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策划服务 -> 战略策划
中集集团:还将继续收购兼并之旅?
时间:2009-11-09 14:17:45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李玟
(引言)从集装箱到半挂车,再到未来将要涉及的领域,中集希望自己都能做到中国甚至全球的领先者。过去的成功经验是否能够被不同的业务领域所借鉴?而要成为第一,兼并收购之路显然还会继续走下去。但是对荷兰博格公司的收购失败,则是中集集团在收购之路上一次不大不小的挫折。

文/邬玮 王刚



2006年7月21日,中集集团发布公告表示,公司及荷兰博格根据欧盟对并购一事的审查进程判断,经协商后于2006年7月20日决定终止双方此前达成的交易协议。两家世界上最大的液态集装箱生产商的并购案在经历了6个月的努力后,就此宣告失败。收购荷兰博格是中集继2003年5月以450万美元收购美国半挂车制造商HPA Monon之后的又一次全球战略部署。如果成功收购荷兰博格,中集实际将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罐式设备制造企业。



1980年,丹麦宝隆洋行与香港招商局在蛇口合资建立中集公司。1986年,公司曾因经营不善,濒临破产。

1987年,中集恢复集装箱生产。2004年,公司年生产集装箱163.96万标准箱,销售157.08万标准箱,连续9年居世界第一,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50%,已是世界集装箱业无可争议的龙头老大。而2004年公司的道路运输车辆制造也达到37926台,实现销售收入29.12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道路运输车辆生产商。近10年来,公司主营收入和净利润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高达39.5%和24.7%。

截至2005年底,中集集团总资产171.73亿、净资产94.56亿元,在国内和海外拥有40余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员工34000人。

20世纪90年代初,中集开始注意到当时作为集装箱世界第一大国的韩国已经开始在中国办厂。世界集装箱生产在向中国转移。但中国企业能否抓住这个历史的机会,将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基于这样的思考,中集确立了公司的战略目标:要力争在世界集装箱产业中居于主导地位。

投产之初,中集的资产仅300万美元,每小时生产不到1台集装箱,年产不足5000标准箱。但这时中集遇到一个发展契机—— 一直在密切关注全球制造业转移态势的日本住友商社高层认为,集装箱生产已经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由于其低廉的人力成本,在集装箱制造领域取代韩国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1992年底,住友商社放弃韩国进道,选择与中集集团建立合资企业共同开发中国市场。在住友商社的帮助下,中集集团迅速拿到了日本的第一宗订单,成为实现海外销售的最早企业之一。

从1993年到1996年期间,在住友的支持下,中集通过合资收购、新建等方式成立了大连、南通、上海三大集装箱工厂,成为其早期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中集确立了在国内同行业中从技术到市场全方位的领先地位。

1995年左右,中集集团进入冷藏箱业务。当时,世界上95%以上的冷藏箱产品都是铝制,在这个领域最先进的两个国家是德国和日本。虽然德国企业掌握钢制集装箱技术,但德国本身在制造业方面的优势不及日本企业。较高的生产成本使这些本身并非业内知名的德国制造商只能通过寻求规模化生产才能显现效益。中集再次抓住机会,1999年,作为冷藏箱专利技术的托管人,德国Waggonbau公司将大部分冷藏技术继续独家授权给中集使用。随后不久,兴味索然的Waggonbau公司最终决定以不高的价格将一揽子冷箱专利全部转让给中集。2001年开始,中集冷藏箱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到2004年,已连续9年占据全球集装箱供应第一位的中集集团,市场占有率达到50%左右,是行业第二位新加坡胜狮货柜企业有限公司的两倍多。产品市场份额,由在中国市场上微不足道,扩展到占有世界市场的38%,相当于世界同行第二名到第六名的总和。

中集可以生产集装箱行业所有的三大类100多品种的产品。客户包括全球最知名的船公司和租赁公司。



兼并收购之路



中集成为世界第一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开展收购兼并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有40多家集装箱生产企业,遍布各个沿海城市和港口。1993年以后,随着集装箱行业竞争激烈,部分企业开始亏损。这时候,中集集团凭借着自己的管理优势和低成本优势开始对一些弱势企业实施兼并,扩大自己的产能,实现存量扩张。

而从1991年确立要成为世界级集装箱生产企业开始,中集就酝酿形成一个覆盖我国沿海主要港口的生产布局体系。

1993年,中集收购大连集装箱公司51%股权,建立了北方生产基地。开始了其兼并收购之路。

1994年,中集收购南通顺达集装箱公司72%股权,建立了华东基地。加上深圳原有生产基地,中集两年内便完成了在中国内地全方位的生产服务格局。

1996年,再次兼并广东新会集装箱厂。同年,用B股增发的募资与住友合作在上海建立了国内最大的冷藏箱厂。

中集的并购,看起来似乎有点儿狼吞虎咽。但也是在1996年,中集的集装箱产量首次超过日韩,成为新的世界第一。

1998年,中集利用集装箱行业内部大调整的机会,先后兼并了青岛、上海、天津等地的四家企业,以及在上海、南通投资建设的世界上最先进的冷藏箱公司和特种运输设备公司。同年,收购韩国现代公司在青岛的两个箱厂以及中远集团的两个箱厂。至此,国内集装箱厂家已尽归中集旗下。中集集团形成了华北、华东和华南三大生产基地的均衡布局,确立了中国沿海全方位的战略布局。在中国沿海地区的谋篇布局使中集的集装箱生产紧靠产品的需求地,在空间上大大缩短了产品的供求距离。

1999年,备受金融危机蹂躏的韩国第二大集装箱企业进道公司再也挺不住了。中集以满意的价格将其收入囊中。2000年以后,中集的世界第一有了新内涵:质量过硬;数量超过后面二三名的总和。中集成为真正的行业霸主。



再造一个世界第一



中集在集装箱制造领域做到了世界第一,但整个世界集装箱行业的容量并不大,每年只有300多亿元人民币的规模。全球集装箱的需求典型增长速度为8%~9%。中集集团通过前十年的积累,特别是近三年在行业处于低潮时以最快速度扩充产能,现已占全球产能的近60%,完全可以满足未来市场需求。

中集看到了一个新的领域,在发达国家,90%的公路货运量都是通过厢式半挂车实现的。重型专用半挂汽车在高等级公路运输的综合经济效益与单车相比,运输效率可提高30%~50%,成本则会降低30%~40%,油耗下降20%~30%。

在国内市场,2003年国内货运车是170万辆,半挂车的销量仅为5万台左右。不过,从现代道路运输车辆行业发展背景看,随着国内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同时国家高等级公路里程快速增加并形成网络化,这些使得现代

[1] [2] 下一页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