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株、巨人、春都、秦池、爱多这些当年红极一时的“标王”、号称要做行业“老大”的企业,如今早已销声匿迹。去年开始流行的掉渣儿饼现如今踪影难觅,曾经排队购买的火爆场面也仅仅持续了几个月的时间。
一个新产品从上市到消亡,周期越来越短。在10月份举行的“商标及外观设计的欧盟保护战略”论坛上传出消息,中国目前每年新增数十万个品牌,但品牌生命周期平均不足2年。由于商标等知识产权意识淡薄,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在境外抢注面前消失。
比较明显的例子是保健品。我国保健品行业发展的历程中,绝大多数保健品企业都没有逃出短命的厄运,一个个新品在热潮中涌现,又如昙花般迅速凋亡。消耗品如此,就连耐用消费品也难逃短命的怪圈。记者了解到,据不完全统计,自2004年以来的短短两三年间,已经有十余款车型退出了历史舞台,这还不包括改款升级车,如果算上改款的升级车大概不下20款。
不仅如此,就连有长期历史积淀的“中华老字号”,其生存状况也令人担忧。
品牌不是在短期内能创造出来的,也不是仅仅依靠广告就能堆砌出来的。目前,整个社会急功近利的普遍心态造成了本土品牌“短命”的事实。记者通过采访发现,本土品牌短寿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品牌意识淡薄。许多企业家重视产品、品种以及推销,就是不重视品牌。
其次是品牌营销技巧上的欠缺。品牌营销技术落后主要表现在理论水平低,观念陈旧,传播意识差,创意水平高低不齐,销售管理落后,测试、评估手段不够科学等6个方面。还有一些企业对品牌认识存在误区,把品牌知名度等同于品牌,把做品牌等同于做广告。从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美誉度、号召力等方面的发展。
品牌生命周期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目前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名牌很少,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出口产品中只有21%有自己的商标,29%没有商标,另外50%是贴牌。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的“中国500个最具价值的品牌”中,有46%未在美国注册,未在欧盟注册的中国品牌企业竟达76%。由于商标等知识产权意识淡薄,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因为境外“抢注”而销声匿迹。
还有就是企业盲目扩张,掉入多元化经营的泥淖。当前有不少企业为防范风险和增进效益,盲目采取多元化的企业发展战略。殊不知在多元化发展过程中,企业最容易误入品牌延伸的陷阱,品牌延伸如果运用不好,很可能使品牌形象大打折扣。
做可口可乐一样的品牌,应该是中国企业树品牌、育品牌的发展目标。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院长王方华教授表示,名牌产品能够形成一种原产地效应,也就是说当人们提到某种产品或产业时,首先会联想到某一地区或城市。如,由化妆品联想到法国,由手表联想到瑞士,这时著名品牌就真正成了一个地区的名片。
专家表示,急功近利是本土品牌崛起、并最终走向世界的一道重要心理障碍。品牌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经营,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品牌要走出短命怪圈,需要对自己的品牌战略加以认真的思考。塑品牌关键看能否耐得住寂寞,中国本土品牌应该要练好内功,有自己的核心产品、核心市场、核心技术,才会有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