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服务 -> 专题咨询
河南省未来5年打造“全链条”现代农业
时间:2013-03-08 00:00:00来源:中国乡村网作者:刘毅

  一个全国第一粮食生产大省,一个农民占总人口七成的大省,一个城镇化率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的大省。对于河南来说,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宏伟蓝图中,怎样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未来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如何,可谓关乎河南发展全局。

  8月9日,省政府对外发布《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未来5年,河南农业将走上全新发展之路。

  “这是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之下我省出台的唯一一个专项规划。为什么要特意做一个农业的专项规划?在开始讨论时,我们的一致意见是:河南在全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特别重要,这个《规划》别的省可以不做,但粮食生产大省河南一定要做。”起草组成员省发改委农经处处长支安宇在介绍《规划》出台背景时首先指出这一点。

  “我们的判断是,今后5年,我省将处于由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转变的关键阶段,处于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时期,着眼于此,《规划》首次提出了‘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发展理念。”支安宇解释说,全链条的概念具体来说,即构建覆盖农业产业链条全部环节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过去,我们习惯于用三次产业的分类来对经济发展程度进行划分定义。事实上,从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看,三次产业在新的发展格局中已出现较大程度的融合。”他举例说,如一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指导农民种植农作物或养殖畜禽,到进行生产加工,建立物流体系进行销售,并提供售后服务,通过走集团化发展的路子,这个企业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良性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

  在这一新的发展理念指引下,《规划》确定,未来5年我省农业发展的目标是: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3.5%;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力争达到600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9%以上,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主要任务是:坚持以粮为基、统筹“三农”、推动全局,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集良种繁育、规模生产、精深加工、物流销售和循环利用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努力探索一条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推进的发展道路。其中最核心的任务是:重点实施现代农业提升工程,把稳定提高农业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首要目标,努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河南省启动“十二五”国家粮丰科技工程

  项目区力争“十二五”增产粮食160万吨

  7月18日,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河南省近日与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签订了“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协议,正式启动实施“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课题。

  根据协议的目标,“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课题将以黄淮南部小麦、夏玉米两熟持续丰产高效为重点,研究解决一批两熟高产水肥耦合技术、资源有效利用技术、高质量群体创建技术、防灾减灾等共性关键技术问题,集成一批适合河南不同生态区和生产水平的小麦、夏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体系,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河南省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核心试验区小麦亩产达到640公斤,玉米亩产达到730公斤,两熟亩产达到1370公斤,亩增产20公斤左右。超高产田小麦亩产达到650~700公斤,玉米亩产达到800~850公斤,两熟亩产达到1500公斤。示范区小麦亩产达到550公斤,玉米亩产达到600公斤,两熟亩产达到1150公斤,亩均增产为30公斤左右。辐射区小麦亩产达到475公斤,玉米亩产达到550公斤,两熟亩产达到1025公斤,亩均增产30~50公斤。

  按目标要求,“十二五”期间,项目区将累计增产粮食160万吨,增加直接经济效益24亿元,实现夏秋两季均衡增产与区域平衡增产,为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中国第一产粮大省河南夏粮总产达626.3亿斤实现九连增

  新华网河南频道7月13日电(记者李钧德)记者12日从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获悉:经国家统计局核定认定,今年河南省夏粮总产量为626.3亿斤,比上年增产8.2亿斤,增长1.3%。其中小麦总产量为624.6亿斤,比上年增产8.2亿斤,增长1.3%,平均亩产为391.0公斤,比上年增长0.5%。夏粮和小麦均实现连续9年增产,并创历史最高记录。

  农业专家认为,在冬、春两季先后遭遇两次旱灾的情况下,河南省实现“十二五”粮食生产初战告捷和九年增,是河南省委省政府狠抓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结果。这份来之不易的丰收答卷,不仅对增加粮食市场供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对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应对通胀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是全国第一产粮大省,粮食总产曾连续十多年居全国第一。在粮食连年丰收的情况下,河南省粮食生产如何才能更上层楼?河南省副省长刘满仓认为,河南农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狠抓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切实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不断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和地方政府的抓粮积极性,才能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为了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河南省向政策要动力,认真落实中央的强农惠农政策,3月15日前,就已将全省89.2亿元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直补资金全部兑现到户,并于2月中旬提前安排2亿元资金对农民购买抗旱机具进行补贴。

  同时,河南省还不断加大对89个产粮大县的扶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产粮大县、种粮售粮大户、农技推广人员、育种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的奖励;逐步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待遇,稳定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科技奖项评选、技术职称评审等向粮食和农业生产一线的科技服务人员倾斜。这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地调动了产粮大县抓粮和有关单位、行业服务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刘满仓介绍说,由于惠农政策到位快落实好,河南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提高,今年全省夏粮播种面积为8030万亩,比上年增加70万亩,增长0.9%。其中小麦播种面积为7985万亩,比上年增加65万亩,增长0.8%。良种覆盖率接近100%。麦播以后,虽然先后遇到冬、春两季不同程度的旱情,但由于全省各地抗旱积极性高,措施得力,科技应用、管理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加之在小麦返青与灌浆的关键期分别出现较大的降水过程,有效缓解了旱情的影响,使全省夏粮总产量再夺丰收。

  在向政策要动力,不断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同时,河南省紧紧抓住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向科技要潜力,不断加快小麦品种更新换代的步伐。据了解,今年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在100万亩以上的优质高产主导小麦品种达到6400万亩,占小麦播种总面积的80%以上,全省优质小麦播种面积超过5860万亩,比上年增加150多万亩,优质率达到73%。小麦主导品种以其广泛的适应性、抗异性、丰产性,展示出在旱情严重的情况下较强的增产潜力。

  此外,河南省还实施了“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技术服务行动,面对面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基本做到了每个小麦生育期有技术培训、每个气候影响关键期有应对措施指导。同时,各地继续把高产创建作为推动粮食生产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充分发挥了在小麦生产中的示范、引导、带动作用,使示范区内农民得利、示范区周边农民受到激励。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