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策划服务 -> 战略策划
离经叛道的管理学家
时间:2009-11-09 13:52:51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吴慧
20世纪70年代前后,西方的管理实践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大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耸立起一座座巨无霸式的现代大厦,企业的迅速扩张和重组并购,构造出迷宫般的组织体系,职业经理人踌躇满志的神态,流露出睥睨天下的职业自负。学院式的管理学理论研究,在飞速发展的实践面前黯然失色。忙昏了头的经理,既没有功夫更没有兴趣对管理学原理进行精雕细琢的钻研,而饱读经典的管理学究,也难以针对眼花缭乱的现实提出一针见血的管理咨询和建议。在西方,理论和实践脱节了,实践并不遵循理论的轨道,理论也对实践的变化束手无策。经理抱怨学者迂腐,学者抱怨经理浮躁。管理学向何处去?成为经理们和学者们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性问题。在这种挑战面前,有两位大师脱颖而出。这两位大师,就是以另类思维闻名的管理学家德鲁克和明茨伯格。

  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是一位从管理实践出发,挑战传统管理理念的斗士。作为管理学一个著名流派—经理角色学派的创立者,他的思想极为独特,按常规思路往往难以被学界接受。在正统的学院派眼中,明茨伯格无异是一个“异端”。他时常独辟蹊径,提出一些抨击管理学界主流观点的独到见解。他的见解,颇有几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概,被人们誉为“管理领域伟大的离经叛道者”。在思想史上,深刻和偏激往往孪生,没有偏激就会失去深刻,面面俱到往往是平庸俗套的同义语。所以,汤姆·彼得斯给予明茨伯格这样的赞语—“亨利可能是我们过去30年、40年、50年内惟一一位真正深刻的管理思想家”。

  有着工科背景的明茨伯格,与其他管理大师迥然不同,他对管理的研究,更多地着眼于对一个个管理者最基本、最直接的观察和跟踪。他不是从本本出发,更不迷信任何教条—哪怕是理论上十分严谨、逻辑上无懈可击的教条。从踏入管理研究领域以来,他一直在以实际观测为依据,思考着管理者是如何工作的,组织是如何运营的,决策是怎样做出来的,发展战略是怎样形成的,权力关系是如何环绕和注入组织的,以及社会是如何对待它们的组织的。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使明茨伯格成为管理者的良师益友,同时也成为管理学的门派宗师。明茨伯格从最初关注“管理者实际在做什么”开始,从未停止过对管理本质的探索。在严肃的学术研究后,明茨伯格意识到管理的艺术性和现实性,在自己的管理理论中加入了感性的色彩,并提出著名的“计划用左脑,管理用右脑”的论断。从此,他的研究触角向不同方向延伸,涉及到领导力、产品、销售、管理教育等各个领域,他对问题的怀疑态度和对答案的执著寻求常常令人耳目一新。明茨伯格是第一位当选加拿大皇家社会学协会会员的管理学者。他一直坚持孜孜不倦地写书著述,获得了巨大的声望,但在赞誉和殊荣面前,他从未停止过质疑,终于忍不住抛出“管理工作没有科学可言”的惊人之语,乃至开始挑战自己的巢穴—商学院。眼下,这位老当益壮的叛逆者还在同工商管理教育较劲。

  明茨伯格1939年9月2日出生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家女装生产厂的管理者。孩提时期的明茨伯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总想知道身为总经理的父亲究竟在办公室里做些什么。在一个六岁孩子的眼中,父亲的工作不过是坐在办公室里,签发信件,与人谈话,这些都是令孩子无法理解的。中学时代的明茨伯格在校表现平平,惟独对拆卸东西情有独钟,他总想弄明白那些东西是如何运转的,但拆开后很少能将其复原。正是这个独特的爱好,使明茨伯格在高中毕业后选择了蒙特利尔的麦吉尔(McGill)大学,攻读机械工程学,成绩也就中等偏上水平。1961年获得机械工程学学士后,明茨伯格进入加拿大国家铁路公司运营研究分部从事运营研究工作。在工作中,他逐渐对人们如何工作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为他以后在管理学领域做出杰出的成就奠定了基础。1962年,明茨伯格获得乔治·威廉士大学文学学士学位。20世纪60年代,正是MBA教育走红的时期。也就在那个时候,明茨伯格在叔叔杰克的鼓励下,前往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攻读管理学。在那里,他发现自己对“人们是如何工作的”比“事物是如何运转的”更感兴趣,他的人生轨迹由此而改写。1965年,他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的管理学硕士,1968年,又获得该院的斯隆管理学院博士学位,拿到博士学位后,明茨伯格回到麦吉尔大学任教。

  明茨伯格头衔颇丰,璀璨夺目。他长期担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管理研究部克雷格霍恩(Cleghorn)讲座教授、法国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伦敦商学院、卡耐基-梅隆大学访问教授。他曾担任《战略管理》、《管理研究》、《一般管理、经济和工业民主》、《行政管理》、《企业战略》等杂志的编委,还被任命为加拿大教会与魁北克教会的官员,并拥有九所大学的荣誉学位。不仅如此,明茨伯格还担任着多种职务,1988~1991年间,担任了策略管理协会的董事长,被选为加拿大皇家协会、管理学院与国际管理学院的会员。同时他还是美国战略管理协会的创始人和前任主席,国际实践管理教育联盟(IMPM)创始人和前任主任。明茨伯格因1975发表论文《管理者的工作:传说与事实》以及1987年发表论文《手艺式战略》,两次荣获《哈佛商业评论》的麦肯锡年度最佳文章奖,1998年获加拿大国家勋章和魁北克勋章,1995年获美国管理学院乔治·泰瑞年度最佳管理图书奖,在2000年管理科学年会上,鉴于明茨伯格对管理学的贡献,荣获“杰出学者”奖。2001年被《金融时报》推举为第六位全球最重要的管理思想家。2003年获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终身成就奖。

  对明茨伯格而言,或许离经叛道已经是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质上,他是个反常规的斗士,而且也乐于充当这样的角色。在生活中,亨利·明茨伯格是个永远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人,他曾经这样评价自己:“我总是对非常流行和被广泛接受的东西心存疑虑。”在管理学的研究领域,明茨伯格更是将这种性格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就像一个管理学界的“摇滚明星”一样,在严格的学术研究、理论思辨后,能把自己的精彩观点宣泄式地、前卫式地表达出来。明茨伯格强调,所谓理论只是在纸上的一些想法、一些说法而已,要把不同的理论和想法结合在一起,成为自己最适用的东西。例如,与大多数学者不同的是,在明茨伯格刚刚开始研究管理时,他就抛开一切教条,细心观察管理者在办公室的一举一动,从而发现真正的老板把大多数时间都用在快速应对危机上,而所谓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等,同管理实践很难对上号。这一观点,在当时几乎是对整个管理学界下战书,而在今天,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管理学家所接受。明茨伯格坦然承认:“有的时候,我的确是有一些极端性的假设,但不是所有的时候。因为我坚信,有的时候,最极端的东西就是最正确的东西,而中庸的倒未必是正确的东西。”有人曾经质疑明茨伯格的观点,认为在他的思维里总是带有某种极端化的色彩,过于绝对地认为事物非黑即白,绝对不存在中间的灰色。实际上,明茨伯格的最大特色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极端化,而是黑白颠倒的唱反调。别人说黑他说白,别人说白他说黑。幸运的是,正是由于他这种牛虻式的不断叮咬,使人们看到了黑中之白和白中之黑。正如他自己调侃自己的那样:“我想,我的一个特征是不怕与众不同。我不在乎

[1] [2] 下一页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