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策划服务 -> 战略策划
商业的新联系
时间:2009-11-09 13:58:27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李玟
新的商业模式的设计,一定不只是在做自己的事,而是要考虑上下游供应链的关系,甚至是竞争对手的关系

□ 本刊记者 赵敏

本期沙龙嘉宾

周永亮  北京国富创新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

张惠欣  北京金三元阳光餐饮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刘 松  BEA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企业解决方案部经理

傅 强  智囊传媒总裁



策划人

赵 敏 《新智囊》副主编

生命,正有计划地展开一次有深度的典范转移。年龄,不再是评断人类心态、消费行为的惟一依据,许多人会在35岁重回校园,52岁开始创业,76岁再结良缘。 我们曾经世世代代按部就班地延续着可以预见的直线型生活轨迹正在改变——这些将是掀起下一轮产业、营销变革的主力。

在以信息、网络、知识和文化为经济本质的今天,许多产业已经没有明显边界,甚至干脆没有边界。企业之间对顾客的竞争不再限于行业内部,而是难分边界的网状竞争。

B与C的概念与定义日渐模糊化,以往B to C与B to B的模式,不再是两个截然分离的市场,崭新的商业模式也成为无限可能。资源整合、战略联盟,信息搭载、范围经济等多种方法全面应用。

原本单一的产品性能被赋予更多内容,一种产品不再独立存在,营销模式也随之变化。经济的信息与网络性质也使企业之间进行双赢和共同支付促销成本成为可能。

以前的商业模式更看重战略战术的设计,现如今,更要放宽视角,我们看到资源整合的作用凸现,相关利益人更多地站在一起。新型商业模式在建立时原点已经发生变化——由关注企业自身到关注相关利益者,从而实现共赢。

新的商业环境带来新的商业模式,网状经济时代带来何种变化和冲击?新型企业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创新变革和转型,传统行业的创新出路又在哪里?如何在新的时代创建持久发展的公司,如何建立自己独特的经营模式,这些是21世纪的创新型企业家面前的最大挑战。



碎片化需要新玩法

傅强:去年IBM搞了一个有关CEO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的CEO们关注比例最高是“商业模式”。在一般人看来,许多创新型企业思考商业模式的问题会多一些,因为事关怎么挣钱、怎么活下去的问题。后来发现很多大型企业、乃至跨国公司都在思考模式的新变化。这种现象是怎么造成的?为什么在这个时代,大家这么集中关注“商业模式”的问题?



周永亮:大家关注模式的原因大概有三个:第一,中国企业的发展阶段。2007年应该是全面开放的第二阶段的原点,今年国际资本大量进入,包括餐饮业、房地产、零售业等等,乃至包括乡村的银行,所有的行业都不存在只有民族资本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发现以前玩的方式好像不对,以前靠机会,有机会就不存在模式问题,今天不行了,几乎眼睛能看到的行业都被国外的资本占满了,中国的企业发现机会越来越少,必须考虑模式问题。第二,中国的企业本身也发生了变化。在十几年前创业的都是社会的非主流人士,现在是社会的精英在创业。中国慢慢过渡到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期,知识工作者寻找一个好的方式挣钱,就是模式。第三,海归创业的冲击。很多企业都是用传统的方式挣钱,海归来了之后,发现还有新的玩法。所以这个情况下,就要思考,就要寻找新模式。



刘松:不只是中国企业面临商业模式的问题,欧美企业同样面临着商业模式的问题。互联网的变革,包括Web2.0的东西都在影响商业模式的创新。目前商业模式最火的公司是Google,它目前正在投资基因。它的逻辑是,传统医学是不治病的,只治症状。每一种病来源于基因,是基因变异导致的,如果在Google运算环境里面有人类基因数据库,就存在一种颠覆性的可能。如果Google做成了,以后看病就是修复基因,是可以去病根的。当新的基因信息储存模式建立之后,就会改变传统行业的模式,甚至是整个医疗产业。

有一个基本逻辑是说体验和企业成本之间永远是一对矛盾:去饭店点菜,厨师要按单定做,成本最高;去麦当劳成本折中,因为它是批量生产的;如果吃食堂就基本没有选择,成本也最低。我们通过Google的例子,能否有针对性地在体验和低成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我们稍微想远一点,可能20年以后,餐饮业服务方式成为独一无二的,因为有基因库,可以分析你的基因图谱,分析你几十年的健康和发病史,包括你的工作情况等很多信息,根据你的信息研究之后,就可能以食品取代药品调整基因组成,那时候就完成了一次餐饮革命。如果要是达到那种程度,个性化体验和批发性成本之间就找到了平衡。对于每个人的服务是个性的,对于生产者是批发的。网络信息会慢慢扩展到实体行业,现在大家定义一个新词,就是广义虚拟经济。基本目的就是找到新模式,解决个性化和成本之间的平衡。绝对的个性化成本太高,现在解决的问题是碎片化的大众,团体批量体验的问题。像SAP原来只提供35种商业模式,现在有上千种,因为消费者逐渐分化了。即使是吃饭的角度也在碎片化,餐厅的挑战在于,怎么在特色和利润以及成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模式,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商业模式。

这是一个新的浪潮,由于全球化、互联网改变社会的心理,导致了人的碎片化,人们就有了个性需求。成本、利润和个性化是一个很大的方向,但是广义虚拟经济需要很多东西,比如怎么感知客户,怎么感知那些人群。这些是所有企业需要研究的问题。

 

傅强:前一段我参加了一个有关精准营销的会,感觉当时大家讨论的问题几乎没有办法得出答案——大家都意识到了当今的消费者已经呈现了“碎片化”、“个性化”的倾向,但另一方面企业在营销上还要更为“精准”。这是两个方向,就像刘松所说,从企业看消费者是碎片化,难以控制。从消费者看企业,就需要精准定位。我觉得关键是如何使碎片化产生聚集效应,如果不聚集就没有商业价值。想问问张总,您现在的企业在经营上是个性化的还是批量化的?



张惠欣:餐饮行业的商业模式转化问题,要考虑企业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餐饮是传统行业,现在单店经营正在向连锁经营转变。这个变化降低了单体的成本,集中了品牌的优势,提供了标准服务。第二个阶段,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单店式经营是分散的,销售服务比较单一,现在就带来一个商业模式的创新问题。第三个阶段,管理模式也在发生变化。由原来分散式管理单店独立经营形式转变为连锁总部形式。从现代化和规范化来讲,比以前有很大的提升,但总店和门店的管理是不同的,总店是隐含式管理,门店还是交易式的管理。

目前所有的餐饮行业基本上都在做连锁经营。有自己的信息中心、开发中心,包括网络,以前网络好像是IT专用词一样,其实传统行业本身就是一个服务网络。

[1] [2] [3] 下一页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