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策划服务 -> 战略策划
沃尔特·迪斯尼:成功相关多元化
时间:2009-11-09 14:02:49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李玟
从1936年开始的《白雪公主》到《幻想曲》等五部动画片被称为迪斯尼动画片制作的“黄金时期”。但是,如果没有电视和迪斯尼乐园,动画王国不会像今天这般深入人心。

文/特约记者 李杨

创业之初:

“职业画家”不走运

1901年12月5日,沃尔特·迪斯尼出生于芝加哥一个新教徒家庭,有兄妹四人。沃尔特从小就在父亲的农场里干活,闲时给农场里的动物画画速写。后来他又当过送报员,用挣来的钱换美术用品,并为查理·卓别林的电影而着迷。

喜欢“折腾”、冒险的他高中毕业后当了一年志愿兵,回家以后不愿成为父亲果冻厂的合伙人,而是决心作个“职业画家”。

第一份画家工作只干了一个月。沃尔特在被解雇后成立了一家商业美术公司,同时继续接受雇佣,利用工作条件学习漫画和摄影——这是未来动画片的两大基础。1922年他成立了“欢笑动画片公司”,还用开办“免费动画学习班”的方式集合人力制作动画片。

第一部片子《红帽小骑士》向当地投资者集资了15000美元,问题是,小制片人被所有的大发行商拒绝了,只有一家“不靠谱”的小公司愿以11000美元的价钱买他六部完整的动画片——还只能预付100美元。沃尔特开始热火朝天地工作,但是订购方很快就倒闭了。于是在1923年7月,动画片公司散伙,沃尔特去投在奔在洛杉矶的哥哥罗伊。他用卖掉摄像机后剩下的40美元买了一张头等火车票,并对车厢里的人宣布“我准备导演一些非常好的好莱坞电影”。

自创品牌:

小作坊被逼独立制片

尽管想谋一份导演职位的沃尔特被好莱坞拒绝了,但他还是在哥哥的帮助下重拾信心,并从“欢笑动画片公司”的老客户那里得到了“前6集每集1500美元”的宝贵订单。1923年末,“迪斯尼兄弟公司”在一个废弃仓库里开张。第一部片子耗资750美元,毛利可观。

沃尔特坚持把赚到的钱全部投入生产,这使得公司始终面临现金流的压力,但总算没有“断流”。动画片的价格逐步上升到每集1800美元。沃尔特忙于制作,哥哥当财务,从发行商那里取回支票。到1926年初,更了名的“沃尔特·迪斯尼制片厂”已经有了新的办公楼。

隐忧是:小制片厂没有对产品的控制权。1927年初,环球电影公司发行了“幸运的兔子奥斯瓦德”系列,每部片子沃尔特可以得到2250美元,但“奥斯瓦德”及“天下最幸运的兔子”商标都属于发行公司。环球公司已经开始用这个角色做衍生产品的生意,而真正的生产者则与其隔了两道独家发行合同,想见个面都难。

如果没有发行商的进一步欺压,沃尔特的工厂也许将止步于生产“贴牌动画片”。

1928年2月,发行商突然对沃尔特开出了1800美元的“杀价”;沃尔特还被告知:他的手下都将到发行商新成立的制片厂工作。出于“同情心”,发行商建议制片厂交出50%的股份以获取稳定的订单。

在谈判后回家的火车上,沃尔特画出了一只老鼠的草图。

1928年3月,米老鼠的动画片开始秘密制造。沃尔特把效忠自己的骨干集合起来,妻子也来帮忙着墨和上色。他还有三万美元的本钱,可以制造三部成本为一万美元的片子。

第一部片子被发行商拒绝了;第二部还是没有吸引预演场里的观众。剩下的钱只够再拍一部片子了。沃尔特押上全部赌注,为了给员工发工资卖掉了车子。期间他接触了最新的有声电影,于是亲自给米老鼠配上了招牌的尖叫。

1928年11月,短片《威利号汽船》一炮而红,记者们大赞这部从未打过广告的新片。米老鼠从此成为迪斯尼帝国的“首席形象代言人”。27岁的沃尔特·迪斯尼作为编剧、导演和制片人成了好莱坞新偶像,他的工厂也跻身为新锐的独立制片厂之一。

深耕市场:

维护版权与“七年轮播制”

在1928年后的四年里,沃尔特的工厂生产了约四十部动画片,在获得市场成功的同时改变了人们对动画片的看法。

早期的动画片不登大雅之堂,主要是插在正式电影前头的“增值服务”,在播放电影前的几分钟里博观众一乐,和爆米花没有太大的差别。

沃尔特改变了这一切。除了不惜工本配置音响,沃尔特还开创性地把黑白动画片改成了彩色。当时一部黑白片能赚到大约三万五千美元,采用彩色技术后成本增加,盈利减少到三万美元。但沃尔特决定把制作中的黑白底片刮掉、全部重拍。1931年米老鼠动画片历史性地获得了奥斯卡奖,在电影院,米老鼠、三只小猪、白雪公主、皮诺曹……一个个出现在银幕上。它们击败了早期的“小猫费利克斯”,还有被夺走的“兔子奥斯瓦德”。

为了保持独立电影的地位,加上曾被发行商夺走了第一个品牌,沃尔特·迪斯尼对发行“主渠道”保持警惕。当时由犹太移民组成的“老友俱乐部”垄断了好莱坞发行和放映部门,几家大厂实际上拥有全国所有首先放映新片的影剧院。

为了保全对米老鼠形象的使用权,沃尔特拒绝以买断版权的方式发行动画片,他舍弃了现成的统一预售发行网,转而通过授权某些州的发行商来打造发行渠道。他还以独立制片人的身份控告电影业大厂联盟有非法垄断行为并胜诉。

沃尔特再也没有失去对品牌的控制权,包括紧紧抓住至关重要的电视放映权。

同样重要的是,沃尔特·迪斯尼发现了动画片行业的一个秘密:存货可以继续赚钱。

在电视和录像产生之前,影片的寿命仅限于首轮放映;电影厂担心重新发行旧片子会使得不同时期的明星尴尬地竞争,但是好的动画片没有“过时”的问题,就像传世的画一样。迪斯尼的片子过了五十年还在能在电影院播放。

重映《白雪公主》之后,沃尔特订出计划,固定以七年一个周期把最成功的影片重映一次。父母们带着孩子成为动画片的观众,迪斯尼的品牌形象如同年轮那样刻在人们心中。

融资扩张:

特许经营与发售股份拍大片

除了采用“七年轮播制”,沃尔特·迪斯尼早早开始了衍生产品的销售。

从1930年起,使用米老鼠形象的玩具、书籍、报纸漫画给迪斯尼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仅在1932年,米老鼠俱乐部在美国就拥有100多万会员,到那年年底,美国已经有八十多家大公司在生产、销售和迪斯尼有关的商品,这给品牌授权的制片厂带来了30万美元的纯利润。但是由于沃尔特为了挤垮竞争者而拼命赶拍大片,加上数不清的短片,这些钱还不足以解决流动资金捉襟见肘的问题。

制片厂在1934年获得了美洲银行100万美元信用贷款,这帮助了《白雪公主》的制作。

1937年12月,《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首映,成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大片之一。发行后6个月,沃尔特已经还清了全部债务,包括银行的贷款在内,还有几百万美元结余;可是迪斯尼又赶制了耗资260万美元的《皮诺曹》,加上几部大片同时开工,《皮诺曹》上映时制片厂又负债

[1] [2] 下一页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