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策划服务 -> 战略策划
《星球Google我们的生活将怎样被一家公司彻底改变》开放与封闭(8)
时间:2009-11-09 14:44:31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李玟
一般公众并不喜欢由谷歌偶然碰上的东西:这种方法无非是在最恰当的时机——即当相关主题在某个用户的心中出现、或即将出现时——向这个对象奉上高度个性化的广告,做到这一点,根本不需要了解这个用户的任何个人情况:年龄、性别、收入、民族、邮政编码——所有这些都与谷歌的广告引擎无关。谷歌需要知道的已经全部掌握了,这就是搜索短语;凭借这条短语,就可以找到与其启动的回应内容高度匹配的广告。

谷歌的广告营销是如此完美,根本不必涉及提交搜索的人的任何资料,所以谷歌的管理层认为,完全不必理会那些批评他们的服务将会泄露用户的个人隐私的声音。甚至到了2003年,谷歌仍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理由搜集个人信息的搜索公司。当谷歌的一名运营高级副总裁乌尔斯•霍尔茨勒(Urs Holzler)在一次谈话中被问及谷歌如何保卫个人的隐私安全时,他解释道,谷歌的用户不必登录就可以使用服务,所以他们是谁,根本无从知晓。说到谷歌同其他搜索网络的区别,霍尔茨勒指出,谷歌不提供电子邮箱,所以用户对于个人隐私的担心只不过是“一个小问题,比问你们有没有电子邮件服务这个问题还要小”。然而,也是在同一年,谷歌引进了Gmail免费网络邮件服务以及许多要求谷歌用户表明自己身份的新服务项目。此前,谷歌曾经声称它没有关于自己用户的个人信息,所以也无从泄露相关信息。现在他们着着实实有了这种信息了,所以它再也不能声称泄密是不可能的事了。

但是,最终证明给谷歌制造了最大麻烦的还不是泄露信息,而是谷歌管理层的一项慎重决定:通过技术上的捷径加速实现赶上Facebook的目标。2007年12月,即Facebook引进Beacon之后1个月,谷歌遭遇了一场公关危机。当时,它在谷歌聊天程序中增加了一个类似于社交网站的专栏,可以提供网上即时通信和基于互联网的电话服务。谷歌决定,用自动方法确定任何接到“谷歌聊天”用户的电话的人都是该用户的“朋友”(仅就这个情境而言)。谷歌现在开始向这些接受者发送来自另一个服务器谷歌阅读器(Google Reader)的节目,这个服务器被假定只通向用户已经明确指定为其个人的朋友的人。批评家们将这一新式的谷歌专题与Facebook的Beacon作了比较。(Mothley Fool网站写道:“这些天来所有的人都跟在Facebook身后亦步亦趋,甚至失足了也毫不自知。”)和Facebook一样,谷歌也把过失推卸给选择退出的用户,而不是想办法鼓励用户通过选择进入的系统参加进来。的确,谷歌迫切希望为用户创建一个稳定的社交网站,却不料做出了一个愚蠢的臆测,认为任何在线交谈——甚至是同从前的雇主交谈——都可以等同于被引进一个密友圈子内部。

准备上的严重不足在OpenSocial发布的时刻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使得它的独创性大受伤害。谷歌曾经发行过所谓“0.5版本”,但它离完成状态相差太远,甚至无法称之为“测试第2版”。原打算用这个软件建立应用系统的开发商发觉它根本不能使用。克劳斯为OpenSocial辩护说,它只不过是第一版而已。“我们没叫它1.0,我们叫它0.5”他说,“我希望我们的合作伙伴能帮助我们查找它还有哪些缺陷,以便于我们进一步开发。”

与此同时,Facebook将Beacon的一堆零乱的东西置诸脑后,转过身来又对谷歌和OpenSocial联盟摆出了一副挑战姿态:它自顾自地玩起了“开放”牌,宣布它正在扩大开放Facebook的整体架构,许可第三软件采用它的标准并应用于其他社交网站。为使自己的标准能在整个社交网络行业被采用,Facebook将自己摆在了同OpenSocial直接竞争的位置上。Facebook从微软翻旧了的脚本中取出一页,就再次声称“开放的”这个形容词乃为它自己所设,而惘顾源代码还紧紧掌握在Facebook的手中这一事实。

谷歌与Facebook之间关于哪一方才有权称自己比另一方更加开放的争执,起初是只有计算机专家和软件开发人员才会感兴趣的问题。但在2008年5月上旬,MySpace和Facebook都宣布即将采取措施,允许它们的用户的数据使用范围比以前略微拓宽一些。谷歌也紧随其后,宣布正式启动Google Friend Connect(谷歌朋友链接)。这个网站在开放社交网站方面走得最远,所以用户的数据在万维网的其他地方也都可以使用。利用Facebook向软件开发人员开放的编程信息,谷歌引入了一种新的服务,它可以让Facebook的会员将自己的资料从Facebook抽走,放到别处使用。这在谷歌是一个光彩的行动,它将Facebook关于开放的诺言放在了公众面前进行考验。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