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策划服务 -> 战略策划
盖特威缘何跌出500强?
时间:2009-11-09 13:53:48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张成
一家曾创造PC销售神话而跻身《财富》500强的企业,在市场环境的巨变中寻求商业模式的突破,然而一切努力都无法阻止业绩的节节下滑,是模式之误,还是管理者之乱?



■ 文/刘 萍 许韶明

作者简介:刘萍,本刊驻美国记者 许韶明,中山大学博士



在1990年代,盖特威是美国PC市场的一个神话。凭借着电话销售这种朴素的商业模式,盖特威以独特的魅力不断扩大自己忠实的客户群体,并以高质优价产品和良好售后服务,在短短的6年时间里成长为美国第三大、世界第六大的PC生产销售商,年销售额一度超过百亿美元,跻身《财富》全球500强。

 世纪之交,市场的风云变幻和业内的重组并购,以及新型竞争对手的崛起,PC市场从原来的暴利行业变成低利润、低增长的行业。盖特威突然发现,原有的模式已经难以支撑商业帝国昔日的荣光,于是寻求商业模式的突破。几经周折,盖特威决定将自己打造为消费类电子产品厂商,雄心勃勃地进军包括电视机、数码相机、DVD播放机和其他产品在内的家电市场。

 然而,管理高层求变心切,市场定位的过于冒失,新旧管理文化的冲突,导致店面关闭、大量裁员、股票下跌、频频换将的局面不断出现,盖特威无力阻止利润率的节节下滑。到2005年夏天,盖特威不得不退出曾经成功闯进的消费类电子市场,并将其核心重新回归PC业务。今天的盖特威,销售收入已经跌到40亿美元,并被排除在《财富》500强大门之外。

 一家世界500强企业转型的屡战屡败,是模式之错,还是管理者之乱?



简单法则创造神话

 1985年,西奥多·维特只有22岁。这个嗜好骆驼香烟,喜欢牛仔打扮的青年,在IT热潮的驱动下,从大学退学创业。维特在租来的电脑上写了一份三页纸的商业计划书,靠着从祖母那里借的1万美元启动资金,与伙伴迈克·哈姆德在南达克他州的一家农场里创建了盖特威公司。刚开始,维特和哈姆德唯一的销售工具就是电话,他们通过电话向客户销售PC配件。两年后,盖特威发展到出售PC整机。

 一家《财富》500强企业的诞生

 在市场定位上,盖特威把客户目标锁定在美国中西部的普通家庭用户。在分析市场需求后,盖特威推出了一款针对农村用户的低价产品,大受市场的青睐,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也奠定了盖特威低端产品市场的基调。围绕农村市场,盖特威曾别出心裁地选用乳牛黑白相间的斑点图案作为产品包装,这不仅使农村市场的消费者备感亲切,也勾起许多城市消费者返璞归真的情怀。

 在营销模式上,盖特威采用电话直销,非常看重与客户的直接沟通。在盖特威的电话销售中心,销售人员在与客户通话时,必须面带笑容、语气悦耳,就像与客户面对面一样。销售人员耐心回答客户的任何问题,不计较在某个单独客户身上所花的时间,直到客户关于产品的疑问得到圆满解决为止。老板维特也会经常出现在电话销售中心,戴上耳机,亲自与客户通话,每次都是说动客户下了订单,才会卸下耳机。

 通过电话直销,盖特威能及时、直接、准确地知道客户需要什么,对那些没有经验的PC用户,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PC配置,从而吸引住一大批对PC了解不多的客户。

 通过电话接受顾客订单,然后从供应商那里批量购进配件,自己组装并安装软件系统。这种模式让盖特威少了产品库存积压的风险,在这种模式下,一般客户先支付自己对PC配置的费用,资金经盖特威,再回到上游供应商那里,形成一个现金倒流的良性循环。

 盖特威对客户施行良好售后服务,技术支持中心对客户无论大小的技术疑问,都在电话里耐心地解答,必要时亲自上门手把手地教客户。这些措施使得盖特威的退货率很多年都维持在1%上下,而当时整个PC行业的退货率则高达20%。与客户良好的关系,盖特威不仅回头客多,而且由老客户介绍来的新客户也多。

 时值20世纪90年代,全球PC形成销售热潮,盖特威迅速将业务扩展到海外市场,业务涉及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企业内部,总裁维特的亲和力让整个企业充满激情和活力,他可以与公司的任何一名员工一起共进午餐,大嚼比萨。这位朴实直爽,喜欢蓝调和摇滚乐的CEO为自己公司营造了轻松的企业文化,在盖特威,连生产车间的背景音乐都是无拘无束的摇滚乐。

 当时,许多大公司的CEO都嘲笑盖特威有股农场“牛味道”,然而盖特威的飞速发展使得他们将嘲笑凝固在了脸上。

 1992~1996年,盖特威销售收入从10亿美元增长到50亿美元;1997年,盖特威在纽约证交所上市;1998年,盖特威总部从有农场味道的南达克他州Sioux市搬迁到南加州海岸城市圣地亚哥;1999年盖特威以80多亿美元的销售额跻身《财富》500强,成为全美第三大、世界第六大PC制造商,旗下员工多达2.1万名。

 单一商业模式VS业务多元化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虽然盖特威在1990年代前期如日中天,但其成功固有的商业模式在市场环境变化下却成了继续发展的障碍。归结原因有三点:

 一是盖特威固有的商业模式限制了自己的市场空间,即把客户只局限于那些没有经验又愿意通过电话消费的人群。而要突破这个市场,就必须投入大量的广告。

 二是产品结构单一,没形成互补局面。盖特威的销售收入全部依赖于PC硬件上,没有及早做软件配套业务。

 三是对IT市场未来的变化趋势把握不足。盖特威只发展了家庭用户,没有预料到商业客户需求的大幅发展,使得自己的市场处境日趋狭窄,当PC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价格战愈演愈烈,消费重点转向电子消费和网络产品时,盖特威显得有些措手不及。

 1997年是整个PC行业的转折点,PC市场的价格戏剧性地下滑,以家用PC市场为主体支撑的盖特威也难逃利润下跌50%的命运。为了公司的生存,盖特威做出了转型的决定,开始采取措施,在巩固PC家庭用户市场的同时,针对PC商业用户,软件及服务领域开拓市场。这种战略大调整在1998~2000年期间达到高峰。

 这期间盖特威采取的措施包括:

 针对喜欢现场购买产品的消费群体,在全美建立了近400家盖特威“乡村店”(1996~1999年);

 与OFFICE MAX旗下的1000家连锁店合作,搞了“店中店”项目,销售PC产品(2000年);

 与雅芳、CFN等公司达成团购协议,为这些公司的销售代表或员工配置家用电脑并提供配套服务(2000年);

 1.94亿美元收购ALR公司,用以开拓商用PC市场,从政府机构、教育部门,以及一些中小型企业客户手中获得了订单(1997年)。

 执行“跳出筐外”策略,客户在订购PC机时,享受软件、网

[1] [2] [3] 下一页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