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是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农业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必须依靠不断的推广,让农民掌握应用,农业推广成效的好坏,取决于推广队伍能力的高低。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集服务与引导和指导农业产业化发展,为确保农业生产安全提供科技支撑的基础工作。近年来,随着我市农业经济的发展,新的农业产业不断涌现,且实现产业化发展的步伐加快,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夯实农业技术队伍基础,提升岗位素质,提高工作能力,以匹配服务农业产业发展工作职责和要求,是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一、我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现状
我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现有工作人员210人,其中市级工作人员100人:专业技术人员83人、管理人员和工人17人;本科学历19人、大专学历23人、中专学历44人、高中及以下学历14人;农学类专业37人、植保专业20人、园艺果茶类专业11人、农经管理类专业9人、机械电自化类专业2人、财会专业4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正高级职称1人、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39人、初级职称31人、未定级2人;50岁以上的19人、40-49岁的56人、30-39岁的20人、30岁以下的5人(2011年引进)。乡(镇)农技站工作人员110人:分配生27人、招工81人;有职称的人员42人(中级职称22人、初级职称20人)、无职称的人员68人;本科学历7人、大专学历29人、中专学历58人、高中及以下学历16人;农学类专业62人、植保专业5人、园艺果茶类专业8人、农经管理类业8人、畜牧兽医特养类专业3人、财会专业4人、其他非涉农专业4人,通过全日制学习取得专业学历37人,通过农广校和省农大自学考试取得专业学历57人;50岁以上的42人、36-49岁的42人、35岁以下的26人。
从以上统计情况看,当前我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队伍年龄老化,50岁以上人员61人,占29%;特别是市级工作人员,40岁以上人员75人,占75%,平均年龄达46岁。二是专业严重不合理,农学类专业99人,占47.1%,而园艺果茶类专19人,只占9%,植保专业26人,只占12.4%。三是专业知识老化,全日制学历者绝大部分为上世纪90年代及以前的毕业生,并以80年代及以前的为主,本世纪只招全日制毕业生7人。
二、我市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实行联产承包、分田到户后,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得以充分发挥,随着温保问题的解决,以增收致富奔小康为目标,追求生产效益,有力推动了我市农业新产业的发展。到2010年,全市耕地面积37.74千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为93.72千公顷,农业总产值达20.53亿元。其中水稻播种面积为64.41千公顷,稻谷总产45.39万吨;蔬菜播种面积12.6千公顷,总产量41万吨、总产值6.2亿元,其中以黄瓜、丝瓜、茄子、辣椒、豆角为主打品种的商品蔬菜播种面积5.9千公顷,实现产值4.1亿元;以南方早熟犁、茶叶、果用瓜、西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8.3千公顷,实现产值2.2亿元;以油菜为主的油料作物播种面积4.83千公顷,总产0.58万吨;以红蓍、鲜食玉米为主的旱粮作物播种面积3.1千公顷,总产2.09万吨。全年全市耕地流转面积8.93千公顷,比2009年增加0.53千顷,土地的进一步集中,支持了产业规模经营,到2010年底,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13家,比2009年增加61家。
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市以蔬菜、果用瓜、南方早熟梨为代表的农业新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初具规模,产值比重逐年提高。特别是蔬菜生产在省内及周边市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基地建设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富里镇车上村千亩蔬菜基地标准园建设2010年建成,成为株洲市唯一的一个农业部园艺作物标准园。但在农业新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农民对产业发展要求的自然条件、生产技术、市场情况认知的局限性,盲目发展也付出了较大的代价,有的产业由于适应性问题起步就失败,部分产业或因生产设施不配套,选点又不科学,抗拒自然风险能力弱,或因生产技术问题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应有的损失。
三、我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能力匹配职责存在的差距
农业产业发展的主体是农民,我们既要尊重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力,但引导和指导农民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提供生产技术支持,尽可能地降低、化解各种风险是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也是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新要求。
在我市农业新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全体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积极主动迎接挑战,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不断在实践中学习、摸索,边干边学;市及时成立了蔬菜作物站,并组织发挥队伍团队智慧,集思广益剖析生产技术和病虫害预测防治问题、总结经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及队伍的业务水平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了普遍提高。编制的花椰菜、醴陵玻璃干椒栽培技术规程成为湖南省蔬菜生产技术标准;编制的醴陵市无公害茄子、丝瓜、辣椒早春栽培及甘蓝秋冬、芹菜夏秋栽培和黄瓜、大白菜、菜藕、莴笋、百合、芋头、蕹菜栽培,南方早熟梨、柑桔、茶叶、西瓜、薄皮甜瓜生产等17个农作物共31个技术规程,有11个通过株洲市农业规范委员会审定实施;从2006年起开始了蔬菜作物的病虫害预测预报,实现了我市种植农作物的全覆盖病虫害预测预报。通过务实的工作、扎实的技术指导服务,为打下目前我市农业新产业基础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为了解决干部职工子女就业问题,招工了一批无专业人员,造成人员岗位系质良莠不齐、能力水平高低不一,特别是乡镇农技队伍,2007年体系改革前,经费不到位、无保障,人员忙于求生存,严重影响了学习求上进、提升素质和能力的积极性;长期以来,我市农技队伍以服务和指导粮油、柑桔、茶叶产业为主,对农业产业发展缺乏预见性,再加上地方政府压缩编制,市级队伍在相当长的时期未能补充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人才培养和储备滞后,准备不足,造成人员断层、专业知识老化、专业人才配比不合理。导致引导、指导和服务能力与产业发展要求还不能相匹配,主要表现在:对新产业发展的可行性研判能力不强;专业知识老化,对新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知识、技术掌握不全;缺乏组织协调能力和市场信息处理能力。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引进人,优化队伍结构。制定人才引进奖励、生活安置、工作安排等相关政策,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确保引得进,留得住。加快园艺、植保、农业经济管理等专业紧缺急需人才引进工作,从人力资源配置上,提高队伍专业技术层次,解决队伍断层问题,逐步优化队伍结构,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
2、培养人,提升现役队伍能力。①加强在职人员岗位培训。一是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成立课题小组,组织内部研讨,攻克技术难点,并通过成果报告会形式,相互交流学习;二是请专家针对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难点讲座;三是定期选派人员到正规院校进行阶段性学习。②鼓励在职人员自学成才。对大专及以上学历自考学习者,一是保证自学考试时间,不影响工资福利和奖金;二是解决交通、住宿费用;三是对通过自考学习取得大专及以上文凭者给予一定奖励;四是在使用上予以优先考虑。通过人力资源培养,拓宽在职人员知识面,拓展在职人员解决问题的思路,逐步提升现役队伍工作能力,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
3、活机制,改进工作提效能。①按产业区域分布,选择几个乡镇成立专业服务技术推广站,如粮油技术推广站、蔬菜技术推广站、果用瓜技术推广站等。在人力资源和服务硬件设备上尽可能按专业要求配置,以专业化服务产业化,提高工作效能,为做大做强我市农业产业提供技术支撑。②对引进的人才和现在市级事业单位工作的同志,保留原编制不变,实行浮动工资制度,鼓励他们到乡镇站开展帮扶工作,充实乡镇站力量,帮助乡镇站人员提升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加快打造合格甚至一流水平的乡镇专业服务技术推广站,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③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对为农业产业发展作出特殊贡献的同志,在政策许可的情况下,优先专业技术岗位晋级;对德才兼备人员不论资历长短、学历高低有条件时提拔重用,以激励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人脱颖而出,更好地为农业产业发展服务。( 醴陵市农业局 漆发祥)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