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费者的角度
一、“寅吃卯粮”的必然后果
从现实生活看,“假日经济”是消费者在银行降息征税、加薪、股市收益欠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将昨天、明天或下个月的消费集中在假日进行的经济现象。在短时间内,消费者这种“寅吃卯粮”的行为必然会带来旅游景点的人满为患、商场的销售额大幅度上升等火爆的“假日经济”现象,但这种消费只是时间上的移动变化,就是说在“假日经济”下,尽管商家使出浑身解数,都只是诱使消费者提前支出购物,没有激发新的需求,挖掘出潜在的消费市场,无法使其扩大支出预算从而增加消费总量,消费者大多也不会因假期而获得更多收入,因此在“寅时”的消费高峰后,消费能量放空,消费者在假日后即“卯时”得捏紧钱包少花钱或不花钱,以平衡家庭收支,毕竟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是有限的,这就表现为长假后的消费者购买力大减,商场销售自然直线下降。另据调查,假日旅游的消费意愿已经超过了大件耐用消费品,在有限的购买力下,这部分人选择外出旅游,把钱花在无形的旅游服务中,不得不放弃购物计划。应该说,消费者购买力不足是“倒春寒”形成的“祸”根。
二、冲动后的“冷静”
节假日中的商场狂卖热卖的情景,那是没有到现场的人难以想像的,富丽堂皇的大厅四处悬挂着冲击视线的红色大字“降价”、“特价”、“全场3折”――真是一个“降”字了得,再加上劲爆的音乐,构造出热烈的购物现场,这大大地刺激了顾客购买欲望,使之产生了购买行为――窜动的人群疯地抢购着,连训练有素的营业员也手忙脚乱,特别是在一些限时特卖的柜台,疯狂打折的专卖店更是如此。而由于购买力等种种原因,长假后商场人流量大不如节假期间,“假日经济”中这种以人气为首要因素的购物气氛及其产生的连带效应,是长假后的商场可望而不可求的;值得提出的是,这些顾客更多是冲动性购买,购后往往会产生后悔情绪,这与我们所批判的“微笑服务”不能带来顾客最大满意度是一样的。虽然此时钱已经进入商家的口袋,但因一时的冲动而购物的消费者在长假后的一段时间内会不自觉地产生某些抵制情绪。这也致使长假后商场的人流大大减少,可谓“祸起萧墙”,而在假日中笑得合不拢嘴的商家惹了“祸”却还不知道。
另外,商家的促销使消费者冲动地购买非所需商品,或在价格比较下购买了“暂时替代性商品”,这搅乱了商家正常的市场预测,进而导致生产厂家偏离市场需求,使消费者习惯购买的必需日常用品没能合理及时地摆上货架,而长假后没有价格比较优势的商品(消费者曾在假期促销时大量购买)堆满货架却无人问津的恶性商业循环。
从这点上看“倒春寒”的确是“假日经济”惹的祸。
三、婚嫁、旅游等特殊购物
我国每年有约近千万对新人举行婚礼,由于习俗、迷信等各种原因,时间往往集中在“五一”、“十一”或春节等黄辰吉日——也是法定假日,加上中国人……这还不包括每年一次的结婚周年纪念日所可能带来的消费,并且这种消费较为特殊,是一般日子所没有或少有的;另一方面,在红红火火的购物热浪中,不可忽视的是外来的旅游者的热情购物。一般说来,游客出手比平时更阔,外地游客更是觉得来一次不容易而频频掏钱购买纪念品等,而这些游客必将随着假日的结束而离去,火爆的商机也悄然而去。
长假后,失去了假日中的特殊购物,商家们又增添了一丝丝寒意和无奈。
从商家的角度
一、恶性价格竞争行为的后果
本着吸引消费者、培养企业忠实顾客、提高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的目的,并不精通市场策划的商家们,机械地把活动集中在“五一”等长假中,过分围绕着节假日来展开营销策划,企图借助“假日经济”脱颖而出,获得顾客的青睐,武汉各大商场就纷纷使出绝招:在“五一”期间,亚贸每天免费提供2000杯可乐给上帝们解渴;佳丽、王府井买满200元赠60元代物券;武广买满200元送88元更胜一筹;中商承诺将随机抽出其中一天为免费消费日,把当天的销售款全部退还给消费者;更有甚者,长江广场塞特购物中心许诺凡编号尾数为“51”的100或50元的人民币在“五一”可当2倍币值到该中心购物(这不仅引了众多的因该购物中心提前停止营业而没能用出手中钞票的消费者的极大不满,并且被央行宣布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而临严厉的处罚)。这种恶性“假日经济大促销”的定势思维的结果往往是商家两败俱伤,并且狂轰烂炸的促销宣传使消费者产生诸多疑虑,其对消费者的刺激作用不断减弱,更使消费者对商品价格预期不断下滑,在节假期间被商家宠坏了的上帝,长假后很难伺候,胃口出乎意料的大:“蝇头小利”已经难以打动他们的心――习惯了打3折的消费者已经不为打5折的商品所动了……
二、促销行为的短暂性
促销即促进销售,是指商家把产品或劳务向目标顾客进行宣传、说服,促使顾客采取购买行为的有一定时限的企业活动。应强调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