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农产品中,大豆近日表现可谓一枝独秀,8月1日出人意料地以长阳报收。目前看来,虽然近月合约在库存压力之下难有表现,但远期合约存在诸多利好因素支撑,后市依然存在一定的上涨潜力。
种植面积大幅减少,比价劣势依旧
美国农业部6月30日的种植面积报告预计,美国2011年大豆种植面积为7520万英亩,年比下降4%。而日前中国国家发改委也结束了对东北大豆的调研,发现国产大豆种植面积比2010年减少了1400万亩,比2009年减少了2000万亩。
众所周知,大豆种植面积大幅减少的关键原因是种植户受“价值导向”引导,大幅改种了玉米或水稻等作物。照理说,只有大豆变得相对更值钱了,农户才会重新种植,否则,大豆种植面积难以恢复。然而,当前大豆和玉米等作物的比价,不仅没有向合理区间回归,反而进一步走低。据近10年来的数据,大豆与玉米的价格比值大部分落在2.1—3.0区间内,2009年下半年至今,该比值正处于下降周期,从最高值3.2附近一路振荡下滑至当前的最低值1.8—1.9。笔者认为,大豆价格显然已经偏低,上涨要求比较强烈。
天气因素炒作正当时
眼下,大豆生长进入关键时节。气象专家称,美国爱荷华州过去的7月气温录得56年最高。据了解,爱荷华州是美国最主要的大豆生产地,2011/2012年度大豆播种面积占到全美的12.2%。若加上其周边的伊利诺伊州、明尼苏达州、印第安纳州、密苏里州,该区域总的大豆播种面积要占全美国的47.4%。据此而言,后期天气炒作空间不容小觑。
市场需求能力尚待观察
市场各方,特别是厂商无不希望下游需求能进一步好转,但从现货市场了解的情况是,不少地区还是处于有价无市状态,走货清淡。据统计,国内主要港口大豆库存继续攀高,近日维持在650万—670万吨的水平,居历史高位。如今,虽然食用油限价令终于得以解除,但油脂价格并不会大幅上扬。笔者认为,除非后期控通胀取得明显效果,否则油脂价格将以“补涨”为主,难以对豆价形成大的带动。不过,中秋和十一双节临近,豆类期价可获得更强的支撑。
综上所述,推动豆价上涨的核心因素——比价劣势、耕地竞争得以强化,未来天气炒作等利多因素可望推动豆价进一步振荡上行。不过,当“上涨”已经成为共识,“利多”也就容易被透支,操作上不宜追高。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