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服务 -> 专家言论
杨为青:论中药产业之农业地位
时间:2017-10-31 01:09:47来源:湖南省农业委员会作者:

《中医药法》已经颁布实施,振兴中医药事业、保障人们健康已上升为国家意志。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一个新时代,正加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但中医治疗的物质基础——“中药材”,再也难已由道地野生资源来提供原料保障。人参等诸多中药材野生资源几近枯竭,几百种中药材现必需通过人工种养来满足临床需要。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决定中成药内在品质优劣的关键环节——“中药农业”却不同程度地被轻视和弱化。那么,中药材产业在农业范畴中应处于何种地位?如何振兴中医药事业?本文试途从中药材的种植养殖的产业环节入手,阐明中药产业的农业地位。

一、中药农业是中医药和大健康事业发展的物质保障

中医药与健康事业发展依附于中药事业的发展

自2017年颁布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来,中医药产业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机遇,被正式列为我国未来发展的新型战略产业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输出产业。中医药事业已经成为大健康产业和提高我国国民身体素质,解决老龄化健康、分级诊疗、过度医疗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支撑。那么,如何突破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瓶颈?综观人类健康事业的漫长历程,无论中、西医药,还是地方民间、民族特色医药,其发展和进步主要依赖于“药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常言道“无好药,则无良医”,再好的医生,倘若没有良药,那也回天无术。然而,中药材种植的过度农艺化的现实从而导致:一方面中药材产量供过于求;一方面品正质优的良药十分难求。中药材产业内部供给侧矛盾分化尖锐。药材怎么种?良药怎么求?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当务之急。有基于此,我们应立足现有、突出优势、彰显特色,推进科技创新,集成***一批绿色高效技术模式。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不断完善标准体系,指导农民和企业切实按照标准和技术规程生产,促进产品质量益效的并驾齐驱。推进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和技术到位率。

中药农业为中药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众所周知,中药材中动、植物药超过了中药材80%以上的品种和用量。依赖 “天然”野生药材原料现难已满足国内外日益增长的需求,更无法适应作为国家未来新型战略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中药材的农业种养已成为解决庞大中药材数量和质量需求的唯一有效途径。目前,全国200余种、3000多万亩中药材种养为中药材的供应提供了基本保障,中药农业成为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优质中药材种养能力已成为大健康事业发展水平高低的主要障碍。药材的好坏取决于药材的种植、养殖水平,决定了中医的治疗效果和保健品、保健食品的功效。但当前中药材种养界存在的重量轻质、重种轻管、良莠不齐的现象,严重制约和影响了中药材的良性发展和品质保证。

中药农业是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中医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是确保炎黄子孙健康繁衍生息的有力保障。随着人口的增长、新功能的开发、应用面的拓展,以及作为国家战略性输出产业的发展地位,中医药可持续健康发展更需要中药农业作为基础支撑。一是,农业区划是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稳定性的根本保证。中药材的道地性决定了其产地分布区域的局限性,每个品种都有其优质的道地产区,中药材品种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如东北人参、川芎、湘枳壳等药材都依赖于特殊的气候与土壤。二是,农业科技专门人才为中药农业提供了技术保证。中药材品种多,质量要求高且具一致性保证要求,需要可靠的生产技术作支撑。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是确保大量优质药材生产的前提和基础。三是,农业现代化是中药材高效生产的保证。作为一个产业讲求的是效益,而效益的产生,又取决产品的质量。唯有如此,方能确保其可持续发展;中药材的功能属性要求其向药企和社会提供优质道地的原料产品。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更好地促进中药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和产品质量的提升,科学的生产管理可以实现效益的稳定和质量的保证相得益彰。四是,生态农业是中药农业发展的可靠保证。中药以药效为第一衡量标准。预防、治疗和保健是中药的首要功能。良好的治疗效果来自中药材作为“药”的基本属性,但品质好的药材需要“适宜”的生长条件。人工种植、养殖的药材是通过野生种的驯化而来,种养条件与优质药材生产必须与原产地环境条件保持相对的一致性。

二、中药农业具备农业的基本属性和功能

诚然,中药农业已成为大健康事业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那么,中药农业如何处理好中药与农业两者之间的关系?

中药农业满足农业的基本属性

首先,中药材的生产同属于农业生产,具有农业的基本属性:一是,中药材种养植具有农业生产的所有要素。都与“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八字宪法密切相关,需要优良的种质、适宜的土壤、充足的肥料、清洁的水源、大田的管理、病虫的防治和适的采收与必要的产地加工条件;中药材的养殖需要好的种质、丰富的饲料、适宜的场所、疾病的防治和科学的利用;中药材的生产要素与农业生产要素基本一致。二是,中药作物具备农作物的基本内涵。中药材属于农作物中的经济作物范畴。中药材可以通过农业措施实其现大规模的种植、养殖,实施大批量的生产、加工,通过市场机制运行,实现种植户的生产盈利创收,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中药农业需要农业技术作支撑。中药材种植中的生产条件适宜性选择、生产环境评价、土地整理、基肥施用、培土做垄、播种育苗、移栽移植、中耕除草、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剪枝疏花、搭架打顶、采收加工、良种选育等,动物药材的良种选择、养殖环境建设、栏舍池塘选址与搭建、栖息洞穴仿造、饲料配方加工、养殖场所消毒清洁、垫料更换、良种繁殖等每个环节皆属农业生产技术范畴,是中药材优质高产的根本保证。四是,中药材生产其收获产品的目的十分明确。它是用于人们防病治病和保健保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人们身体健康指数。

中药农业具有农业的基本功能

中药农业作为农业的组成部分,不但具有农业生产的各种功能,而且在农业领域有着其它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中药农业具有以下六个补充:一是,是大农业的补充。大农业为了满足粮油棉等主要的民生需求;而中药农业是为了丰富和补助人们的健康需求。大农业无法满足人们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和保健、养身的需求,而中药农业则恰恰补齐了这一短板。二是,是土地资源利用的补充。许多中药材生长在丘陵地带或深山老林,这些地方的土壤类型、海拔高度、气候特征都呈现出极大差异和富有良好的资源禀赋。它们为不同药材品种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解决了土地集约化难度大、规模化生产受限、大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地区的农业种养问题,中药材的生产使这些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仿野生等种植模式为大量废弃田地的高效再利用提供了机会。三是,是农作物品种要素的补充。产业布局是为了满足区域适宜性的多元化需求,海拔高中低、土壤肥瘠、林下种植、间种轮作等不同环境条件需要不同的品种去配套,中药材品种数百种,需要的特殊条件多种多样,这一特点正好满足农业生产条件多样性对农作物品种多样性的需求,补充了农作物品种的不足。四是,景观农业发展内容的补充。中药材品种诸如牡丹、芍药、栀子、月季、莲等花卉植物,在景观农业构建中充当非常耀眼的角色,是景观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品种。五是,食物功能多样的补充。食物除了粮食的功能外,还有如保健、养身等诸多功能,由此产生了功能食品。国际生命科学研究院欧洲分部对功能食品定义是:一种食品如果可以令人信服地证明对身体某种或多种机能有益处,有足够营养效果改善健康状况或能减少患病,即可被称为功能食品。国家卫计委首先公布的81种药食两用中药材品种具有应用层面广、使用人群大、收获产量高、加工产品多样化等诸多特点。品种数目的不断增加,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大农作物产品保健功能之不足的缺陷。六是,高效农业作物的补充。大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棉花、苎麻、蚕丝等产品尽管产量大,但是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较之逊色,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有限。农业产业需要一定经济效益作支撑,从而确保其可持续发展。如果光靠粮油棉等大农作物的产出,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迟滞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脱贫致富。中药材是高度市场化的产品,生产局限于某些区域,适宜性要求较严,经济效益可观。许多生动事例表明,大凡中药材种植养殖搞得好的地区也恰恰是农村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农民相对比较富裕和脱贫攻坚工作比较突出的地区。

三、中药农业具有它类不可比拟的特殊性

中药农业属于农业范畴,有其突出的特性。与大农业比较,具有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

中药农业以生产优质药材为目的

中药的功能是预病、治病和保健,中药农业以生产优质药材为目的。优质药材的生产除了需要合适的生态条件以外,还需要辅佐某些农艺措施,但又不能过度的农艺化。逆境往往是高品质药材形成的条件。不少优质中药材的生长需要经历诸如寒冷、炎热、干旱、水涝、潮湿、荫凉、日晒、饥饿、病虫害等极端环境条件下的历炼。有些是长期的需求,有些是阶段性需求,如此的经历,可以促进药材有效成分的积累,提高药性含量,如旱莲草、旱半夏、黄栀子等药材在相对干旱的坡地生长有效成分含量更高。设施栽培养殖是规模化农业的重要手段,但在中药材生产中却不太适用,中药材的生产,不能通过过度的肥水供应促使产量提高,而要因环境制宜、因品种施术。如大玉竹生产如果在生长过程中过度的施肥,就会使药材的有效成分的积累赶不上生物量的增加速度,从而导致玉竹多糖含量偏低;又如促生长激素的使用,一方面可以增大个体、提高产量,另一方面又致使品质降低。因此,建立优质药材的农业生产技术标准操作规程,严格按照优质药材生产规范进行管理生产,显得尤为紧迫重要。否则,生产出来的药材不“姓药”,而“姓材”,背离了中药农业的生产方向。

中药材的道地性决定了其产地的区域化和相对稳定性

中药材产品具有道地性。青蒿在黔、俞、湘青蒿素含量很高,但越往北进,含量愈加下降,到了东北的青蒿其青蒿素的含量则更低。我们的祖先凭着原始的经验,把一些道地性很强的药材进行了系统总结,比如川药系列、四大怀药、浙八味等等,都是一些久赋盛名的道地药材。湖南的枳壳、山银花、百合、湘玉竹、吴茱萸、湘莲、前胡、栀子等也都是典型的湘九味道地药材。产区环境条件的特色是决定道地药材品质形成的前提,人为异地造仿完全相同的条件几乎不大可能。由此足此说明,道地药材具有产地区域化与产地稳定性显著之特征。这些产区的药农已形成传统的种植模式和经验,且代代相传,并不断融合新的技术加以改进,促进发展。

中药作物品种具有相对稳定性

多数农作物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品种改良。常应用选育、杂交、细胞融合、基因工程等先进技术良种培育、品种更替。而中药材品种具有相对稳定性。这是因为:首先,药材的基原非常稳定,不会随意变更。其次,中药材的品种基原是《药典法》确定的,一个新的品种要成为中药品种的基原,需要经过复杂的药理、毒理实验研究,甚至通过等效性研究。应用诸如远缘杂交、转基因等现代技术培育的品种就很难成为中药的品种基原。但毋庸置疑,通过常规的育种方式,从现有的中药材种质资源中进行良种选育,培植优质、高产、高抗的新品种亦是推进中药材品种品质进化的有效手段。就品种的选育和更替来论,中药作物品种相对于一般的农作物而言,其具有更加相对的稳定性。

四、中药农业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

最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务院扶贫办、国家经信委、农业部、国家农开行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并在贵州省召开了相关会议,足见中药材产业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我国贫困人口大都分布老少边穷地区,而这些地区又多为山区和丘陵,从精准扶贫的角度来说,中药材种植养殖实为这些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好产业、好抓手。

山区和气候极端地区可以通过适宜的中药材种植实现精准扶贫

武陵山区、秦巴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脉、南岭山脉、长白山、大兴安冷等山区,陕甘宁、新疆等干旱地区,陕西、内蒙黄土高原,东北寒冷地区都是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也是贫困县密集、脱贫任务艰巨的地区。山区山多地少,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寒冷地区农作物生长时间短,农业资源严重短缺,加上交通闭塞,农产品交易流通渠道不畅,信息迟滞,农业经济市场化水平低下,这些地区的大农作物产品价格低、运输物流成本高、缺少农产品贮藏条件,蔬果、兽禽鲜活产品不宜长途贩运,农产品运到大城市获利无几。而中药材却不一样,首先,中药材可以干燥、贮藏,既减少了重量和体积,更便于长期贮藏、长途运输;其次,通过产地加工可以错开丰产期低价,通过冷琏贮藏待机升价出售,增加效益;第三,中药材是高度市场化的产品,全国各地有中药材交易市场和数千家药厂的原料需求。同时,道地药材具有很高的公知度和市场认可度,不需要耗巨资进行品牌宣传与建设。在道地产区发展中药材产业,是扶贫攻坚的好项目。许多贫困地区党委、政府已经通过药材种植养殖很好的实现了产业精准扶贫。

中药材产地、市场、品种的稳定性可实现中药材产区的可持续脱贫

项目支撑、产业扶贫是实现贫困地区如期脱贫的重要举措。通过项目建设与产业驱动,让贫困地区农民长期获得稳定的收益,实现可持续脱贫,最终达到发家致富。中药材种植对产地要求严格,是优质中药材生产的良好资源和条件,通过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技术人员的培训,结合运用现代加工、贮藏技术和科学的生产管理来追求优质药材,可以实现高利润、高回报。中药材市场需求相对稳定,有稳定的刚性需求,随着人们保健意识和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中药材的消费越来越多;随着对化药危机的更多认知,以中药为主的天然药物越来越多地替代化学药物成为必然趋势;进入小康水平以后,人们饮食已经从饱腹阶段、营养阶段进入到保健阶段,农业生产也需进入健康农产品、功能食品生产阶段。山区、环境极端地区的贫困人口,可以通过优质中药材生产有条件、有信心实现脱贫致富。中药材产地、市场和品种的稳定性,为贫困地区打造可持续脱贫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