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策划服务 -> 战略策划
发展基础产业 推进富民强省
时间:2009-10-10 00:00:00来源:作者:

  编者的话:前不久,根据省委主要领导的指示,省委政策研究室组织力量,对我省在实施“一化三基”战略中,大力发展基础产业的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和深入的调查,提出了立意高远、观点鲜明、数据详尽、内容丰富的调查报告,得到省委书记张春贤等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本报今天摘要刊发该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观点,以期帮助广大读者对我省发展基础产业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郑言是

  省第九次党代会总结几届省委的探索,集中全省智慧,提出了“一化三基”战略思路。几年实践表明,“一化三基”是省委创造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湖南发展实际。发展基础产业是“一化三基”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富民强省的必由之路。

  发展基础产业:重大战略抉择

  基础产业是在产业结构中处于“供给”地位的产业,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和支撑,决定社会经济活动的水平,反映整体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与运行速度。基础产业具有基础性、支撑性和带动性功能;基础产业发展呈现阶段性、区域性和交叉性。我省基础产业主要包括农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五大产业和行业。大力发展基础产业,对我省抢抓机遇,促进“弯道超车”的跨越式发展和实现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大力发展基础产业是我省工业化中级阶段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看,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不可能绕过基础产业大发展阶段,工业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基础产业门类不断发展,技术不断提升,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的过程。目前,我们总体还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主要任务是加快重化工等基础产业的发展,实现基础产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这是工业化中级阶段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跨入工业化高级阶段乃至后工业化阶段的必由之路。工业化中级阶段也是基础产业快速发展阶段,一般表现为基础产业门类增多、规模壮大、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发展方式升级和带动作用增强。世界发达国家基础产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都是在其工业化中级阶段完成的。我省工业化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加快完成工业化的任务更为紧迫。大力发展基础产业,加速推进基础产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是我省工业化中级阶段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内在需要和核心任务。做强做大基础产业,就是培育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就是打造引领经济发展方向的主导产业,就是壮大支撑经济总体运行的支柱产业,就是扎扎实实地推进湖南工业化进程。

  2、大力发展基础产业是我省省情和优势所决定的。我省是农业大省、资源大省、人口大省,基础产业历来占有较大比重,这是我们的基本省情,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我省农业在全国居有重要地位,矿产资源种类相对丰富,发挥农业和矿产资源优势,我省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目前,我省有色金属产业结构仍处于以传统的初级冶炼产品为主,产业链条不长,高附加值产品不多,有色产品多以原材料售出。大力发展基础产业,特别是大力提高一些基础产业的精深加工程度,可以使我省经济优势更优,竞争力和实力更强。基础产业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基础产业的发展和强大,具有国家战略意义。在全国资源瓶颈日趋加重的背景下,大力发展重要原材料工业,既是扬我省资源优势之所长,又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

  3、大力发展基础产业是湖南工业结构现状所致。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工业已经形成了以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等基础产业为主的明显特征。2005年全省工业增加值2199.91亿元,能源工业、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增加值比重高达三分之二以上;在全部38个工业行业中居前十强的,有9个是基础性产业。这些行业大多具有产业链条长、上下游关联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大等特点,都属于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工业产值和财政税收的主要贡献力量,是拉动GDP增长的主要行业,对经济发展影响巨大。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科学跨越和富民强省,必须立足现实基础而不能脱离现有的基础。近年来,随着钢铁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有色金属产品向深加工发展以及重大石化项目布局新建,我省工业结构的基础产业特色与优势日益明显,其产业竞争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建立以现代科技为导向,特色明显,高度发达的基础产业,就是准确地抓住了湖南工业发展的根本,就是科学地构筑湖南新型工业化的脊梁。

  4、大力发展基础产业是解决就业和民生问题的需要。我省人口居全国第七位,总人口6800多万,劳动力资源5200多万,经济活动人口3900多万,就业压力很大。解决民生问题,让老百姓尽快富裕起来,一方面需要增加政府公共支出,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另一方面需要扩大劳动就业,让更多的人有事做、有收入、有钱花。相对而言,后者更重要,是增加社会财富,是根本之道。这些年来,沿海发达地区吸纳了我省不少劳动力就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省内就业压力。但必须清醒认识到,解决我省就业和民生问题,根本依靠是湖南自己的经济发展,根本途径是加快我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基础产业发展,拓宽就业空间。现阶段,大力发展基础产业,并以此加快带动我省工业化、城市化,是解决就业问题最重要的抓手,牵住了解决民生问题的“牛鼻子”。

  5、大力发展基础产业与国家的产业发展战略和国家对中部地区的战略定位高度一致。基础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水平,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因此,大力发展基础产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是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种国家战略,也是一些经济大国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举措。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从一开始就抓启动内需,其中重要举措之一是抓基础产业振兴。今年来,中央陆续制定了钢铁、有色、石化、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技术、造船、轻工、纺织以及物流等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这十大产业,主要是基础产业。国家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对中部地区的战略定位是“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即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加强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强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提升交通运输枢纽地位。我省提出的大力发展主要包括农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五大产业在内的基础产业,与国家产业振兴目标和中央对中部地区产业功能定位高度一致,完全可以实现无缝对接。

  落实政策措施:湖南强力推进

  1、实施“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走出了具有湖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2006年以来,省委就确立了“一化三基”的战略思路。2006年5月召开了全省抓住中部崛起机遇、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座谈会,2008年7月又召开了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暨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了发展基础产业应该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在指导思想上,立足现实基础、立足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和带动、立足惠及民众,始终按照“新型”的要求把握好基础产业发展的方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节能环保、更加注重自主创新、更加注重统筹协调,使基础产业的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自主创新、提高质量、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在战略措施上,把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作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着力点,突出抓优势产业、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推进产业集群,鼓励和支持各地上一大批工业大项目、好项目。这些指导思想和举措,不仅直接缓解了长期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瓶颈等突出矛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伴随基础产业发展而产生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也避免了基础产业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等问题,跨越了“先污染、后治理”和“大城市病”等传统发展模式,为全省基础产业发展增添了新动力、创造了新优势、拓展了新空间和提升了新水平,真正走上了新型工业化路子。同时,省委明确提出并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整个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作为推进“一化三基”战略的核心,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走出了一条新型工业化带动基础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三个基础”相互作用和“三化”统筹推进,共同支撑和推动湖南后发赶超、科学跨越的全新发展路子,并开始步入经济波动调整期实现“弯道超车”的轨道。

  2、突出产业发展振兴,加快构建湖南现代产业体系。近年来,我省顺应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发展普遍规律,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立足于富民强省和科学跨越,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布局科学合理,产业发展规模化、集群化和“两型化”,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的湖南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分类指导,分产业制定振兴规划和政策,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尤其是大力振兴以装备制造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二是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刻把握当前农村改革发展新阶段的新特征,着力跳出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思维定式,以现代工业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和农村工作,突出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以新型城市化带动新农村建设,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三是高度重视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把发展和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发展服务业的重点,作为发展基础产业的重要内容,作为促进科学跨越的重要基础。我省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着力提高物流配送、现代金融、工业设计、信息咨询、品牌策划、产权交易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同时,切实加大了投资力度,2008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增长46.4%,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不仅增强了全省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而且全面提升了全省工业发展水平和工业文明素质。

  3、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促进基础产业的提质升级。一是着力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升级。突出抓优势产业高端化、“两型化”和高新化。二是着力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是加快发展高新产业、促进产学研结合和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三是着力推进产业集中和企业集群。组织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和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好项目;引导大企业、大项目及配套产业向园区集中,鼓励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优化园区企业之间的协作配套体系,创建分工高专业化、技术高新化和生产生态化为特征的产业集群发展新模式;集中力量培育50个产业集群,形成一批超级产业,推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产业配套和产业对接,打造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四是着力用信息化推进新型工业化。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

  4、加强与央企对接和承接产业转移,提高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一是在全国率先实施与央企对接合作。2005年底以来,省委、省政府充分利用央企在新一轮发展战略期寻求投资、扩张的大好时机,主动加强与央企对接,截至目前,共有62家央企与我省对接项目187个,签订合同项目69个,投资总额458.64亿元;达成意向协议33个,涉及投资总额3600余亿元;在谈项目81个。湖南已经成为央企投资密集、合作紧密、发展前景最好的省份之一。二是抢抓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通过与央企对接和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全省经济布局与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省属国企焕发出较大生机,尤其是全省战略性基础产业支撑力日益凸显,产业体系渐趋完善,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发展后劲大大增强。

  基础产业发展:成效卓尔不凡

  1、基础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推动全省经济发展跃上了新台阶。2008年全省基础产业增加值为6609.33亿元,是2005年的2倍,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50.8%增至59.2%,提高了8.4个百分点。近三年全省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大都增长50%以上,有些还翻了一番,国内生产总值11156.64亿元,首次进入全国万亿元俱乐部,在全国排位由2005年的第十三位上升到第十一位,当年经济增长率达12.8%,居全国第九位,比2005年上升11位。

  2、基础产业跨越式发展推动了全省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2008年我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6%,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8.4%,比2005年提高4.8个百分点;企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了六大优势产业集群,工程机械、石化、食品、有色产业产值均突破千亿元,结束了湖南没有千亿产业的历史;培育和壮大了一批产值超百亿、甚至达数百亿的大型企业。200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098.84亿元,同比增长30.7%,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0%;工程机械、风电产业、光伏产业、轨道交通等新兴和优势产业在金融危机蔓延、国际市场萎缩等不利因素影响下依然保持50%以上较快增速,不仅实现了产品结构的重大调整,也为抗击金融危机,推进新型工业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3、基础产业跨越式发展促进了全社会工业文明素质的提升。工业化进程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政治文化进步的过程。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全省广大干部的现代化意识增强,集中民智、尊重规律、科学民主决策水平得到新的提高,各级党委政府领导新型工业化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适应新型工业化需要的人才队伍和企业家队伍得到锻炼成长,劳动者素质提高,全省上下发展工业的条件越来越优、氛围越来越浓;全社会发展改革意识、开放合作意识、创新创业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明显增强,湖南对外形象进一步改善,全省正呈现风清气正、蓬勃向上的良好局面;经济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趋于统一,产业布局调整取得新进展,区域经济发展更趋协调,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

  4、基础产业发展壮大,为实现科学跨越和弯道超车奠定了坚实基础。近三年来,基础产业在我省产业结构中的“供给”地位日益凸显,基础产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1.1%。省内有实力的企业开始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如三一重工投资1亿欧元在德国建设欧洲研发中心和机械制造基地。与此同时,基础产业成为吸收新增就业的主渠道;过去的三年里,全省新增经济活动人员108.58万人,加上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的126.46万人,全省第二、三产业实际新增就业人员为235.04万人,基础产业在过去三年里的就业贡献率超过50%。今年上半年全省GDP增长12.8%,高于全国5.7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达1791.4亿元,增长17.4%,增速在全国排第六位,中部六省第一位;财政总收入达733.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2.3亿元,增长7.7%,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1个百分点,地方收入增幅比中部六省平均水平高3.4个百分点。

关闭】【顶部
上一篇:5个月商战赢来470套免费西装
下一篇:
>>最新信息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