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2月14日-2月18日),南美大豆丰产压力逐渐显现,美国农业部上调2011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供给增加预期渐强,而中国进口关税下调预期导致中国进口需求短期放缓,美豆期价自高位回调,大幅震荡,内盘大豆期价冲高回落。进口大豆到港成本及分销价格环比持平,国内油粕现货价格下降,综合测算进口大豆初榨收益下降。主产区国产大豆购销价格持稳,春节刚过新豆购销清淡,地储大豆拍卖零成交。
本周,南美大豆丰产压力逐渐显现,由于近期天气理想,市场预期巴西2011年大豆产量将创出历史新高,而阿根廷大豆产量由于近期的持续降雨获得恢复性增长,后期阿根廷大豆供给将较前期预期要好。根据路透社报道,本周四商务部挑头进行进口关税调整,预计大豆关税将由3%降至1%,豆油关税将由9%降至5%,目前方案已经发送至财政部等相关部委。根据2010年年底商务部关于大力促进我国2011年进口的表态,未来进口关税下调的可能性较大。笔者认为,关税下调效果内外有别。对国内而言,一是降低中国进口大豆、豆油成本,减轻国内企业和消费者负担;二是增加我国对进口大豆、豆油的中长期需求,根据今年国内豆油进口同比增加的预期,国内油粕平衡可能恢复正常;三是由于存在减税预期,我国近期大豆、豆油进口数量将出现环比下降以等待政策的出台,综合看来,国内豆粕库存压力可能会下降。对外盘而言,一是短期中国需求将会减弱,在南美供给增加的情况下,中国需求减弱将使美豆期价短期存在一定的调整需求;二是坚定市场对中国中长期需求继续增长的预期,提振全球大豆、豆油需求,刺激外盘中长期的上涨。
由于全球粮价上涨至历史新高,美国农业部近期上调了对美国2011年玉米、棉花及大豆的种植面积预测值,但大豆价格涨幅偏小,因此大豆的种植面积上升幅度最小,反映大豆在作物争地关系中的不利地位。2月10日美国农业部月度供需报告维持对全球大豆的供需预测,但仍调低了美国豆油的期末库存,反映未来欧美经济复苏可能导致豆油的生物能源需求增加。综合看来,在全球大豆中长期供给增长不及需求增长的预期下,大豆的中长期价格仍可看好,但是由于中国关税调整预期所导致的短期需求不振,短期美盘期价可能出现宽幅调整。
本周,连豆期价冲高回调,价格重心上移。前期大豆期价受到玉米、棉花期价连续上涨的拉动,属于典型的跟涨。本周由于大豆进口关税调整预期,大豆期价出现了调整。中长期看,随着美豆期价的走高,大豆期价仍将易涨难跌,建议逢低买进。
由于关税下调将导致进口大豆到港成本下降,增强进口大豆的市场竞争力,预计国产大豆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下滑,国产大豆价格和需求受到打压。这种预期直接导致本周举行的地储大豆零成交。春节后的地储大豆拍卖先热后冷,2011年2月11日的地储大豆拍卖投放量79970吨,成交59281吨,成交率74.13%,成交均价3779元/吨,成交均价和成交率均创2010年拍卖以来新高;而2月18日地储大豆拍卖投放量20700吨,零成交。
本周,国内豆粕期货价格冲高回落,价格重心下移,豆粕期价在豆类中表现相对抗跌,市场油弱粕强格局明显。本周现货价格环比持平,沿海43%蛋白豆粕价格3250-3350元/吨。由于春节前生猪出栏率较高,加之近期部分地区出现了口蹄疫疫情,春节后饲料养殖需求尚未完全恢复至节前水平。但由于节后猪肉价格坚挺,加之玉米价格持续上涨,后期市场看涨预期较重。由于存在豆油进口关税下调的可能,预计今年豆油进口将出现恢复性增长,国内豆粕库存压力将下降。综合看来,在后期油增粕减的背景下,油厂对豆粕挺价销售的可能性较大。
本周,主要港口进口大豆到港成本为4400元/吨,进口大豆分销价为4300元/吨,环比上升。分销价和成本价继续倒挂,反映港口大豆分销需求不旺。本周国内豆油、豆粕价格下跌,大豆到港成本上升,综合测算的油厂进口大豆加工收益环比下降。由于近月船期大豆加工收益仍为负值,加上存在进口关税下调预期,预计2-3月进口大豆到港量将环比减少。
本周,国内主产区新豆收购价格持稳,春节刚过,大豆购销清淡。产区豆油价格略降,豆粕价格上涨,综合测算油厂加工新豆收益微涨。中华粮网数据显示,截至2月15日,国家临时储备大豆累计收购189.71万吨。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