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是事关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国富民强的大事,是当下诸多产业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通过改革开放,我市干部群众解放思想,革新技术,1990年,成为长江流域第一个成建制亩产过吨粮的县(市);近年来,在中央、省、市关于一系列稳粮兴农方针政策指引下,我市把粮食生产放在建设现代农业的首位,积极探索和创新粮食生产发展机制,坚持真抓实干,稳中求进,制止耕地抛荒,遏制稻田“双改单”,使粮食生产又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9-2012年,连续四年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回顾这些年来,尤其是近几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感到,运用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粮食生产发展机制,努力构建多元复合型粮食生产发展长效机制,是发展粮食生产的成功举措,是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的有效之策。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硬”字,强化行政推动机制
粮食生产既然事关国家安全,因此,我们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使粮食生产成为政治上的硬任务、经济上的硬指标、工作上的硬功夫。近年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积极强化行政推动,一是建立专门机构—市粮食生产工作领导小组抓粮促粮兴粮,二是针对本地实践,加强制度管理,出台了一些抓粮制度和兴粮政策,比如,粮食生产联席会议制度、粮食生产押金收缴制度、粮食生产奖罚制度、市级领导“四个一”制度、经费保障制度、“三分法”考核制度,等等,确保“面积不减少、产量有提高”;三是领导带头抓粮食生产,市级领导带头坚持“四个一”,并延伸到乡镇一级,即每个市级领导指导好一个乡、创建好一个千亩以上示范片、耕种好一坵(一亩以上)示范田、培育好一户种粮大户,并树牌作业,接受监督,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使全市30个乡镇(街道)、52万亩耕地、47万亩双季稻,工作上有位子、管理上有章法、引领上有向导,从而全面升级,整体推进。这种行政推动,不同于以往的“行政命令瞎指挥”,它是建立在因地制宜、尊重规律、上下共识的基础上,而不是不顾客观规律的蛮干、盲干、乱干。
二、立足“实”字,夯牢投入保障机制
中央投入打基础,市、乡投入强筋骨,农民投入壮躯体,企业投入增活力。这几年,我们实打实,硬碰硬,建立了这种多元分级投入机制,确保粮食生产高开高走,高位运行。在农民群众积极投工投劳的主体作用下,每年全市约1.8亿元以上资金用于粮食生产,其中:一是中央和省级拨付的种粮补贴(包含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和其他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近9500万元,稳定了20多万户85万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二是市、乡两级从产粮大县奖励资金、土地出让收入、市、乡财政预算和乡、村粮食生产押金等筹集资金2000万元用于奖励先进典型,促进规模经营,同时,还为农民提供种粮保险,进一步激励了农民群众种粮积极性;三是每年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资金高达0.5亿元,确保了全市旱涝保收面积达90%以上,为抗灾夺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四是许多乡镇运用陶瓷、花炮的生产优势,实行以工补农,企业帮扶,每年资金亦达100万元以上,更为种粮增添了新的活力。当然,这种机制,其实也是行政推动的另一种形式,只是它显得太紧迫、太重要,因而,有必要单列成行。
三、围绕“高”字,确立示范带动机制
开展高产创建,进行规模示范,是近年来我市发展粮食生产一条成功经验。近几年,我们通过市级领导带头示范、公路长廊带动示范、基点样板带领示范等,全市每年示范面积达到6万亩以上,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倡导的超级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在我市的成功实施,得到了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的高度关注,并亲临视察。通过解剖麻雀,以点带面,不仅促进了大面积上粮食高产,同时,把新技术新成果、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了粮食生产发展的新机制,并集成了适宜不同地区的高产栽培模式,涌现出一批高产典型,为实现粮食生产的连年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我市早稻水稻集中育秧示范面积突破15万亩(大田),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达到18万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42.3万亩,特别是一大批优质高产良种的推广和普及,实现了全市良种覆盖,加之全市农机作业覆盖率达70%以上,使广大农民群众尝到了农业科技创新的甜头,也使他们看到了建设现代农业的光辉前景,更加坚定了他们“多种粮,种好粮,多售粮”的信心。
四、注重“严”字,坚挺督查考核机制
加强督察考核,是新时期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所倡导的一种新型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认真说来,它与投入保障机制一样,亦属于行政推动的范畴,只是它对于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对于建立粮食生产责任分担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必须从难、从严、从实,重于其他、坚持不懈地抓下去。近几年,我们从三方面加强这一机制:一是提高粮食生产在乡镇经济工作绩效考核中的计分权值,分乡镇下达指导性计划,并分解到村,细化到组,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二是层层签订粮食生产责任状,强化组织到位,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责任制,对不作为、缓作为、乱作为的严格问责;三是坚持分类、分季、分段的“三分法”考核制度,奖优罚劣,扬先激后,促进工作平衡,整体推进,并在每年的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上表彰先进,宣扬典型,不断增强“领导抓粮,农民种粮,科技兴粮”的力度。
五、倡导“大”字,发展规划经营机制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推进,目前,耕地流转、规模经营已成为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市加大激励力度,优先设施建设,提高奖励标准,帮助释疑解难,优化服务手段,立足“稳”,倡导“大”,积极培育种粮大户,鼓励规模经营,使全市初步形成了“大户大县”的种粮格局。2012年,全市百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农民种粮专业合作组织等发展到1550户(个),他们运用季节包、半年包、全年包、多年包的形式,共流转耕地29.8万亩,占全市耕地56.2%,这对于一个“人多田少”100万人的县级市来说,实在是欣喜有加。特别是大户增加、主体增多、规模增大、承包期增长、农机装备增强、技术含量增高的“五增”现象,已成为近年耕地规模经营的新亮点。由于他们大部分与粮食加工企业联姻,实行订单生产,推广新技术,种植优质稻,全年每亩纯收比一般散户要多100-150元,商品率要高10-15%,因而,已成为我市乡村种粮的主力军、科技兴粮的领头雁、粮食产业化的带头人,在发展高效种植、建设现代农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发展粮食生产的新兴力量,成为引领粮食生产的开路先锋。
六、强调“优”字,壮大社会服务机制
优化服务,大力帮扶,是推进一切工作的有效手段,对于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弱质产业的粮食生产来说,更是如此。这几年,我们在宣传上造势、在技术上入户、在部门上联动、在法制上保护,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形成了粮食生产大和唱,促进了全市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运用各种媒体,宣传党的政策,宣扬种粮典型,宣讲科学技术,浓烈了全市种粮气氛;推广高新技术,推行科技入户,忠实履行“一次呼叫,两小时到位,全过程义务服务”承诺,提高了科技兴粮水平;倡导窗口前移,实行部门联动,使粮食生产不单是某个科局的事,形成了全市的政府行为;坚持依法治农,加强农资监管,让农民群众用上放心种子、农药和化肥,千方百计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使粮食生产走上了依法运行的轨道。
上述六个方面,就是我市基于当前的工作实践,对发展粮食生产的几点尝试和思考。由于“吃饭是第一件大事”,因此,粮食生产是一系统工程,大办粮食,需要全党动手,全民参与,部门协同,社会合力,这就是创建粮食生产发展机制应该“多元”的缘由;而这种“多元”,不是简单的迭加堆聚,而是有机的***复合,行政的,经济的,技术的,法律的,部门的,社会性的,彼此关联,携手共进。工作中,只有树立整体观、系统观、开放观,做到“政府保面积,科技攻单产,规模增效益,服务强活力”,使各项要素各得其所,各尽其用,各种关系相互协作,和谐共振,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相互强化,我们的粮食生产全部工作才能有效整合各方资源,高效有序运行,形成长效机制,为建设现代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湖南省醴陵市农业局 彭鹏飞)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