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策划服务 -> 战略策划
后危机时代的制造业管理创新突围
时间:2009-11-09 15:01:53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吴慧
后危机时代的制造业管理创新突围

——从精益生产到精益运营制造业管理创新的突围之路
后危机时代到来了!一切看上去似乎都在好转。在一片抄底声中,我们看到 “悍马”、“沃尔沃”这样的世界品牌一夜之间都将会“花落我家”,甚至在金融界也有敢于抄底的消息不时出现。企业家理应有气魄从危难中找到机遇,但是否真的有能力从危难中找到机会,实现管理创新,领导自己的企业突围,还是非常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不能看清楚危机,就不能发现机遇。沿海一带的制造业08年历经两个不同的危机,上半年的危机来自于生产要素的成本上涨,出口退税的取消,人民币的升值以及信贷规模的紧缩,这是成本与结构的危机。下半年的危机来自于市场订单的萎缩、产能过剩的停工停产的压力,这是需求危机。从整个经济大环境来审视,客观上后一个危机缓解了前一个危机,但是今天说的后危机时代指的是市场需求危机的缓解,在一片欢欣鼓舞的抄底声中,石油价格与有色金属价格节节攀升,欧美对中国的贸易战暗含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等等,正在不断提醒制造业,08年上半年度的成本危机构成因素还尚未真正消除,只是被需求危机缓解了。当目前需求开始回暖,成本危机又将再度降临,对于外贸依存度依然较高的沿海制造业,目前经济环境究竟是在变好还是变坏,这是个问题。

  不管上述这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该如何回答,透过这两个危机我们制造业还是获得了两个非常清晰的认知。第一个认知是我们读懂了“非常6 1”的“微笑曲线”(如下图一),在曲线的两端都是高利润的环节,一头是研发技术资源,另一头是品牌营销物流;而我们制造业所处的弧线的底端就是非常著名的“刀锋利润”,就是说薄得像刀锋一样的利润。第二个认知是内外销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外贸以OEM/ODM为主,以一个比较省心省力的运营模式我们骄傲地成为了世界工厂,可是背后的风险就是极其过度的生产能力。经历此次危机我们终于明白,原来发达国家会有消费疲软而形成致命危机。而反观国内,发觉十几亿同胞的消费能力也是一个巨大的金矿,但是我们此时才意识到国内市场,在很多行业特别是快速消费品行业,几乎全部被国际品牌占据,例如日化行业的宝洁,饮料行业的可口可乐等等,然而这更使得我们对品牌心驰神往,梦寐以求获得国际一线品牌。



不管我们用上述两个认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重新降临的成本危机,我们的挑战就是制造业究竟该如何突围?然而,我们认为不是品牌与技术的挑战,而是对一个制造企业的核心管理能力的挑战:低成本的制造能力 低成本的运营能力。低成本的制造能力就是延长现有外向型OEM/ODM产品的生命周期,就是比别的生产商成本低一点,而这“一点”就可以获得生存。低成本的运营能力就是供应链管理能力,世界工厂几次转移达到开放的中国,这是国际公司基于全球化的供应链,运作它们的品牌与技术的产物。我们不由自主地从制造环节进入全球化的供应链运作过程,而供应链掌控核心却都在这些国际商业或者技术巨子手中。今天我们要有所突破,不单单是纯粹的技术与品牌的挑战,更应该是一个运营管理的挑战,一个精益运营的挑战。精益运营,它涉及任何一个成熟企业的6大核心部门与8大业务流程为核心的上下游供应链协同。(如下图二)。

管理专家贾波博士在深入众多的企业管理咨询工作中看到,很多制造业在制定突围决策时,仅看到品牌与技术的力量,没有看精益运营这只代表核心能力的看不见的手,错误地把突围战略直接定义为技术与品牌的突围。更有甚者,被所谓蓝海战略误导。蓝海战略其实或多或少地折射出投机心理,仔细分析就会得出这样一个客观的结论,制造业的蓝海如果门槛很高那就是资本竞争的红海,无论是投资技术研发,还是投资资源垄断,或者投资生产规模;制造业的蓝海如果门槛低那么立即就会成为红海,先发优势在今天这个全球化信息时代并不明显。当然,又有很多企业家开始迷信品牌,那么请回到开篇,看看被国内企业抄底的悍马、沃尔沃之类的国际品牌,激动之余难道不觉得这是一个经营的悖论吗?品牌不是不可战胜的高利润蓝海,品牌的软肋是必须以低成本的供应链运营作为支撑,否则一线国际品牌也会被抄底贱卖。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