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策划服务 -> 战略策划
创业中的民企团队,如何在“义聚”与“利聚”的双轮上平稳前行?
时间:2009-11-09 11:42:59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李玟

  [案例]

  笔者的朋友A先生原为国内某大型快消品企业分管营销的副总裁,四年前与同为该企业分管财务的副总裁B先生集体辞职,共同创办了一家生产饮料的企业C公司,同时从原企业前后共带走了约20名“嫡系部队”,立志打造业内的“蒙牛第二”。

  由于团队的骨干力量均来自业内的知名企业,每人均从自己原有的岗位上带来大量的便捷资源,包括上游设备供应商、原辅材料供应商、产品配方、媒体合作伙伴、广告公司、甚至下游经销商等等。因此企业组建后短期内就取得了较顺利的进展,包括厂房选址、政府支持、银行贷款、产品设计等方面都达到了预期计划。产品于企业组建后的第8个月上市。一切看似顺风顺水。但就在公司所有成员笑容满面的背后,一场潜在的危机已经开始酝酿。为了便于读者了解隐藏在整个案例背后的故事及后来所发生的一些出人意料的变故,在这里有必要将C公司组建过程中的细节再加以介绍。

  从C公司内部分工来看,为了公司的长远、稳定发展,于公司成立之初,内部经协商产生了董事会,为平衡团队内部力量(团队中的近20名成员基本都为A先生的老部下),董事会确定由财务专家B先生担任董事长,由营销专家B先生担任总经理,A、B两位先生各自控股30%,对外吸引投资控股30%,剩余10%股份由团队其他成员掌握,董事会成员主要由A先生、B先生和外来股东组成(外来股东只投资分红,不负责直接的经营管理)。公司前期筹备所需的资金全部来自外来投资及部分银行贷款。

  从C公司核心成员的创业初衷来看,均缘于四年前不满于原企业老板为收权而采取的体制变革,属于临时决定的共同辞职创业,创业前其实并未经过严密的事先策划和筹备。

  从C公司团队核心成员的职业背景来看,担任董事长的B先生为教师出身,后到企业担任高层财务主管职务,属于学术型的高级管理人员,并不具备运做一个企业的全面操盘能力。担任总经理的A先生属于个性鲜明,个人表现欲和控制欲极强的铁碗型高级管理人员,其有较强的个人感召力,长于营销管理和市场策划,但成本控制意识和企业内部综合管理经验(包括文化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相对缺乏。B先生对于全盘运做一个新公司也是“大姑娘上轿子----头一回”。因此,从长远来讲,A先生和B先生之间关系的调和将最终会决定C公司的团队稳定性。

  从C公司其他团队成员的跟踪创业初衷来看,这些人均为原企业A先生的铁杆部下,也是原企业的部分中流砥柱,由于在原企业和A先生有多年的交道,并且在多年的工作经历中受到过A先生或多或少的关照和恩惠,加之原企业由于体制变革造成大量的市场遗留问题,经销商怨声载道,各地销售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使这些销售人员的收入都受到一定的影响,产生了一些负面情绪。A先生在挑起大旗单干后,其必胜的信念和对美好未来的描述对这部分老部下产生了强烈的感召力,因此大家都报着弃暗投明、发家致富的心态跟随老领导集体跳槽。

  话题再回到C公司的运作上来。产品上市首轮招商完成后,进入了实实在在的终端操作阶段。此时面对大量的市场投入和缓慢的产品动销,首先在A先生和B先生间产生了意见分歧。B先生的财务管理出身决定其处事相对保守,面对积极的市场扩张和投入,持怀疑态度,主张继续对外引进大股东,而A先生一贯的冲锋陷阵作风则显得对前景非常乐观,主张以现有公司为主,通过积极的平行扩张缓解资金压力,并通过重点操作样板市场建设根据地。这样过去了三个月,由于饮料市场趋于白热化的竞争和其它诸多因素,C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并未产生如A先生预期般的良好表现。A先生和B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