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新小麦上市已有两个多月了,小麦收购市场一直不温不火,6月初由于各级储备粮的轮入价格出现微涨。而7月中旬以后,随着政策性收购的退出,其他收购主体的缺席,各地小麦又出现不同程度下跌。目前,各方釆购主体观望气氛依然浓厚,小麦市场出现多年不见“买不敢买,卖不想卖”的尴尬局面,普遍对小麦后市持悲观谨慎态度。
跌出机遇,涨出风险。以笔者的观察与思考认为:10月份左右可能出现恢复性上涨,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收购主体因受资金成本的制约,小麦库存没有达到正常年份库存水平。特别是面粉加工企业绝大多数采用“用多少购多少” 的策略,加之当前处于面粉消费淡季,新小麦的后熟期还没结束,因此采购数量十分有限。随着天气的转凉,大中学校的开学,面粉消费的扩大,同时小麦后熟期也随之结束,面粉企业对新小麦需求大增,必然加大对小麦的采购力度。
二、饲料养殖业的恢复发展,今年的猪肉、禽蛋、水产价格突破历史记录,今年养殖业的利润超高,促使养殖业规模的迅速扩张,加之小麦对玉米的大量替代,小麦与玉米的价差每吨已超过300元,造成“猪抢人粮”,将扩大对小麦的需求。
三 、连续运作五年的小麦托市收购至今未能启动,使国家对后期粮价调控缺乏必要物质基础保障,国家在9月底前极有可能在小麦主产区实施灵活机动的小麦临时收储。
四、由于种粮农民生产成本的提高,惜售心理依然不减。对今年的小麦后市价格抱有很大希望,达不到心理价位就坚决不卖,促使市场小麦“细水长流”。
五、国家从保护粮农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安全,可能在今年秋播前公布明年小麦托市价格。根据物价上涨因素,预计将会较大幅度地提高托市价格,必然推高市场小麦价格。
六、国际粮食市场的影响,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国内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加。将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这对进口粮食的我国来说,输入性通胀压力将不可避免。
七、一直萎靡不振,持续稳定的小麦价格,必将是热钱躲避货币贬值最佳的投资商品。在小麦、玉米、稻谷三大主粮品种中,只有小麦价格一年多来基本没有上涨,而玉米价格上涨了20%,稻谷也超过10%。无论生产成本,还是流通成本都迫使小麦价格理应回归到正常合理的水平。
八、气候的不确定因素,秋粮的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南方部分地区的干旱初露端倪,北方地区的早霜以及华北地区秋播天气等因素的炒作都造成心理上的恐慌,人为地扩大对小麦后期上涨的预期。
种种的迹象表明新小麦价格看似平静,其实在不断地积聚着上涨的能量,一旦某一因素打破这种平静,将会爆发出巨大的市场需求,拉动价格快速上涨。但是目前通胀居高不下,政府治理通帐决心未变,如小麦价格波动过大,必然会出拳打压。因此笔者认为:涨是必然,幅度现阶段还难以预计。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