呈现急性发病经过,病猪突然死亡,有些突然死亡的病猪仅见外表苍白,但粪便正常,病程稍长者,排黑色柏油状稀粪,后期转为黄色,死亡率一般达到5%~6%。慢性回肠炎患猪症状轻微,表现为同栏内不时出现几头腹泻的猪,粪便稀软或不成形,呈黑色、水泥样灰色或黄色,内含未完全消化的饲料。如果发生轻微的回肠炎,腹泻往往不明显,仅有少数猪腹泻,一般难以发现。病猪采食量正常,但生长速度受阻,因此发病猪栏内猪群体重相差较大,有些病猪食欲下降,病变严重的猪发生严重持续性腹泻,使用多种抗生素效果均不理想。大部分慢性感染猪可在发病4~10周后突然恢复正常,生长速度加快,但与正常猪相比,平均增重降低6%~20%,饲料转化率降低约25%。初步诊断可根据典型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包括眼观变化和病理组织学变化)作出,但确诊必须结合病原体的检出。特征性症状是保育后期猪和生长猪慢性腹泻,粪便稀软、不成形,或者育肥猪和后备种猪发生血痢。特征性病变表现在回肠,特别是回肠末端20厘米处出现增生、坏死或出血性病变。
预防此病,吴义师认为,首先要加强饲养管理,减少混群、过冷、过热、运输、重新扩群等不良应激因素,提高猪体的抵抗力,实行全进全出饲养制度。空栏舍要在彻底冲洗后使用0.2%烧碱溶液拖擦消毒,净化7天后才能转猪。其次,要加强消毒,可使用“百胜—30”(比例为1:500)或15%的戊二醛类消毒剂,如“安灭杀”(比例为1:400)带猪喷雾消毒,每周至少3次。饲养员和兽医不要在猪栏间跨来跨去,避免交叉传播;再次,引种时要有一定隔离期,并在饲料中预防用药。
吴义师说,抗生素对该病有一定的效果,养猪户可以根据猪的发病情况采用间断性给药的方法,在已发病猪场实行策略性阶段式用药方案。1、断奶后1周内每吨饲料中添加80%枝原净125克、阿莫西林200克、15%金霉素2000克,一周后将枝原净剂量减半,继续使用10天,然后在70~130日龄饲料中添加80%枝原净40克/吨,131日龄至出栏不加任何药物;2、在仔猪重25公斤的生长开始阶段,每吨饲料中添加2%纽弗罗2000克和磷酸泰乐菌素100克,时间为7~10天,然后在肥猪重60公斤的生长开始阶段,每吨饲料中添加2%纽弗罗1000克和磷酸泰乐菌素100克,时间为7天;3、在流行期间和调运前或新购入猪只时在饲料中添加药物进行预防,在每吨饲料中添加2公斤利高霉素-44,时间为7~10天,利高霉素中的林可霉素和壮观霉素比例为1:1。对于母猪感染比较严重的猪场,在母猪哺乳期,饲料中需要添加利高霉素等药物组合,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定期更换,以便切断母子传播,减少母猪产后感染。对于病猪可肌注纽弗罗注射液,每20公斤体重1毫升,两天注射一次。也可使用林可霉素注射液,每10公斤体重肌注1毫升,同时配合痢菌净针剂,每天注射一次,连续治疗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