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信息华盛顿电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樊胜根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指出全球当前仍面临高粮价和众多人口遭受饥饿的挑战,若想在2025年之前消除全球饥饿,需要在非洲和南亚等饥饿人口密集区加大政策努力,同时各国还需增加粮食生产的科研投入并建设国际粮食应急战略储备库。
樊胜根认为在过去30年间,全球农业科学和食品生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消除全球饥饿至少还面临三个重大挑战。
首先,全球仍有8.7亿人口面临饥饿的威胁,另有20亿人的食品中缺乏维生素以及锌、铁等微量元素而遭受“隐性饥饿”;第二,粮食价格未来将继续高企且价格呈现波动,这将给贫穷的消费者和生产者造成压力;第三,随着人口增长,到2050年,全球对粮食的需求将比当前增加60%,但由于耕地等资源减少、气候灾害、国际油价飙升带动粮价上行等因素冲击,保障全球粮食生产安全的任务艰巨。
樊胜根是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历史上首位担任所长职务的中国籍人士。他表示,鉴于中国、秘鲁、巴西、越南等国家在消除饥饿上取得重要成就,若能把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进行推广,再辅助以其他举措,全球有希望在2025年之前消除饥饿,非洲的刚果、尼日利亚等国以及南亚的孟加拉国、印度等国是全球饥饿人口集中的地区,需要加大政策努力和国际协调合作。
樊胜根指出,各国政府需共同努力来增加粮食生产领域的科研投入,以提高农作物的单产并增加粮食中所含的维生素A、铁、锌、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各国农业技术的研发不能仅是有利于大型机械化,也要着眼于服务小农,还应帮助小农加强与市场的联系,帮助小农解决卖粮难的问题。
他表示,为了实现消除全球饥饿的目标,还需进行全球贸易改革,以使得贸易机制变得更公平并让贫穷的农民受益,欧美等发达国家应当减少农业贸易补贴和贸易限制,取消不利于小农的贸易扭曲机制。
樊胜根认为,在全球粮食供应紧张的背景下,要停止将粮食转化为生物能源的做法,积极开发使用秸秆等农业废弃物来入料的第二代、第三代生物能源,避免生物能源与人争粮。
樊胜根建议,调节粮食价格的任务应主要由市场来完成,在强调市场机制主体作用的同时,有必要建立全球性的粮食应急战略储备库,该战略储备库可以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来运营,当某个国家出现自然灾害时,战略储备库中的粮食就可以用来帮助受灾民众;各国还应当将粮食生产的数量、价格等信息互通有无,以减少市场投机行为,促进国际粮食贸易的有效运转。
樊胜根指出,在食品结构方面,当前发展中国家关注的是给民众提供足够的热量和营养,而欧美等发达国家民众则开始关注均衡营养和低能量的食品,这是全球农业未来的一大趋势;未来全球各国农产品频繁跨国贸易、各国民众食品结构多元化、更多选择进口食品是另一大趋势,各国农民也应当考虑国际大市场的未来需求趋势。
樊胜根自2009年起担任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他还兼任世界经济论坛食品安全全球议程理事会主席。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成立于1975年,是一个独立、非盈利性的知名国际研究机构,在美国、非洲、亚洲等地共拥有约500名员工,其中包括超过250名研究人员。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