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市农业局
醴陵市今年早稻集中育秧工作成效显著,圆满完成了省厅下达醴陵市的集中育秧任务,早稻集中育秧栽插面积达23万亩,在刚刚结束的早稻集中育秧核查工作中,我们发现今年醴陵市集中育秧工作之所以取得好成绩,得益于育秧主体的带动作用强劲,而在所有的育秧主体中,种粮大户所占比例达75%,所育秧面积占总面积的80%,种粮大户所育秧秧苗质量好、素质高。这就充分说明了种粮大户在醴陵市粮食生产中所处的重要到位。
一、醴陵市种粮大户基本情况:
种粮大户是为了规模化经营,在一定条件下在当地或跨区域流转耕地形成的,在我省,一般承包耕地30亩以上的称为种粮大户,而醴陵市定的标准为80亩,比省里标准相对高些。2012年种粮大户在醴陵市大概分为三种类型:自愿流转型、效益驱动型、行政推动型,这三种类型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0%、30%、20%。其中效益驱动型的比例逐年提高,2011年所占的比例大概为20%,这也说明了种粮大户种粮行为的转变(由自发行为或目的不很明确行为向追求效益最大化行为的转变);种粮大户在醴陵市的发展也是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以2011、2012年为例,2011年醴陵市种粮大户740多户,其中种植耕地面积1000亩以上的1户、500-1000亩以上的5户、100-500亩的55户、80-100亩的677户;2012年醴陵市种粮大户为789户,其中1000亩以上大户3户、500-1000亩以上8户、100-500亩63户、80-100亩715户。种粮大户。2013年,醴陵市新增的千亩以上种粮大户有4户,大户规模种粮在醴陵市的粮食生产中的比重将进一步增加,种粮大户的整体素质也逐步提高,农机设备进一步增强。
二、种粮大户在醴陵市粮食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这主要是因为:种粮大户在基础设施上投入多;种粮大户的农机装备水平高,能带动提高当地的农机整体水平;种粮大户普遍都学科技、用科技,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及推广中,种粮大户所占的比例达70%左右。
种粮大户促进了醴陵市土地资源的整合、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随着醴陵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提高,种粮的成本(人力成本、农资成本等)逐步提高,导致种粮效益相对下降,导致了部分农民不愿意种田或者种植一季稻,因而,“双改单”或抛荒现象时有出现。种粮大户的出现恰好能解决这一矛盾,将部分农民不愿意种植的耕地以各种形式流转,由种粮大户经营,就能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种粮大户是稳定醴陵市粮食市场、确保醴陵市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种粮大户所产粮食,绝大部分是以商品粮为主,因此,种粮大户对保障市场粮食供应,稳定粮食市场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从醴陵市国家粮食储备库粮食收购的情况看,种粮大户提供的粮食占总量的30%左右。
三、种粮大户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生产成本较高的问题。生产成本包括土地的租金、农资成本、人工成本、机械成本等。这几年几乎每项成本都在上涨,而粮食的价格涨幅不是很大,造成了种粮大户的效益相对较低,影响了种粮大户的积极性,对种粮大户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二是基础设施比较差的问题。主要是灌溉设施,许多灌溉设施老化毁损、渠道淤塞;一些工程项目的施工也破坏了部分水利设施,但并没及时修复。许多种粮大户反映灌溉问题是他们种粮过程中最担心的问题,最担心要水的时候没水,造成秧苗无法栽插或大田严重减产。
三是种粮风险的问题。包括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粮食产量的高低,与很多因素有关系,而自然条件的影响是最不可预测的。恶劣天气(冰雹、洪水、干旱等)有时会造成颗粒无收,给种粮大户带来灾难性的的损失。爆发性的病害、虫害也能给带来严重的减产。这些都是种粮大户们无法预测和承担的,遇到一次,一些大户可能就会破产,多年的努力可能就会付之一炬;社会风险主要是指粮食价格问题,价格的好坏与种粮大户的收益密切相关,同时更会影响种粮大户生产积极性。
四是土地流转难的问题。一是土地流出时,部分农户不愿意把自己家的土地流转出来。二是成片流转难,许多种粮大户流转的土地都比较分散,不利于机械化生产,加大了管理难度。三是流转租金越来越高,造成了种粮大户生产成本上升。
四、解决种粮大户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对种粮大户的资金扶持力度。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种粮补贴向种粮大户倾斜。中央1号文件也明确规定,“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在基数补贴不变的情况下,新增补贴向种粮大户倾斜,弥补种粮大户由于种粮成本上升而增加的成本开支;二是提高奖励标准。提高种粮大户奖励标准,可以有效提高种粮大户种粮的积极性,要让真正想在粮食生产方面有所作为的人获得荣誉和实惠。三是信贷支持加强。信贷部门要优先、优惠安排贷款,解决种粮大户粮食生产中的资金问题。以上几点总的目的是:要让真正种粮的大户能够赚到钱,避免他们在粮食生产中“流汗又流泪”。
二、继续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
加强、完善水利设施建设,对损毁的水利设施及时修复,解决水利死角,确保种粮大户无用水之忧。
三,建立种粮风险分担机制。
一是为种粮大户搞好服务,注重防病治虫,规避寒潮酷暑;二是加强农业投入,加大农业保险,分担种粮风险;建立“以水利为前提,肥料为重点,种子为根本,防治病虫为保障,耕作收晒相配套,金融保险作后盾”的风险分担机制;三是继续实行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政策,避免出现“谷贱伤农”现象。
四、创新激励机制,加速耕地流转。建议层层建立耕地流转机构,出台刚性办法,控制流转成本;设立流转基金,分级定标,由相关部门掌握,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加强监督,完善措施,使粮食生产的发展克服“瓶颈”,走出“误区”,以发挥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