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黑茶,十年一剑。十年来,茶园面积翻了三番,达30万亩;茶叶加工量翻了五番,达6万吨;综合生产总值达125亿元。黑茶产量连续十年位居全国第一。现已然成为一张举国皆知、享誉世界的靓丽名片。诚然,安化黑茶要想在下一个十年里有新的更大的繁荣与发展,恕我拙见,须在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上下功夫。
其一,要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
虽然相比以前,现在安化黑茶的原料和产品质量均有质的提升,但是安化本地夏秋茶原料生产环节中农药使用问题仍然让人担忧。随着黑茶加工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生产企业加工的不断增多,原料需求量也随之陡增,从不同产地输送进来的原料其成份复杂,从而导致原料的农残、重金属等质量监管难度加大;新增生产企业黑茶发酵过程中生物菌种安全性、发花益生菌纯性等技术与品质安全风险不可低估。为此,一定要高度重视规模上来后的品质安全风险防控问题,绝不能掉以轻心。同时,要加强黑茶产品质量监管队伍和设备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人技协同质量安全监管措施。做到规模与质量并举。
其二,要处理好品牌与效益的关系。
一般来说,品牌与效益是成正比的。但随着安化黑茶品牌使用面的扩大、新建基地的增加和产业链条的延伸,期望的效益带动面拓展,倘若安化黑茶品牌使用准入门槛不严、监管松软,品牌产品标准化体系不能及时跟进,一味地追求规模轰动效应和眼前经济效益,其结果必将损害品牌的公众形象,最终危及整个黑茶产业。因此,作为安化黑茶生产企业与安化黑茶品牌相关职能主管部门,一定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品牌与效益的辩证关系,真正把安化黑茶这个品牌视作整个安化黑茶产业行稳致远、永续发展的生命之光、常青之树。在扩大品牌规模、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建立一整套更加科学、规范、适用、严谨的品牌产品标准体系和品牌使用准入门槛及管理制度规则。做到品牌与效益并重。
其三,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安化黑茶尚有一系列制作工艺是属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我们亦应看到,传统制作工艺与清洁化、标准化、智能化和规模化生产的客观要求还存在的不足。特别是七星灶烘烤、传统渥堆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产品质量安全短板。白沙溪、益阳茶厂、华莱健、怡清源等大企业通过产学研结合与设备改造,基本建立起了清洁化、标准化、自动化的流水生产线。但部分小企业、家庭作坊仍在沿用传统加工生产方式。这就需要我们的科研部门进行深入研究与大胆创新,为小企业量身定制与之相适应的工艺和机械设备,从而改变当下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做到传承与创新并进。
其四,要处理好内营与外销的关系。
安化黑茶的崛起不讳言是在国家经济日益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众健康需求与日俱增的大环境下促成的。面对全国茶产业现代化转型、综合性融合、外向型发展的大趋势,安化黑茶这个产业要在盘活国内现有市场资源的同时,必须放眼国际大格局,加快“走出去”的战略步伐。伴随“一路一带”、扬帆远航欧美、挺进西亚中东。同时,要注入品牌文化灵魂和内涵,把实施安化黑茶产业“走出去”和诠释安化黑茶文化“走出去”紧密结合,深度融合,力求珠联璧合。进一步提升安化黑茶国际知名度和消费美誉度。组织和鼓励国际贸易企业根据目标国际市场消费特性,适时决策调整经营思路、自主开发产品“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条件成熟可以注册当地国商标、成立分公司、进行再加工分装。做到内营与外销并驱。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