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策划服务 -> 营销策划
反思“中国制造”
时间:2009-04-26 03:24:16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张成

时下,仗着中国的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中国世贸组织的加入和越来越多的外企抢滩登陆,中国极有可能成为世界的加工制造基地。在这一形势下,“中国制造”也越来越被更多的中国人所熟知、了解和称赞。这些并不无道理,因为,“中国制造”给中国民众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有:
1、能极大的缓解我国的失业压力。我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有企业改革以来,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人口失业率也一直高居不下,截止2002年,仅城市人口失业率就达到了近9%,相比资本主义世界5%左右的平均失业率,确实显得有点高,而且,其中还不包括农村的隐性失业人口。这也是一直令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头疼的问题。
而随着“中国制造”时代的到来,大批外国企业的进入,大量加工制造企业的开工,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至少是可以得到相当大的缓和。
2、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特别是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如同第一点所述,更多的加工制造企业的进入,就意味着更多的工作岗位,特别是初级工作岗位,这些岗位只要那些没有多少技术和知识的低收入人群稍加简单培训就能适应,使他们有很大的可能性来获取这些岗位。这样,就能极大的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但是,对中国的本土企业来说,我觉得就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乐观了。我一直都认为,“中国制造”会给相当多的中国的本土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和挑战,甚至是一些内在的威胁。我总结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成本压力
中国的最大优势在成本的低下,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是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不仅是劳动力成本低,中国的人力资本、土地、原材料等等的成本较资本主义国家的成本要低许多。比如说人力资本,美国企业的总裁、CEO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平均年薪高达几百万美元,而据中国最近一次有关中国内地上市公司总裁和高级管理人员年薪调查报告显示:其平均年薪仅十几万人民币,最高的也只有100多万,最低的企业的厂长经理的年薪只有不到2万元,差距是何其大!中国的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最大优势也是劳动力成本低而衍生的产品的价格低廉,事实上,中国产品的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主要是表现为在产品价格上的竞争力,这也是发达资本主义的国家及其企业最惧怕的。于是乎,就有了欧盟对进口中国彩电的配额政策,有了美国对福耀玻璃的反倾销议案,有了国际VCD巨头联合起来对中国的VCD企业联合收取所谓的“专利费”行为。可以这么说,巨头们并不惧怕中国企业的研发实力的提高、不惧怕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的提升,唯一惧怕的就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产品的价格的巨大的竞争力。要知道,我们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比国际巨头们的生产成本都还要低,他们不惧怕才怪呢。
但是,随着大批国际巨头的加工制造企业进入到中国以后,这一切可能会有所改变,中国的本土企业可能会面临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
总结起来,成本的不断上升可能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本的成本上升。这一成本压力可能会是最快显现出来的。
国际巨头们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加工制造基地后,必然要推进企业的本土化建设,需要一些高管人员来帮助管理企业。由于企业刚刚建立,作为国际巨头来讲,压根就谈不上自行培养一说,因而只有向国内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抛“橄榄枝”了。
众所周知,国内企业的工作环境本来就不怎么好,且管理人员的薪金水平也不甚理想。而跨国企业却一方面能够提供足够有诱惑力的薪金,另一方面,又能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设计,而这两点,国内的本土企业却都无法提供,至少是达不到跨国企业提供的水平。跨国企业提供的这些待遇,特别是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设计的待遇,不能不让相比之下既囊中羞涩,又急于施展自己抱负的国内高管人员为之心动,于是,高管人员的跳槽也就开始了。
事实上,这一迹象在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在优秀的本土企业中,已经表现的很明显了。根据报道:世界最大的空调生产企业,来自欧洲的伊来克斯在首轮与本土企业过招失利后,痛定思痛,大力推进了本土化建设,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加大对本土人才的招揽力度,至今为止,其高管人员无一例外的都是从本土同行中的优秀企业中招揽过来的,其中,来自海尔的占了绝对多数,而且几乎占据了各个部门的主要管理职位,因此有人戏称伊来克斯为“海尔二队”。
而大家都知道的,企业高管人员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是一种具有稀缺性的资源,一旦离开原有企业,会在降低本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其所投奔企业的实力。因此,企业的高管人员一直都是各个企业保护和激励的重点。而企业要想留住高管人员,就必须提供与向其抛出绣球的企业相当的待遇,付出很大的人力资本的成本,否则,只能任其走人。
2、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由于大量加工制造企业的进入,必然会导致劳动力特别是熟练工人的需求的大幅增加。按照要素禀赋理论,从长期来看,在一个国家和地区内,在各要素总量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使用的某一要素持续增加,则这一要素的价格也会持续增加。也就是说,在劳动力需求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劳动力的价格也即工人的工资也会有一定的增长。
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比比皆是。现在的深圳,以前就是作为跨国集团在中国的加工制造基地的,那时的深圳的劳动力成本可能是比当时内陆的劳动力成本还要低,但是,经过20年的发展以后,深圳的劳动力的成本可能是仅次于上海的最高的城市了。
更何况,随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步见效,专家预测,中国的人口将会在2010年达到一个顶峰以后,迅速下滑,步入老年社会,中国的适龄劳动力将会有一个比较大的程度的减少,而这个时候,正是中国逐步走向“中国制造”的时期。在这个时刻,劳动力的成本上升压力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3、公共关系成本的上升,包括企业取悦顾客和政府的成本的上升压力。
随着大批加工制造企业的进入,势必会造成国内生产线的产能的急速上升,造成产品的供求不平衡局面。而中国本土的企业在品牌知名度、质量等方面又不及国外同行,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之中占有一席之地,本土企业只能通过广告、市场推广等各种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认知度和知名度,以期能够籍此来促进消费者的购买,或者是增强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而这些,都是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的。
除了取悦消费者以外,企业还得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政府进行公关活动。
在国外企业还没有进入以前,本土企业特别是较为优秀的企业可以说是政府部门的香饽饽,企业无须花费多少公关成本就可以获得某些优惠政策。但,随着政府招商引资的不断深入,政府对企业的优惠的重心已经放在了外商投资企业身上。本土企业想再要获取某些优惠条件和政策也就没有以前那么从容,必须的进行必要的公关活动才行。无疑,这也是一笔不轻的成本压力。
4、相对成本的上升
相对成本上升压力主要是指,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资的企业来华建造加工制造工厂而采取的对外资加工制造企业一系列的政策上和税收上的优惠而相对使本土企业的运营成本

[1] [2] [3] 下一页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