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聚焦山西】综合编辑:2010年3月,一场倒春寒的袭击,使运城市绛县2000多亩樱桃几乎绝收,损失近4000万元,这个承载着农民增收致富梦想的黄金产业遭受了重大挫折。
眼下,又值樱桃即将上市时节。大田里,串串花朵粉面含羞;大棚内,鲜嫩的果子挂满枝头。昔日“好吃难栽”的大樱桃在绛县正东山再起,变成身价百倍的“红玛瑙”!
温室冷棚替代炉胆,大樱桃不再怕“伤风感冒”
成串的樱桃挂满枝头,如颗颗玛瑙点缀在绿叶丛中。“再有一星期,我这4亩大樱桃就能上市了,比大田樱桃早一个月,1公斤可以卖到200元。”在绛县横水镇东录村,村民董建中告诉记者。
2009年,董建中贷款20万多元,在村里带头建起樱桃温室大棚,去年倒春寒袭击,村里的大田樱桃几乎绝收,而他家的樱桃却免受其害。在他的带动下,东录村800亩大樱桃已有200亩盖起了温室大棚。
距董建中家大棚200米远,是村民郝青云的3亩大樱桃。其中,1亩是大田栽植,其余的都搭起了抗冻的简易冷棚。
“2009年引进温棚,可以随时调控棚内温度和湿度,樱桃上市时间提前了1个多月,价格比较高。”绛县大樱桃生产销售协会会长马祖栋说,“考虑到建一个大棚得5万元左右,成本太高。2010年,我和果农们筹划,设计出这种每个成本仅1万多元的简易冷棚,上市时间晚于温棚,但可以有效预防冻害、鸟害和阴雨天气。”
地头,为大田樱桃抗寒的蜂窝煤成堆摆放。谷雨已过,寒流天气高发季已过,郝青云来到地里,搬运樱桃树下的炉胆。郝青云说:“一亩樱桃用蜂窝煤防冻一次需要成本五六百元,比建大棚经济。但是,每次寒流来临,得提前一个多小时,叫上十几个人帮忙,真是不方便。”
记者了解到,对于樱桃而言,依靠点柴火熏烟等传统的防冻方法,在零下2摄氏度的温度下根本不起作用。马祖栋试着在地里摆放炉胆,通过烧煤球来保温,很有效,所以一度在该县推广。然而,随着果农投资设施农业积极性的提高,这种费时费力的抗冻法,正逐渐被温室、冷棚所代替。
放眼全国高档水果市场,向精细管理要效益
“以前一直以为,7摄氏度以下都是樱桃树休眠期,听了专家讲解才知道,只有0摄氏度到7摄氏度中间才能达到休眠所需温度,所以今年10月要强制降温,让樱桃提前落叶,进行休眠。这样,果子的上市时间可以更早。”董建中告诉记者。
今年年初,经大樱桃生产销售协会牵线,郑州果树研究所的樱桃技术专家来到绛县,举办了一场设施樱桃的栽培和管理讲座。马祖栋说,“近几年我们对大樱桃产业的科技引导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个产业在不断接轨现代农业。”
绛县与樱桃结缘是在2000年,当时该县种植了2000多亩大樱桃。起初,果农们以为两三年之后会有很大的效益。没有想到,“只见长树,却不见开花结果”。于是,很多人丧失了信心,纷纷卖树、砍树,到2004年时,樱桃种植面积只剩下不到400亩。
“太可惜了,难道绛县的土地不适合种樱桃?”群众砍树的情景,令马祖栋感到心痛。于是,他们专门请郑州果树研究所的技术人员到地里看个究竟。技术人员给出了答案——“不是不适合种,而是管理太差。”
此后,马祖栋带人多次到山东、河南等地考察学习,在该县开设技术培训班,聘请专家到地里现场指导,多次进行抗冻实验……到2006年,大樱桃重新发展到5000多亩,一亩地一年平均收入达3万元。
“发展现代农业,要放眼全国。大樱桃属高档水果,前景诱人。绛县大樱桃在运城有绝对优势,但放眼全国市场,跟山东泰安比还有很大差距。”马祖栋说,“在现有的基础上探索推广精细化管理,不断提质增效,大樱桃一定能够变成红玛瑙!”(记者 杨红义 见习记者 裴旭薇)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