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服务 -> 专家言论
07-08年安徽省农业科技入户渔业主推技术
时间:2009-12-29 12:36:12来源:中国乡村网作者:刘玉
(一) 水质调控养殖技术     养殖水域是水生动物栖息的场所,养殖过程含有各种水生动物的排泄物、剩余饲料等废弃物及死亡的动物,在池塘这类面积较小的水域内,容易造成生态失衡,不利于养殖对象的正常生长,严重时会导致死亡,或影响产品质量。因此,保持良好的养殖水域条件是提高水产养殖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措施。     1、增产增效情况     通过本技术的应用,可明显改善水域环境条件,使池塘养殖的常规品种,以及河蟹、鳜鱼和青虾等发病率下降10%以上,减少经济损失,常规鱼类亩增产50千克以上,河蟹每亩增产10-20千克,鳜鱼每亩增产20千克,青虾每亩增产10-15千克,经济效益提高10-20%。     2、技术要点     购买简易水质分析器一套及水温计,采用比色法测定养殖池的pH值、溶解氧、氨氮和亚硝态氮等的含量,可以及时地反映养殖水体的水质状况,便于采取应对措施,改善水体质量,保证水产养殖的正常进行。     ⑴调控pH值。根据渔业水质标准,淡水养殖水域的pH值,一般以7.5-8.5为宜。如果低于7,要适量泼洒生石灰,以调高pH值。     ⑵调控溶解氧。当水中溶解氧低于4毫克/升时,鱼类、虾、蟹即会受到影响。在2毫克/升时鳜鱼及青虾、河蟹等即有可能浮头。当溶解氧下降到1毫克/升时,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及鲤鱼、鲫鱼、团头鲂等会出现浮头现象。     在夏、秋季节,鱼类缺氧浮头现象时有发生,溶解氧的测定,一般应在半夜或凌晨2-3时进行。当测定结果表明水体缺氧时,要及时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①加注新水。将池塘中的水换出一部分,然后加入新水,一般每次换水1/4-1/3即可。②在养殖池配置增氧机,适时开启增氧机增氧。或利用水泵向池塘中冲水,以增加水中氧气含量。③起捕部分商品鱼、虾、蟹。将达到上市规格的鱼(虾、蟹)捕捞销售,减小存塘量,从而减轻对溶解氧的需求量,以缓解缺氧浮头的压力。④年底,商品鱼、虾、蟹起捕后,要利用冬闲季节,将池底淤泥清除出去,减少过多的有机物,改善下年养殖环境。     ⑶调控总铵和亚硝态氮。总铵(NH4+NH3)、亚硝态氮(NO2-)是水中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总铵和亚硝态氮偏高,不利于水生动物的生长,过高会导致死亡。水质越肥,表明水中有机物越多,总铵和亚硝态氮也越多。如果养殖水体中总铵大于0.5毫克/升,亚硝态氮大于0.1毫克/升,说明养殖水体已经受到有机物的污染。     一般养殖池塘水中的总铵控制在2毫克/升以下,亚硝态氮控制在0.2毫克/升以下,特种水产养殖池塘总铵控制在1毫克/升以下,亚硝态氮控制在0.1毫克/升以下比较好。精养池塘夏秋季节总铵可达0.5-4毫克/升,亚硝态氮0.1-0.4毫克/升,显然偏高,要采取措施,进行适当控制。     ①重视栽培水生植物,利用植物吸收多余的氮,达到降低总铵和亚硝态氮的目的。可以种植水花生、苦草、轮叶黑藻、金鱼藻、伊乐藻等。②减少草食性鱼类投放,增放滤食性的鲢鱼和鳙鱼,利用它们摄食浮游生物的特点,将氮素转化为鱼产品,达到以鱼养水的目的。③及时换水,把过肥的池水排出一部分,然后补充新水,降低总铵和亚硝态氮的含量。④使用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等,利用它们促进有机物的分解,改善水体环境。     3、适用范围。全省各池塘养殖场、养殖户。     4、注意事项。水质调控技术有很强的针对性,要注意各种调节方法之间的互相影响。  (二) 无公害蟹鳜混养技术     1、增产增效情况     一般每亩养鱼池塘全年有30-50千克各种小杂鱼,这些杂鱼不但经济价值不大,还与正常投放的经济鱼类争夺饲料、生长空间,并消耗水里溶氧,因此,套养部分肉食性的鳜鱼,可以把低价值鱼转化为价值较高的鱼,提高优质鱼的比重,增加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平均每亩可产河蟹50-60千克,增产鳜鱼5-10千克,搭配滤食性的鲢、鳙鱼,可生产鲢、鳙商品鱼50千克左右的鱼塘。亩产值4000元左右的鱼塘,可增加效益200-300元,产品质量也会明显提高。     2、技术要点     ⑴池塘条件。面积以10-30亩为宜,池塘深度2米左右,可保持水深1.5-1.8米,保水性能好。水质优良,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和农业部《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要求,水量充沛。养殖池应具有各自独立的进排水渠系,进排水口设置防逃设施,防止鱼、蟹逃逸。     ⑵防逃设施建设。池塘埂要加宽、加固,四周要用砖或玻璃、石棉瓦、强化塑料板、双层塑料薄膜等建设防逃墙,应高于池埂面40厘米以上,以防河蟹逃跑。     ⑶清塘消毒、种植水草、投放螺蛳与施肥。池底淤泥以10厘米左右为宜。利用生石灰等清塘、消毒,每亩生石灰的用量为75-100千克,化水全池均匀泼洒。     在3月份种植水生植物,将池水加深至40-50厘米,每亩施用复合肥2.5-3千克,以促进水草的生长。水草种植以轮叶黑藻、苦草、伊乐藻为主,夏秋季节河蟹生长期间,水草覆盖率应在60%以上。同时,投放活螺蛳300-400千克,为河蟹提供鲜活饵料。     ⑷幼蟹与鳙鱼种投放。要选择长江水系的苗种。幼蟹应规格整齐,肢体健全,体质健壮,无伤、病。平均体重5-6克,即每千克160-200只,一般每亩投放幼蟹400-600只。幼蟹投放前,要进行消毒处理,以防病。可用5%的甲醛溶液,或1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幼蟹10分钟。可在池塘中用拦网隔开1/5左右,1-2月份将幼蟹投放在围栏内,等到水草达到一定高度后再拆除拦网,使蟹分布全池,这样可保护水草生长。     鳜鱼种的规格以30-50克为宜,如果投放当年繁殖的苗种,应培育到5-8厘米投放比较好。每亩可混养鳜鱼15-25尾,平均亩放20尾左右。为了提高饵料鱼供应能力,可在池中适当投放鲫鱼,一般亩放30-40尾,使其繁殖的鱼苗作为小鳜鱼的补充饵料。如果已经在池塘中养过鳜鱼,饵料鱼可能大为减少,投放的鲫鱼要适当增加,一般每亩可投放鲫鱼5-10千克,或投放3厘米左右的鲢、鳙夏花5000-10000尾,以补充蟹池内饵料鱼密度,促进鳜鱼的生长。饵料鱼的体长为鳜鱼的40-60%,对于饵料鱼,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鳜鱼的利用率。     对于当年人工繁殖的鳜鱼苗,要采取强化培育措施,使其达到5厘米以上的规格,再投放入池。可利用网箱进行培育,以每平方米50-60尾的密度,将饵料鱼与鳜鱼苗的比例按(5:1)至(10:1)搭配,约15-20天,鳜鱼就可达到5-8厘米,这时即适合投放到池塘。     ⑸饲养管理     ①水质管理。河蟹、鳜鱼对水质要求高,需要水体中有较高的溶解氧含量,要精心管好水质,严防污染、缺氧,确保河蟹与鳜鱼正常生长。     养殖期间要使水中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要保持适宜的水深,不低于1.5米。要定期换水、加水,3-5月,每隔10天左右换一次水,6-9月高温季节,每隔3-5天就要换一次或加一次水。池水要保持合适的透明度。一般在30-40厘米较好,pH值稳定在7.5-8.5,可10-15天向池塘中均匀泼洒一次生石灰水,每次每亩的用量为15千克左右。     也可定期施用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等,可以分解有机物,改善养殖池的水质条件、抑制致病菌的繁殖,有利于河蟹、鳜鱼的正常生长,并能改善上市水产品的质量。     ②加强河蟹脱壳期间的管理。在河蟹的脱壳期前5-7天换一次水,可适当增大换水量,为河蟹改善栖息条件,对水体进行一次消毒处理,在投喂的饲料中适当提高精饲料的比例,以增强河蟹体质,促进脱壳。     ③搞好病害防治工作。蟹、鳜的病害防治要引起重视,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要投喂新鲜的饲料,保持食台和食场的清洁,不喂过多的饲料,以免有剩余时不但造成饲料的浪费,而且易污染水质。定期对水体、工具进行施药消毒。要正确诊断疾病,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严格执行农业部《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规则》,不得使用禁用药物,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3、注意事项。施用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等时,不要与其他抗生素、生石灰等同时使用;防蟹逃逸。     4、适应地区。全省各地均可开展池塘蟹鳜混养。 (三) 青虾双季养殖技术     1、增产增效情况     青虾双季养殖是根据青虾生长规律,充分利用水面资源,一年养殖两茬青虾,前茬青虾平均亩产40千克左右,后茬青虾平均亩产40-50千克,从而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前茬青虾养殖,放养时间为1-2月份,到4月底开始可逐步轮捕,捕大留小,6月下旬干池集中捕捞。后茬青虾放养时间大致在6-7月份,一般9月份开始轮捕,到元旦至春节前后集中捕捞,平均每亩增加产量15-20千克,亩增加效益200元左右。     2、技术要点     ⑴选择面积。3-5亩的池塘,可保持水深1.2-1.5米,进排水系统配套,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要求,水量充沛。养殖池应具有独立的进排水渠系,每口池配备增氧机一台,水泵一台。用生石灰消毒,进水要过滤。有条件的可在池内铺设旧网片,便于青虾上下爬行栖息。一般每排宽3-5米,设在水面下20-30厘米处,与水面保持倾斜15-20°。     ⑵栽培水草及施肥。清塘消毒后7-10天,在池内四周种植水花生,宽1米左右,可用毛竹、绳索固定。池内浅水区可种植沉水植物如轮叶黑藻、苦草、伊乐藻、金鱼藻等,并使草形成条或块状。面积可占池塘总水面的30-40%。虾苗投放前10天,每亩施发酵的有机肥200-300千克。     ⑶前茬青虾养殖,以放养幼虾为主,规格1500-2000只/千克,平均亩放15千克左右,即2-3万尾,搭配50-100克的鲢、鳜鱼种50-100尾。后茬青虾养殖,以放养当年繁殖虾苗为主,规格1.5-2.0厘米,平均亩放3万只左右,同时每亩混养花白鲢夏花鱼种500尾左右。     ⑷饲料以投配合颗粒饲料为主,动物性饵料为辅,饲料粗蛋白质含量30-35%,日投饲量通常控制在虾体重的3-8%,具体视饲料种类、天气、水质、水温及青虾生长及不同季节而定,灵活掌握。一般日投两次,上午7-8时投30%,下午5-6时投70%。投喂时应采用分散泼撒的方法,主要投放在池塘四周浅水区及附着物上,便于青虾均匀摄食。     3、注意事项     ⑴养虾池埂要有较大斜坡,一般坡度为1:2.5或1:3,并留有一定的浅水区,便于水草生长,也有利于饲料投放。⑵青虾苗要规格整齐,体质健壮,附肢完整,投放时要注意消毒。要带水操作,离水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     4、适应地区。全省各地均可开展池塘蟹鳜混养。 (技术依托单位: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申德林  联系电话:0551-3518842)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