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被市场认为是“靴子落地”,美豆也在美元走弱的背景下被动上涨,豆类价格在经历前段时间的沉寂之后,本周市场多头开始反扑,豆油大有冲击前高的态势。但笔者认为,豆类基本面并不支持大涨,供需格局没有改变,政策面的影响还将继续显现,本轮反弹恐不会延续。
一、USDA报告中性,利多提前消化
前期市场炒作美豆库存下调,上周五公布的USDA报告得以验证。由于出口需求的再次上调,美豆期末库存下调2000蒲式耳至1.65亿蒲式耳,这与前期业内分析师预测的均值1.67亿蒲式耳(区间为1.36亿-2.08亿蒲式耳)相比略有下降,但由于前期市场已经消化部分利多因素,因此影响并不大。
全球大豆期末库存下调139万吨至6012万吨,产量和进口量小幅增加,但由于出口量和使用量增加幅度大于进口量和产量增加的幅度,最终导致库存下调,巴西和欧盟生物能源使用量的上调值得关注。前期因拉尼娜现象而备受关注的南美产量没有发生变化,与前期预测相符,说明拉尼娜现象对南美产量并未造成实质性影响。这得益于南美大豆主产区播种时的土壤底墒很好,为后期大豆播种生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拉尼娜的增强,2011/2012年度影响可能会逐步增大。整体来看,全球大豆供需格局并没有改变。
二、美豆出口需求降温
美国农业部(USDA)上周四公布的大豆出口销售报告显示,截至12月2日当周,美国2010/2011年度大豆净销售637800吨。从中国采购美豆数据来看,前几个年度的进口高峰一般集中在12月份,后期在次年2-3月份进口量会再度增加。前期的进口主要是由于美国新豆上市,进口量激增不足为奇,同时伴随着元旦、春节备货的需要。后期的小高峰主要是由于在南美大豆还未集中上市之前,南美大豆出现断档期,而美豆还有一定的库存,中国会回到美国进口大豆。从2010/2011年度来看,美豆出口到中国的数量在前期便开始放大,集中在11月份左右,上周的反弹主要是由于两节备货需求,但随着备货结束,高企的港口库存加上压榨利润的回落,后期进口需求将受到抑制。从季节性来看,本年度大豆进口高峰提前,给后期进口量也形成不小的压力,这也使得中国需求在后期的炒作效应减弱,需求面并不支持美豆大涨。
三、国内养殖和压榨需求均减弱
十一过后,整个养殖市场呈现出“节前跌节后小涨”的走势,同时猪粮比也打破了12周维持在6.3:1左右的格局,曾一度上升至7.12的年内最高点。但由于前期涨幅较大,国家平抑物价措施的出台对于猪价也形成打压,猪粮比自高位回落至6.9左右。与此同时,生猪养殖利润呈现小幅下滑之势,11月各地生猪养殖利润曾一度接近350元/头,但目前随着生猪价格的回落,生猪养殖利润已降至250元/头,对饲料的需求开始减弱。
受到进口大豆成本高企,油粕价格前期回落等因素影响,压榨利润大幅下滑,油厂开工率下降,部分港口出现停机现象。中国海关总署12月10日发布统计数据显示,1至11月我国累计进口大豆4937万吨,同比增长30.7%.其中,11月进口大豆548万吨,较10月份的373万吨环比增加46.92%.由于饲料需求疲软,前期压榨产生的豆粕胀库严重,进口大豆数量庞大,以及600万吨以上的港口库存等因素一直以来制约着豆类期价的上行。
四、政策调控仍将继续
11月CPI同比上涨5.1%,为28个月来最大升幅,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1.7%,再次受到关注,通胀预期继续增强。2010年12月10日央行宣布再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0.5%,这是年内第六次上调。本次调整准备金意在收紧流动性,但目前来看对市场影响有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以稳定物价为主。CPI中食品类价格增长过快,伴随着春节需求旺季来临,继续高企的CPI恐使调控措施加强,加息预期再次升温,这也使得农产品面临高位调整风险。
继前期抛储大豆(国储和地储)103.8万吨和菜油20万吨之后,四川粮油批发中心12月15日将通过网上竞价交易的方式销售118815.646吨植物油,其中菜籽油83380.845吨,豆油35434.801吨。这是豆油年内首次抛储,而且此次豆油入库成本较低,约在6600-7000元/吨之间,与目前市场价格相比,具有较大优势。虽然拍卖量不大,但由于国家有约300万吨的豆油库存,使得现货市场进一步承压。
整体来看,由于美豆库存下调的利多被市场提前消化,USDA报告影响有限,全球大豆供需格局并未改变。美豆出口需求的疲软,国内大豆压榨和养殖需求放缓均对豆类市场形成较强的压力。政策面调控措施不断加强,抛储仍在继续,未来加息预期不减,豆类上行缺乏足够的动力,后期需警惕高位回落风险。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