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策划服务 -> 营销策划
降血脂:陷阱还是馅饼?
时间:2009-04-28 08:12:16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张成

中国有9000万高血脂患者,这意味着多大的市场?然而,这个庞大的市场迄今尚没有领导品牌。降血脂,这个庞大的市场到底意味着什么?是机遇还是风险?是陷阱还是馅饼?


一.降血脂,百亿大市场
  从全球医药市场来看,降血脂无疑是一个蕴含无限商机的“金矿”。

  2002年全球最畅销的200种药品中,有8种是降血脂产品;全球销量排名第一第二的药品全是降血脂药品,分别是辉瑞的Lipitor(阿伐他汀)和默克的Zocor(辛伐他汀)。令人瞩目的是,降血脂药品在过去的5年中,仍保持着每年9%的快速增长态势。在降血脂药品取得骄人成绩的背后,是现代病——高脂血症的高发病率。

  在过去二十年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人的食物消费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中国人的膳食组成仍然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体,但动物性食物和油脂的消费已经出现了大幅度上升,而谷类和薯类等植物性食物的消费却呈下降趋势。中国人膳食结构的变化,带来最显著的效应就是——高脂血症发病率的不断提升。专家估计,全国3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间,血脂偏高的比例大约在10-20%左右,估计中国的高脂血症患者高达9000万。

  高血脂的高发病率,已经在中国人的疾病模式中体现出来了。卫生部《2003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中显示,中国人死亡原因中,约32%死于心脑血管病,也就是说,2002年每三个死亡的中国人中间就有一个死于心脑血管病,而这些心脑血管病患者,绝大多数死于高血脂导致的动脉硬化。在我国第一大城市上海,居民死因前2位已从50年代的麻疹、肺结核变为现在的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其中心脏病死亡率已超过日本。

  对于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来说,高血脂在整个21世纪,都会是中国人健康的最大威胁。高血脂,将成为中国人整个21世纪的心病。

  既然高血脂能够带来动脉硬化,进而导致患者死于心脑血管病。那么降低心脑血管病死亡率最有效的措施,莫过于“降血脂”。医学已经证实,降血脂可以减慢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因此近20年来,降血脂一直是全世界医学界极为重视的课题。

  中国有9000万高血脂患者,也就是说中国有9000万需要降血脂的人,这是个多大的市场?只要每人平均每年服用100元的降血脂产品,降血脂市场就能达到100亿元的规模。

  庞大的市场、国际药品市场上降血脂产品的成功先例,这些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企业家的神经。


二.理论、现实反差大
  降血脂理论上是一个百亿元的市场,但这个市场的实际表现,与理论值却有着天壤之别——尽管从外面看起来这个市场热热闹闹,机会无限。

  从卫生部检索来的数据显示,截止2002年底,国家已批准的近3000种国产保健食品中,产品功能集中在免疫调节、调节血脂、抗疲劳三项上的就占2/3,其功能含调节血脂的保健品则不少于1000个。

  而在市场与保健品高度重合的OTC市场上,降血脂类药品总数也不低于200个。除了国产保健品、OTC产品,市场上海充斥着大量的以降血脂为诉求,而没有批号的产品,这些产品中既有“进口”的洋保健品,也有本土的健康食品。

  如此众多的降血脂产品,市场表现怎样呢?和众多产品瞄准降血脂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降血脂市场现实的购买力却非常惨淡。尽管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但综合多方面信息,铂策划估计在中国的OTC和保健品市场上,2002年降血脂类产品的总体销售额还不到10亿元,而这其中,估计50%以上被OTC药品分割,其次是包含多种保健功能的常规保健品——如交大昂立的昂力多邦、大蒜油等。

  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充满诱惑的降血脂市场,已经让不少企业折戟沉沙——在这些企业中间,既有一些实力一般的中小企业,也有一些大名鼎鼎的企业,如大名鼎鼎的太太药业、成都地奥、盘龙云海等。


三.降血脂市场的特性
  对于习惯了炒做概念、大规模广告轰炸,然后进行快速收获的医药保健品企业来说,降血脂市场让人捉摸不透:为什么众企业前仆后继的努力、却迟迟难以启动市场需求?这个令人又爱又恨的市场,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可怕的陷阱,还是诱人的馅饼?

  自从2001年以来,铂策划已经接触了不下10种降血脂产品,我们在运作市场、研究市场中发现,降血脂市场迟迟难以打开局面,是因为这个市场有着不同于其他的市场的特性。我们不妨用曾经在这个市场上打拼企业的经历来分析,这个市场的状况。

  2001年开始全国市场运作的汉林清脂,曾经寄托了太太药业的厚重期望。太太药业聘请香港明星任达华担任形象代言人,针对“针对职位高、收入高、压力大”的目标消费群体,拍摄了精美的电视广告片,以“每天清一清,血脂不再高”为诉求,进行了广告轰炸,在半年内,太太药业花费了3000多万元。然而汉林清脂的巨额广告投放,产出却不够理想。在运作了近1年后,太太药业停止了汉林清脂的市场推广。

  太太药业为什么会失败呢?这显示出了降血脂市场的一大特性——市场尚不成熟。

  中国的消费者对于高血脂是怎么回事儿,有什么危害,还不十分清楚。有调查称,在高血脂人群中,知道自己患高血脂的只有25%,高血脂人群中,了解高血脂危害的只有20%左右。更糟糕的是,即使比较了解高血脂的患者,采取措施的也非常少。这就是降血脂市场的实际情况——市场极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单纯的“降血脂诉求”,就很难起到太大的作用,汉林清脂的失败原因正在这里——市场人员过低估计了市场开发的难度,造成了高知名度、低购买率的状况,市场自然难以为继。

  2000年底在哈尔滨推广的东宇血平康采取的传播策略和汉林清脂截然不同。该公司在哈尔滨启动市场时,在《哈尔滨日报》采取了“软文 硬广告”的媒体组合策略。软文通过社会故事、社会现象切入,针对心脑血管病的一些症状、进行恐吓;同一版面投放的硬广告则把高血脂形象化为“血液粘稠”,直接诉求改善血液粘稠、清除血液垃圾等。东宇血平康的传播策略是直接进行恐吓,通过让患者与症状对照,从而让消费者产生购买冲动。在终端操作上,血平康通过终端SP促销活动,快速将高空宣传在地面上消化。

  东宇血平康采取这种措施,在短期内就产生了销量。但东宇血平康在经过市场导入期以后,随着广告投放量的下降,其销量迅速萎缩,没能像预计的那样经过导入期后,顺利进入成长期。这是什么原因呢?

  东宇血平康的恐吓策略,虽然避开了降血脂教育、节省了大量的传播费用,短期内投入产出比比较合理,但消费者并没有被真正说服——他们不是为了降血脂而购买产品,而是为了快速消除症状。但降血脂属于慢效果产品,消费者在服

[1] [2] 下一页

关闭】【顶部
上一篇:正视竞争
下一篇:网站盈利、路在何方
>>最新信息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