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策划服务 -> 品牌策划
著名策划家张鸿雁直击:中国打造品牌十三大误区
时间:2009-11-09 10:19:32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张成
中国是世界头号大米生产国,而中国人口众多,又是世界上大米消费国,由此看来,中国大米市场应该不存在疲软萎缩问题。但是,中国大米市场恰恰是持续低迷不振出现了到处仓库爆满,国有粮企大部分连年亏损的局面。究其原因,可以总结出许多,其中十分突出的一条就是中国大米品牌建设的落后。反观泰国大米,它的产量只有2100万吨,尚不及中国湖南省2500万吨的年产量,但它的大米以“泰国香米”的品牌名扬四海,即使粮食已过剩的我国,仍然进口大量的泰国大米。高档米市场上起码有一半的份额被它占去了。是不是我国没有好大米呢?不是,中国有不少优良品种,品质决不低于泰国大米。但是,由于没有叫得响的品牌,不要说参与国际竞争,在国内也只得将高档市场拱手相让。
中国大米的出路不在于提高品质,而是要走品牌化的路。
那么,许多已经走上品牌之路的企业又是如何呢?
纵观中国市场,全国性的名牌企业屈指可数,全球性的名牌企业几乎没有。一个品牌的培育本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我国品牌意识的导入不过才20余年时间,大批品牌还处于青春期、成长期,因而许多品牌败走麦城,有许多品牌进入误区。就在这种时候,外国强势品牌正一步一城,挟其强大的资金、技术、品牌的优势,大举进攻中国市场,有的甚至直接叫板中国品牌,妄想吞灭中国品牌,垄断国内市场,因此,冷静我们的心态,用战略的眼光审视中国的品牌,是非常必要的。


对中国的品牌观察,我觉得有以下十三大误区:

一、东一榔头西一棒,缺乏系统性钱花的不少,但没找准点上。现代商战已进入立体、多层面、全方位系统性品牌整合阶段。而一个成功的策划家必须是善于将天才的想象力与科学精细运作技术完美融合,必须善于审时度势。必须是有战略眼光,每一次策划都必须是一个系统工程的组成部分、战略性地把单项策划组合、引发成一个大战役,形成巨大的强势合力去实现品牌的辉煌,是一个策划家必须具备的素质。

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持续性。烧火理论很生动,一锅烧开需要一定量的柴,烧一把,就灭火不烧了,怎么可以把水烧开。打造品牌同样道理,要有恒心与持续性,不可半途而废。

三、本末倒置,缺乏战略眼光,中国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策划队伍素质不高、学历不高、人员偏少,企划人员只是“联络员”,即“联络”广告公司、媒介的作用。具体表现在:资源的浪费,其一、品牌资源的浪费,同样的品牌如果能用高层面的策划人,会发展的更快,少走弯路,其二、同样的效果,高层面的策划人会花的钱更少,几十万就可以解决的,不会做企划的会花几百万,甚至千万,只会豪赌,烂花钱,中央1台的黄金段肯定比省台的效果好,这样浅显的道理谁都懂。这种企业最终不会走的太远。同样的钱,会做企划的与不会企划的效果肯定不一样。国外有人说:不做总统,就当策划人。这是一个必须高度运用自己智谋的职业,这是一个可以自由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职业。商场如战场,今日的世界,硝烟弥漫的军事角逐已更多的为经济竟争所取代。在经济竞争中,一个企业便是一支军队,而策划便是这支军队的参谋总部。"上兵伐谋",这一古老的军事思想,在现代的经济竟争中闪耀发放出了更为夺目的光彩。"兵者诡道也"。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是一场智慧的战争。就拿服装企业来说,经过多年的推动与造势,人们逐渐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后来,又看到国外服装品牌与设计师的重要关系,好多国外品牌都以服装设计师命名的,因此又掀起了大造"名师运动",张肇达、刘洋等一批名师涌现出来。然而对塑造品牌的另一个重要力量却忽视了,那就是品牌的策划师,具体表现在:(一)、大多企业对服装设计师往往"重金招聘",而对于策划人才的引进却吝啬的很。因此造成普遍策划队伍素质不高、学历不高、人员偏少,目前大多公司企划人员只是"联络员",即"联络"广告公司、媒介的作用。(二)、一些企业往往对看得见的"有形资产"及其创造者予以重视,如产品质量、设计及其制作者,而对于创造"无形资产"及其成果的人因其"虚无缥缈"而予以忽略。

四、迷恋明星。品牌战略必将带来营销的革命,必将掀起一场品牌经济的狂飙。品牌是一种信誉。品牌是一种个性的品牌是一种显现。现代市场的竞争已从产品层面的竞争转变为品牌层面的竞争。打造品牌必须从以下入手:品牌定位、品牌核心值、品牌CI、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培育、品牌整合传播等。品牌是一个整合的概念,决不是一个名字或请一个演员所能解决的,我在记者采访我对服装品牌的打造时就谈过这个观点,不要一窝蜂的请演员,要打造你的品牌文化底蕴,品牌的打造必须从品质、服务等方面全面整合。

五、服务意识的淡薄。

  中国许多品牌的服务意识还停留在“起码的服务”上,他们没有看到,在品牌消费时代,服务已被推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服务是“第二次竞争”。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品牌+服务=真正的名牌。这个公式简单又深刻。美国IBM公司宣称“IBM就是服务”,它把公司与服务之间划上了等号,正是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理念,才使IBM几十年来一直称雄于世界。
中国品牌要走向国际市场,就必须完善售后服务系统,积极主动地为顾客服务。

 
  六、品牌任意延伸。

  有不少企业认为,与其花巨大的代价打造一个新的品牌,不如强化广告与宣传,延伸原来的品牌,品牌延伸战略,既可以节约推出新品牌的费用,搭乘老品牌的声誉,迅速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同时对老品牌也是一个延伸,做好了可以使企业取得巨大的成就。
但是,品牌延伸如果掌握不当的话,往往会成为陷阱。不仅不能给新产品带来市场份额,反而损害了品牌的形象。三九集团是以三九胃泰起家的,由于品牌经营的成功,以致于在消费者心目中,999就代表了胃泰药物。这正是品牌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尔后,三九集团进行了品牌延伸,先是延伸到感冒灵等药物,消费者觉得还可以接受,再后来又延伸到了啤酒,胃泰和啤酒在定位效果上是完全对立的。胃泰护胃,饮酒过量伤胃。虽然广告上说“999冰啤酒,四季伴君好享受”。但消费者端起酒杯凝视999,潜意识里大概会泛出“心理药味”的泡沫。喝这样的啤酒恐怕不会好享受。其实品牌延伸最大的问题是在品牌的定位上容易出现矛盾。一个品牌的成功首先得定位准确,而一个一经成功并在消费者心目中锁定位置的品牌延伸到另一个产品,恐怕就很难完全符合新产品的特定属性。娃哈哈最初是一种儿童营养饮品的品牌,它一出现就以鲜明的特色征服了孩子们的心,并迅速红遍了大江南北。现在又冒出了娃哈哈红豆沙、绿豆沙、八宝粥、纯净水等产品,这些产品的属性已偏离了原品牌的个性。从长远来看,娃哈哈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培养起的信念已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模糊和动摇。

七、广告的误区。

  国内有不少企业都有这样的概念:品牌不就是靠广告打出来的吗?的确有许多企业在媒体上进行狂轰乱炸,巨大的广告投入期待着品牌形象的树立。结果是不是这样呢?2000年,哈药集团的广告费为11亿元。其覆盖面之广、播出频率之高、投资额之大超过了当年的“标王”。只要打开电视机,就能看到各色明星举着“盖中盖”、“严迪”、“泻痢停”、“朴欣”等产品出现在屏幕上,我们不去谈“巩俐阿姨风波”,仅仅就“盖中盖”的广告宣传策略来看一看哈医药所走进的广告误区。
首先是产品定位模糊。盖中盖一会儿针对老年人补钙,一会儿针对儿童补钙,广告中的产品连包装都相同,给人感觉老人和儿童的补钙是一样的,这个感觉恰恰和人们的常识概念相反,结果是哪一个消费群体都不容易接受。其次,盖中盖广告创意手法平淡,对受众缺乏冲击力。哈医药产品的广告创意几乎都采用劝说式,根本没有去考虑消费者的想法和行为习惯,结果没有让广告成为消费者的精神享受,却成了精神忍受。再其次,缺乏成熟的品牌战略。看了无数次盖中盖的广告,谁能说出盖中盖是个什么品牌形象?谁又能描画出哈医药的企业形象?它的品牌优势在哪里?哈医药的广告总是宣传产品,从没有表现企业形象的作品出现,这不能不说是品牌战略不成熟的表现,同时这也是在浪费企业的资源。

  八、品牌缺乏核心价值的意识。

  品牌的核心价值是品牌最中心的,很难被时间改变的要素。如可口可乐、雪碧的品牌个性体现着美国文化中“乐观奔放、积极向上、张扬自我,独立掌握自己命运的精神内涵,尽管它的广告不断变换,其中的人物、广告语、情节不断更新,但品牌个性始终不变,这就是核心价值。”
品牌核心价值也是消费者对同一品牌下的不同产品产生信赖和认同的共同点。如果缺乏这个共同点,整个品牌体系就会发生混乱。反观国内的许多品牌,大都缺乏对核心价值的认知。就拿我国知名度最高的品牌红塔山来看,从“天外有天,红塔集团”来看,我们可以总结其核心价值为辉煌、壮观,但在其他的广告里又看不出它的价值,例如红塔山贺千禧的广告,就看不到它的核心价值的体现。

  九、品牌定位不准。

  品牌定位,就是要为自己的品牌树立一个明确的,有别于竞争对手的,能在消费者心里占据一席之地的形象。但我国的品牌往往不太注意品牌的准确定位。如“长城电扇、电扇长城”、“活力28,沙市日化”,这能告诉我们这个品牌的特征是什么?再如众多VCD品牌都在诉说:“超强纠错、数码科技、全面兼容……”消费者虽然能在经历了无数次重复后记住了品牌的名称,但它们之间的区别却无法辨别,品牌的形象又怎能鲜明地站立在消费者的心里呢?

  十、品牌保护意识薄弱。

  在品牌保护方面做得最好的中国品牌大概要算上“娃哈哈”了,它对品牌做了纵向和横向的全方位注册,注册种数达70多种,确保了品牌的万无一失。但我国大多数品牌的保护意识不强烈。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有150多个知名品牌被澳大利亚人抢注,100多个被日本人抢注,48个被印尼人抢注……另外,还有许多企业的品牌廉价地被外商收购,如“洁花”洗发液(134万美元)、“孔雀”电视机(315万美元)、“豪门”啤酒(6000万人民币)、“金鸡”鞋油(1000万人民币)、“洁银”牙膏”(1000万人民币)等等,举不胜举。

十一、做大还是做强,两难的选择。

  我国许多品牌打响之后,其品牌效应使得顾客盈门。这时如果被名气冲昏了头脑,无节制地盲目扩张,强行做大,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为“大”所累。 其实企业首先是要做“强”,“大”不等于“强”。有很多企业都在关心兼并了几家,规模扩大了多少,低成本收进了多少产权,总觉得总资产大就说明企业有了实力。其实,“大”只是企业的外表,只有做强了,企业的大才有价值。

强是企业综合实力的表现,包括资本总额、资产质量、市场规模、技术研发能力、人才素质、管理水平、盈利能力、发展潜力等等。只有企业做强了,塑造了强劲品牌,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十二、企业缺乏独立性。

  我国的企业界普遍存在着跟随潮流,人云亦云的状况。更有甚者,许多企业为了谋取暂时的优惠待遇,将自己的品牌拱手相让给国外跨国公司。当然,各家有各家的心事,各家有各家的打算,但将自己的品牌转让给别人,自己变成别人的加工厂,这样事实上说明企业缺乏自信,没有独立意识,不敢将自己的品牌放到市场的大潮中去竞争。

  日本的索尼公司刚出世时,盛田昭夫带着新牌袖珍收音机来到纽约一家有名的大公司——布罗瓦公司提出要10万台。但必须使用美国公司的商标,他们提出的理由是:“我们公司是经过50年树立起来的牌子,而你们的公司谁也没听说过。” 盛田昭夫回绝了丰厚的眼前利益的诱惑,他说:“50年以前,你们公司的牌子大约也和我们今天的牌子一样默默无闻,我现在推销一项新产品,是为本公司今后的50年迈出第一步,我保证50年以后,我们公司的牌子也要像今天贵公司的牌子一样赫赫有名。”索尼公司日后真的成为世界上生产家用电器的最大跨国公司。

  我们的企业为什么就不能像索尼拒绝布罗瓦公司一样拒绝索尼呢?

  十三、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现象。

  在中国品牌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值得严重关注的观念,那就是我们很少有敢于到国际舞台竞争的品牌,但在国内,品牌之间却往往出现你死我活的争斗。一方面企业之间内讧不断,诉讼迭起,据统计,自1995年至今,企业因品牌之争而诉诸法庭的达数百家之多。另一方面价格战硝烟不断,彩电大战、VCD大战、冰箱大战、空调大战、保暖内衣大战、羽绒服大战……低水平的竞争严重损耗了企业的实力,全行业亏损的局面多次出现,使得企业失去了发展的活力。市场化、国际化是品牌的必然趋势。如果把实力都耗在了内讧上,则洋品牌全面登陆中国之时,也将是中国品牌被市场淘汰之日。

品牌意识的淡薄,使我们无法赶上国际品牌经营发展的步伐。眼看着外国企业通过品牌输出,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和市场牟取超级利润,而我国的企业却如此不珍惜自己的品牌,怎能不让人扼腕长叹呢?!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