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粮难逼价涨
冠县万善乡的不少面粉厂早已开始收粮。往年,新粮一下来,农民都是纷纷卖粮,但是今年,把粮食送到面粉厂的农民却不多。
“收割前一段时间,小麦的收购价每斤最高到了一块一毛钱;可是新小麦一收下来,价格也跟着下来了,这两天才九毛多一斤,”万善乡段辛庄村村民段敬芝说,“这个价,没人愿意卖。”
最先感受到农民惜售压力的是粮贩。靠下乡收粮,再将收来的粮食卖给面粉厂或粮库,粮贩可以赚取中间差价。“这么来回倒腾,一斤粮食能赚1到2分钱,”一位常下乡收粮的粮贩说,6月27日当天,当地面粉厂大多开价是9毛6分钱一斤,“就是按这个价收,农民都不愿意卖。”
也有相信粮价会再次上涨的粮贩按捺不住,开始高于市场价收粮。冠县柳林镇的一位粮食收购商,就开出了9毛9分钱一斤的价格。同样,收不来粮食,有吃不住劲的面粉厂,也开始了试探性地提价。6月23日,有媒体报道,诸城市优质小麦收购价格甚至到了每斤1.20元以上。
存粮现象重现
在聊城、德州等地,农民的习惯是,新粮下来卖旧粮。“就是存新粮,在家里也不多存,够一家人吃一年的就行。”阳谷县寿张镇北村的一位村民说。而今年,不少农民却开始囤粮了。冠县万善乡段辛庄村村民段学友就买了铁皮围粮囤,打扫多年不用的大缸,把新收的七八亩小麦全囤了起来。
像他这么干的村民不少,在禹城市房寺镇南高村,随便走进一户人家,都可以看到一袋袋、一囤囤粮食堆在院里屋里。
“本来大伙都不习惯囤粮了,可这几年农民觉得粮食价格都在涨,今年也肯定会涨,所以囤粮的就多了。”冠县烟庄乡的一位农民说。2008年,冠县的小麦是七毛多钱一斤;2009年,到过8毛多;去年,当地小麦第一次突破每斤1元。德州市去年6月下旬新麦上市时,开秤价格也到了0.96元一斤。按这个涨幅,今年的开秤价显然不能让农民满意。
值得注意的是,农民期盼粮价上涨,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农民被动之困
无法否认的是,对于种粮的农民来说,在市场中是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的。生产资料的市场化价格调控与粮食价格的行政干预进一步加剧了农民的被动。
“粮食价格虽然年年涨,但再怎么也赶不上化肥农药涨得快。”茌平县博平镇潘庄村一位潘姓村民说。就在今年,国内某品牌复合肥,去年还是150元一袋,到了今年,就涨到了180元。此外,种子、柴油、雇工价格都在涨。“种粮食的成本高了,粮食价格老上不去,农民种粮就无利可图,不挣钱谁愿意卖粮食?”
虽然不卖粮食盼涨价,但农民对于粮食市场价格的判断,仍然多是凭借经验。不少农民学会了对比,“听听粮贩子怎么说,再看看当地面粉厂收的价格,也能看出点门道。”阳谷县定水镇坡里村的村民说。
此外,也有的农民注意到,周围村、镇、县不少土地用于发展蔬菜等经济作物,粮食种植面积在逐年减少,对于小区域内的种植结构变化的观察,让不少农民对粮价上涨有了信心。“种菜、养灵芝挣钱,可他也得吃饭,吃饭就得买粮食;种粮食的少了,再加上今年那么多灾害,多少地方减产、绝收?粮价为什么不会涨?”定水镇坡里村的一位村民说。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