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策划服务 -> 战略策划
弱者心态软禁中国企业
时间:2009-11-09 13:51:50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李玟
■ 文/滕斌圣

作者简介:滕斌圣,长江商学院战略管理学教授,乔治华盛顿大学战略学副教授



这几年来,不断地听说了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壮举或败绩,各路商业领袖们也不辞劳苦,奔波于论坛峰会发表着他们对这一问题的真知灼见。而今年4月IBM和复旦大学共同发表的白皮书,更是声称中国仅有60家企业可以国际化,引起中国企业哀声一片。

 在我看来,这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弱国心态和弱势企业心态。国家和企业都把自己放在一个弱者地位,只能你出招我接招,或者邯郸学步,亦步亦趋,不敢稍有创新。正是由于对国际化的概念缺乏全方位的了解,缺乏全球化的视野和观念的创新,使得众多中国企业抱持着弱者心态,望国际化而兴叹,画地为牢,不敢跨出国门半步,形同软禁在国内一般。

 因此,只有摈弃这个心态,才能平起平坐在别人的地盘上玩别人的游戏。事实上,国际化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失去的只是锁链,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所以,中国企业更需要以强者心态主动出击。

 中国企业有哪些弱者心态,又是怎样被这些心态所软禁的呢?



心态一:精英所为,与己无关

 这个观点来自今年4月IBM和复旦大学共同发表的白皮书。白皮书用了几个标准,评选出中国60家有希望在未来几年里国际化成功的企业。这些几乎都是精英企业,即中国规模最大、盈利最多的企业,包括联想、华为、海尔等。其中第一个标准就是年销售额在10亿美元以上,如果不符合这个标准就不能入围,这个观点值得讨论。

 我认为国际化绝对不只是精英企业的事情,国际化是所有中国企业都应该考虑的问题。并不是说每一个企业都应该大踏步的走出去,但如果不考虑国际化、全球化的影响,企业早晚要死掉,因为中国的竞争环境已经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环境。

 另外,国际市场上最成功的中国企业,其实并非那些精英企业,恰恰是温州星火燎原的模式,比如:打火机、鞋子、袜子。说它规模不大,也很大,但是不符合IBM的标准。这是很大的误区。

 大狗叫,小狗也要叫!不要因大狗存在小狗就非得保持缄默。



心态二:行业太小,潜力不足

 本观点也来自IBM白皮书,认为中国企业国际化要成功,需要在最具有国际化潜力的行业内。哪些行业呢?规模大,出口的可能性大。非要这些行业吗?鲁迅说,“希望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希望和潜力小一些是不是就不应该国际化呢?如同一场球赛,取胜希望大小不应妨碍全力以赴。

 据说,企业家就是应该把希望小的事情做成。所以,我们不应该太多地纠缠行业潜力大还是小的问题,而是要关注企业的能力。即便要判断行业的潜力,也不应该以规模标准来衡量。中国规模最大、集中度最高的行业,往往最没有竞争力。因为他们常常是自然垄断、行政垄断,或者寡头垄断的行业,本来就不注重竞争的。最近国内的反垄断法正在进展中,有可能到年底正式颁布。不管怎样,行政性垄断还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只要是垄断,就有资源浪费,就难与国际巨头在全球范围内抗衡。

 其实,跨国企业并不拘泥于行业,几乎在每一个行业都有跨国巨头,区别仅仅是集约度大小而已。所以,中国企业国际化“不以善小而不为”的好传统不能丢。



心态三:攘外必先安内

 远东集团副总裁卞华舵觉得,由于中国已经高度国际化,如果能在中国市场打败跨国企业,说明国际化成绩很大。这是攘外必先安内的看法,想拒敌于国门之外。所谓“苦练内功”,想巩固自己的市场,不盲目出击。这个观点不无道理,控制国内市场的确重要。但是,光守是守不住的,以攻为守何尝不是一种策略?

 从长远看,跨国企业在中国可以一时失败,但如果中国企业不抓紧机会国际化,进取全球市场,跨国企业将会卷土重来,不断动用全球资源来进攻偏安一隅的对手。他们可以在中国打价格战打到两败俱伤,但因为有其他市场的支撑而可以存活,但我们不能。这样,国内市场早晚会被颠覆。当年,红军和中央苏区可以挫败四次围剿,但终有不支的一次,当时若能以攻为守,比如配合十九路军,在福建事变时更为积极,结果也许好些。

 所以,强大的国内市场表现应被看作国际化的基础,而不是国际化的终结。“行百里者半九十”,如果固步自封,满足于在中国市场打败跨国企业,不跨出国际化这一步终究会前功尽弃。这里,日韩的汽车企业为我们作了示范:以控制巨大国内市场作为国际化的根据地,然后挥师争夺天下。

 另外,绝不是只有在中国打败了跨国对手后才能走出去。“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们可以全球游击战,或者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当你在对手的核心市场削弱它,它就没有能力来争夺你的市场。这是全球一盘棋。当年固特异就是这样推迟了米其林的新型轮胎进入美国。中国的奇瑞、吉利汽车,并没有在国内做到第一第二,也没有打败了跨国对手,却成为国际化的急先锋,值得钦佩!



心态四:内外模式一致

 TCL国际部负责人易春雨认为,国际市场可看作国内市场的外延,国际化不成功常常是因为与国内的经营模式不匹配,所以国际化可能意味着改变自我。

 其实,国际市场上的定位和运作是可以和国内的一套大相径庭的。看两个例子,必胜客和哈根达斯:必胜客在美国是和麦当劳、肯德基一个档次的连锁快餐,但在中国它的战略定位与两者完全不同,走的是中高端路线。哈根达斯也一样,在美国它只比别人略贵,但是在中国它成了绝对高端。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同样的品牌,同样的产品在不同的国家,它的定位和战略可以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牵涉到国际管理里一个基本理论,即跨国经营有四种基本方式。不要认为内外同模式、同产品、规模效益最大化是不二法门。不是简单的模式外延,而是核心竞争力的外延,有时需要以另外一种模式体现。



心态五:品牌——绕不过的坎

 不少中国企业视品牌为国际化的一道坎,在多年自树品牌的努力不很成功后,纷纷走上购买品牌之路,这里包括联想、TCL、海尔。它们原先认为这样可能容易一些,但目前看来未必如此,这并不奇怪,因为真的靠买来别人品牌做成功的不多。

 为什么呢?因为好的品牌就像是强健的翅膀,能将鸟儿带上蓝天。但这对翅膀需要与小鸟一同成长,一起滚打磨练,待到与鸟儿的身体各部分高度匹配,使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这里没有捷径可走,即使拿来一对强健的翅膀安在鸟儿身上,由于没有共同磨练,身体其他部分绝难适应,也无法使用。这样拔苗助长的方法,希望自然不大。可见,品牌和企业必须共同成长,非不得已不去用器官移植的方法。

 其实,在国际化过程中建立品牌并不是不可能,不要被品牌进入的难度所吓倒,中国企业在过去十多年里已经创造了很多品牌,华为、中兴也就十几年而已。而其他品牌战

[1] [2] 下一页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