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三农”决策部署,围绕建设“五个强省”,大力发展精细农业,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农村经济呈现稳字开局、结构趋优的良好态势。具体情况如下:
一、发展态势平稳
1.农业生产总体稳定。秋冬油菜籽播种面积1996万亩,同比增长1.3%。蔬菜种植面积472.5万亩、产量935.8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1%、1.6%。茶园开采面积120万亩,新增8万亩左右。预计生猪出栏1823.6万头,同比下降1.7%,主要是去年第四季度生猪价格高位运行,集中出栏。预计出栏肉牛、羊96.96万头、296.74万头,同比分别减少2.55%、增长0.89%,水产品产量77.6万吨、同比增长6.43%。落实早稻集中育秧1200万亩,完成机耕面积960万亩,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供应充足。
2.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启动县级和乡镇全域建设美丽乡村试点,开展332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基本完成上年度水利投资计划,下达2017年中央水利投资57.39亿元。实施省级重点产业项目150个,直接帮扶贫困人口30万;33万异地扶贫搬迁和10万贫困农户危房改造有序实施;在2000个贫困村开展光伏扶贫,支持1450个贫困村建设电商服务站点。下拨移民后扶资金32亿元,着力实施重点移民村整村推进和产业开发等工作。
3.生态环境稳步改善。综合整治10个跨地区饮用水源地大型水库;在岳阳县、津市、赫山区实施洞庭湖区养殖污染治理试点;在89个规模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推进能源化、肥料化利用;获得中央财政统借统还亚行贷款5000万美元,开展长江中上游生态治理保护;完成人工造林284.08万亩,实施退耕还林8万亩,在湘江流域8市开展退耕还林还湿试点建设;在长株潭地区建设28个示范片,推进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
4.农村改革稳步实施。122个县市区整体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完成确权面积3156.03万亩,占全省承包地总面积的62.8%,比去年底增加12.3个百分点,桃江、新田、长沙等7县基本完成。农村金融改革加快破题,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县分别达到20个、29个,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正式启动。农业水价改革、供销社改革稳步推进,农垦改革全面启动。
二、产业结构趋优
1.农业结构调整迈出实质步伐。“三区”划定稳步推进,产业结构逐步调优调顺调特。粮食“三增一减”:根据农情调查,预计全年粮食种植意向面积7300万亩左右,其中早稻面积2100万亩左右,减少30万亩左右;高档优质稻面积1000万亩,增加300万亩;稻田综合种养250万亩,增加50万亩以上;特色旱杂粮种植面积322万亩,增加24万亩。经作:设施蔬菜种植增加较快,大中棚蔬菜累计播种42万亩,同比增长8.46%。柑橘品改3万亩。畜牧水产:养殖业“三区”划定实现全覆盖,牛羊等高效草食动物和特色畜禽水产品加快发展。累计创建养殖特色产业园89个、畜禽标准化示范场604个;宁乡猪等5个品种列入国家地方品种保护项目;引进社会资本发展现代养殖,如温氏集团投资50亿元以上,在我省建立一体化养猪公司,产能将达600万头以上。
2.农产品加工业稳定较快增长。预计一季度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可实现销售收入3525亿元、同比增长15.8%,实现利润124.9亿元、同比增长12.8%,完成出口创汇4.55亿美元、同比增长1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加工融合发展趋势明显,1.3万个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实现了产品初加工;137个合作社开展了农产品加工、销售服务,创建了独立品牌。农产品加工业信心指数明显提升,根据对230家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景气调查,认为稳定和变好的占88.7%。
3.农业品牌建设力度显著增强。省委1号文件提出实施品牌强农战略,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全省评出了安化黑茶、华容芥菜、黔阳冰糖橙、宁乡花猪等首届十大农业品牌,十大品牌评选撬动效应明显。怀化市财政安排了5000万元作为农业品牌建设专项资金,并以“碣滩茶”作为全市茶叶公用品牌;沅江市通过资金整合和财政预算安排3500万元,华容县财政安排3000万元,设立农业品牌专项资金,形成了抓农业品牌建设的热潮。
4.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迅速。预计一季度全省休闲农业企业接待游客5470万人次,同比增长9.6%;实现经营收入82.6亿元,同比增长15.5%;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1.7万家,较去年底增加近400家。积极发展森林康养产业,首批认定青羊湖等20个森林康养试点示范基地。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56%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了电商销售,自建电商销售部门的占比达到52%,在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有自营店的达29.8%,由经销商在电商平台代理销售的达57.5%;供销系统完成电子商务销售10.5亿元,同比增长247.7%。
三、问题困难不容忽视
一是农民收入增速继续呈回落态势。一季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57元,同比增长8.1%,但增速下降1.6个百分点,比城镇居民低0.1个百分点,这是“十二五”以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首次低于城镇居民。分析原因,除了工资性收入增长放缓外,一季度主要农产品价格大都出现下滑。如生猪价格从年初9元/斤下滑到8元/斤左右;受禽流感H7N9影响,家禽和禽蛋价格和销量大幅下降,肉鸡收购价低至3-4元/斤;蔬菜均价小幅连续回落6周,3月份平均批发价格为2.34元/斤,同比下跌50%,环比下跌21%。
二是争取中央资金投入面临“天花板”。受全国财政总盘增长乏力影响,今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在扶贫投入增长40%的情况下,总体只增长2%,其他口子都面临收窄,我省要争取更多的中央投资难度加大。如今年水利预计可争取中央投资63亿元,与2015年的85亿元有较大差距。农业综合开发预计争取国家资金28亿元左右,较去年持平略减,连续多年增长的势头终结。
三是部分地区脱贫存在快而不稳现象。据了解,少数干部为脱身而脱贫,不切实际地将脱贫摘帽时间提前,有的地方不精准施策,简单“一兜了之”,贫困对象没有得到实质帮扶,脱贫质量不高、基础不牢固,持续性存疑。特别是产业扶贫这个最根本、最稳固的脱贫方式,由于周期长、费时费力,部分地方积极性不高。一些工作队帮扶工作不实,有的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部分地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
四是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固本提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但多是借助外省企业平台,去年全省农产品电商交易达1400多亿元, 100多亿的税收纳到了电商平台注册地,迫切需要培育壮大本土农村电商平台。休闲农业大多数企业主要源于个体户,受教育程度不高,思想观念、经营理念难以跟上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形势;部分农庄缺乏产业观光载体、农事体验场所,无法形成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良性互动,发展后劲不足。
同时,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不快,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级认识基本到位,但怎么调、调什么,办法不多,特别是缺乏操作性的指导意见和政策支持措施。
四、下段工作打算及建议
1.抓紧抓好农业农村生产。抢抓农时,全力落实粮食生产计划,切实抓好早稻生产。积极推进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新技术,支持高档优质稻生产基地建设。稳定发展蔬菜生产,抓好果茶园培管,大力推进果菜茶园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密切跟踪监测生产和市场动态,落实标准化生产措施,推行健康养殖。抓好春季集中免疫及活禽市场管理,全面加强疫病风险防控。加强气象为农服务,防范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
2.扎实推进工程项目建设。深入实施三个“百千万”工程,科学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建设。精准定位,一个县域打造一个特色主导产业。以产业发展短板补齐为目标,依托农业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研制一批新装备,形成一批新工艺,制成一批新产品。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进度,确保按时保质完成。狠抓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实施耕地休耕试点。
3.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着力培育农业新产业、农村新业态,拓宽农民增收门路。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现代农产品物流,确保农产品卖得出、卖个好价钱。鼓励新开工重大工程项目吸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务工收入。鼓励和扶持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整合优势品牌资源,打造一批知名区域公共品牌、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提升产品和产业溢价能力。突出产业扶贫,培育壮大一批优势特色产业,确保户户有持续稳定的产业增收项目。
4.深入开展农村各项改革。压实责任,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确保年底基本完成任务。实施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涉农资金整合、供销合作社和农垦体制改革等改革,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制度支撑。认真落实好中央粮食“新政”,出台配套措施,维护粮食生产稳定和生产者利益。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