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入世马上就六年了,影响最大的三个产业之一的医药行业,同各国高手在一个竞争平台上同舞了六年,做为“第五大发明”的国药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市场环境?是如何在陆续规范的市场经济规则下,与洋药进行战略的博弈?
西药新品高度垄断
强大的经济后盾促使西药在研发上巨额投入,因此开发了很多具有专利性的产品。而我国生产的西药有99%是仿制品,出口产品也以中低档原料药为主。而且,跨国大公司在一定时期内推出的主打产品一般不超过10种,可谓集中火力打开歼灭战。而国内医药企业规模虽小,但一个企业主打产品少则十几种,多则几十种,结果是精力分散、重复制造和盲目竞争。就生物制剂来说,比如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诺和诺德和礼来在国内占有99.5%的市场份额,完全处于一种垄断状态。我国药企在入世后就必需遵守知识产权的游戏规则,而没有专利和创新产品的结局,就是外企通过技术垄断和技术壁垒对中国民族产业进行歧视与封锁。
洋中药大举进入
日本、韩国、东南亚、欧洲等国的洋中药大举进入我国的中药市场。洋中药的配方大多来自我国传统药方,但是由于其出产国经济、医药技术发达,使洋中药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足以在资金上支持和支撑中药产品的国际市场开发,洋中药出产国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因而能够利用世界上先进的科技手段来研制开发中成药,在生产上采用了现代化的制药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并制定了规范的质量标准。由此将传统的中成药产品提升为现代高科技产品,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洋中药很注重选择品质好的地道药材,有的厂家对植物药材原料的质量控制,甚至从选种开始,到育苗、栽培、采收进行全面的跟踪监测。洋中药品种多样,不仅有治疗感冒等普通常见病的产品,也有专治心血管、呼吸等系统疑难病的产品。这些产品一般都附有详尽的服用说明,标明服用注意事项、禁忌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这是不少国产中成药所不具备的。生产洋中药的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经济比较发达,都具有极强的市场营销经验,因此能够针对不同的产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并制定出一套较为完善的市场营销方案,也拥有经济实力支撑一系列的广告宣传活动和建立可操作性强的营销网络体系。
面对着内忧外患,中国人引以自豪的中药产业,该如何应对“洋药”的挑战,让国药走出“大宅门”?
国药与洋药的五大博弈
■ 文化博弈
营销的本质是对人性的把握,而人性的根源是文化。古老、悠远、神秘的中药文化在全球独树一帜。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从神农尝百草到《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到《本草纲目》,再到今天遍布神州各地的中医院及中药制造企业,悠久的历史加之现代的理念,使中药的理论更趋完善,更加完美。
生态理念的全球化将为“植物药剂”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药食同源的中医中药理论,标本兼治的神奇疗效全球为之一振,中药的主题又紧紧扣住了“绿色地球”、“生态地球”的这一主题,因而以绿色、环保、生态为核心的中药、植物药剂,被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认可、认同、尝试并入迷,这也是中药市场的卖点。
洋药的大举进入,表面上来势汹汹,实际上,从文化的根源上追赶国药仍需时日。虽然在洋中药的生产企业中也有一些中医药专业人员,但不少洋中药产品的研制者对中医药传统理论并非十分精通,很难从深层次领悟中药组方中的一些“玄机”。因而它们多是根据我国古代的经方仿制成的“汉方药”,或从中药原料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西药化”的天然草药制剂。
■ 产品博弈
中医中药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从方剂学、内经来说,有大方、小方、奇方、偶方、复方。中医用药的进步就在于复方,用多种药相结合,讲究君臣佐使,互相搭配和制约,辩证论治,从而到达高效和无毒的目的。而西医是单体用药,它的有效成分可通过化学合成,纯度很高,单方用药无制约,因此副作用大。西医虽然发展到现在的分子水平、蛋白质水平、基因组水平,但它是线形的,它是以生物为本,凡病要找到病毒的源头,找到元凶,然后采用对抗的方法,把它杀死。中医则是以人为本,它把病按邪进入人体后的反应进行归类,人为一方,邪为另一方,治病须祛邪。西医采用的是对抗性的治疗方案,但病毒会变异和有耐药性,越来越难杀死,所以要经常更新换代,因此路子会越走越窄。而中医采用的是扶正祛邪的思路,提高身体里面的抗病能力,中医几千年来路子越走越宽。
全球每隔3年就会产生1个耐药性更强的病毒,以目前美国的药物开发水平,平均从1万多种化合物中才能筛选出一个新药,而且需要投入5亿美元、花费10年时间才能生产出一个新药,从时间上根本应付不了新病毒;对付精神病、老年病等慢性疾病,化学药几乎束手无策,而且化学药在杀死病毒、病菌的同时,也极有可能损害正常细胞,其毒副作用令人头痛。中药、民族药则以协调平衡为治疗机理,对不少慢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而且毒副作用较小,这就为中国的传统药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中药的现代化步伐加快。中药的药剂、剂型丰富多样,一改传统大包、药罐、煮上两碗的面貌,从剂型到药性精华的提取、到疗效,均有较大程度的改善,赋予了传统中药更多、更新、更现代的内涵,从而使中药具有使用更方便,特性更完善,收效更显著等诸多特点,这也是中药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中药是我国医药行业中最具有自立知识产权的商品之一,且拥有大量自主产权的技术和配方。可是,中国在过去因缺少保护条例和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丧失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市场份额,对我国中药研发和生产构成巨大威胁。为此,目前 国务院已经启动了《中药品种保护条例》的修订工作,为中药产业撑起了知识产权保护伞。
■ 资源博弈
民族药与洋药抢占的二块最重资源,一是药材资源,二是市场资源。据调查统计,我国现存中药资源种类达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占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仅对320种常用的植物类药材统计,总蕴藏量就达850万吨,可以说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药物生产和使用大国,就此看来,我国具有其他国家地区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就拿生物医药来说,中国有13亿人吃饭,近5亿人吃保健食品,约1.3亿人吃药,20亿亩耕地需要新的农作物品种,无疑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技术产品消费市场之一。 而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生物经济中极为重要的部分,近年在我国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北京、上海、天津等中心城市以及合肥、无锡、黄石等中小城市都在建或已经建成一批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仅上海浦东的张江“药谷”就聚集了来自海外的近百家生物医药研究开发机构和生产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天津开发区已有生物医药产业外资企业53家,投资总额超过5亿美元。
目前,国人对中药的接受度非常高,而且有他们从小吃到大的熟悉的品牌,对于洋药来说必竟是泊来品,无论如何也成不了我们正宗的国药。
从消费的角度讲,人们更愿意购买正宗的、熟悉的产品。我们看到不管是近年来以出口复方丹参滴丸和引领中药现代化而闻名海内外的天津天士力集团,还是迅速崛起的奇正藏药、仁福药业、盘龙云海、青岛健特生物、武汉人福科技、新疆天地集团、新银宇集团,利用各种营销手段培育自己的品牌,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为整个传统的医药产业在入世后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销售的渠道上,洋药大多以医院为主,以大中城市为主。而大部分中药因其药食同源的特性可以在医院、药店、门诊多处销售,甚至消费者凭借身的经验和口口相传自行选择使用,这使民族药销售的渠道面更宽。同时,中国有八亿农民,他们有对传统中药的依赖,并且也消费不起昂贵的洋药,因此,这为国药又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
■ 标准博弈
西药的通行性在于它有可量化的标准,无论是药的成份、生产加工过程、成品规范,都有据可查,而中药恰恰是祖辈千百年传承的经验方。因此要想国际化,要想与世界医药巨头抗衡,就必需建立标准,形成现代化的中药。在入世后,我国的中药现代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实现硬件上的现代化,还在生产工艺的设计、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成品的检验上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还要加大中药基础理论的研究、中药现代化基地的建设。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在全国建立了60余个重点品种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示范基地,四川、西藏等省区已将中药产业列为支柱产业。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制定与完善现代中药标准和规范的过程中,开展的中药技术标准的研究、中药企业GMP认证、中药材质量管理GAP认证、中药饮片文号管理等项工作,使逐步使中药从经验处方变成科学处方,实现了八字(安全、有效、可控、稳定)、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五方便(生产、储藏、运输、携带、服用方便)的现代化中药。
随着民族药产业重大项目的研究开发,支持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或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设,支持新技术、新工艺、新制剂、新剂型等技术的研究和引进,国际标准的中药将逐步建立和完善。标准的建立将使中药在国内和国外市场的营销竞争能力全面提速。
■ 成本博弈
由于不少洋中药的技术含量高,再加上进口关税,零售价格昂贵,这就使购买者局限在中高消费层的人群中,这对于还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来说,多数人都不具备高价药的消费能力。
按同样处方制成的中成药,洋中药的价格一般会高出国产中药的数倍,但其实际的临床疗效是否也提高了这么多倍呢?目前虽然还缺乏令人信服的数据来证明。对大多数收入不高的患者来讲,也就很难让他们放弃已经熟悉的国产品牌去服用高价洋中药。而国产中药无论是从原材料上、生产加工上、交税上、运输成本上、市场销售成本上相对于洋药都具有很大的优势,而成本的优势必将使民族药更加符合国民的胃口,并在价格战中赢得主动。
从以上的五点战略博弈中,我们可以看出,国药在面对全球化的竞争,依然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也许国内的药企在品牌建设、技术和产品创新、资本积累上短时间很难追赶世界医药巨头,但随着国药标准的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药材资源基地的建设等政府的扶持和企业自身的成长努力,现代化的中药很快就将展现在世人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