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策划服务 -> 战略策划
中国经济能否挑起世界的重担?
时间:2009-12-25 14:37:06来源:作者:

拯救华尔街,拯救美国,拯救世界。

本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仿佛让手握巨额外汇储备的中国看到了希望,而在全球性的危机高峰期,欧亚峰会在中国的召开,更似乎造就了“中国盟主”的假象。先拯救,再主宰,是很多人关于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之王的美好设想。但是,大国的兴亡,绝不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那样的简单轮回。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仅无法成为救世主,而且在近期更是面临深刻的危机。中国更需要自救。这绝非危言耸听。

中国经济的三座大山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面临着三座大山,此三座大山高耸入云,恐非几代愚公不能搬动。

第一座大山,内需与外需失调。

中国经济的外需依存度达到了70%,是全球经济大国中,对外经济依存度最大的国家。中国一直沾沾自喜的所谓“全球第二大债权国”,正反映了其外向型经济的特质。本次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海外订单将急剧减少,对经济造成重创。在浙江,广东等众多靠出口拉动经济的地区,成千上万的企业倒闭。

受消费水平所限,内需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改变。加上外需急剧萎缩,未来中国经济将面临巨大考验。

第二座大山,产业结构的不平衡。

本次中国的长期通涨,表面上看是热钱过多,实际上则是因为产业结构不合理所致。大量的钱涌入地产等暴利行业,真正需要钱的行业,则资金紧张。造成实体的普遍萎缩。

另一方面,近几年来中国的国有企业有愈来愈强的垄断之趋势,在印度诞生米塔饵钢铁等世界性巨头的时候,中国的钢铁行业,却靠行政命令,制造一些全运会冠军。效率低下的中石油中石化,因其垄断贸易权,使上千家效益良好的民营石油企业无法生存。

垄断企业的膨胀与民营企业的萎缩,将伤害中国未来的经济根基。

第三座大山,社会分配结构的不合理以及由此产生的畸形消费。

在北京,一边是豪华的别墅,里面住着山西煤老板,一边是古老的四合院,住着城市贫民。这两种极端消费,其实表明了中国社会贫富分化严重。极端富有者,追求畸形的高消费,而庞大的低收入者,则是一种大面积的低端消费。

最能说明中国消费结构畸形的是,穷如中国者,竟然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大国,在奥运盛事经典的财富盛宴背后是捉襟见肘的公共事业支出,而地方财政对房地产业的严重依赖又将贫困阶层的安居梦想击得粉碎。

并且,近些年虽然国家GDP保持了高速增长,但是工薪阶层的税负也居高不下,加上节节攀升的CPI指数,国富民穷已是当下的现实。如果中国不能消除过大的贫富差距,形成足够的中产阶级,实现国民收入的增长,将陷入长期动荡之中。

从高原迫降

中国不可能永远高速增长。

我们非但无救世的能力,更需要先自救。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一直只是半开放,即经济领域的开放与政治领域的封闭,后起的越南,已经走在我们前面,大国崛起,永远不只是器物文明,社会体制的改革,主流价值的普世,才是未来强盛之道。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持大约平均10%的年增长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制度红利,这种飞跃,只有在国家的重大变革的转型期才出现。

而从近现代以来大国崛起的轨迹来说,一个国家的飞跃期,不可能无限长久。

美国从内战结束后的1880年代到20世纪初期的崛起时代,以及二战后到60年代的所谓黄金时代,两次持续繁荣期,均不过二三十年。英国,法国等国只出现过一次,而日本从明治维新到20世纪初近30年,从60年代到80年代的二十余年,是世界历史上唯一的大国两次飞跃,但是其实也是一种制度红利。前一次是明治维新,后一次是在美国主导下扫除封建残余的二次现代化。同样,中国的高速发展,也不可能永远持续,今年中国GDP首次跌破10%,或可为未来的先兆。

从1955年至1964年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9%以上。从1965年到1970年,这一增长率更是超过了10%。“亚洲四小龙”是在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前夕,增长速度基本就停止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实际上就结束了高速增长期。巴西的高速增长只是十几年的时间,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大约是30年左右。对比这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观察,我们要问,中国的增长期还会持续多久?

罗马俱乐部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曾经提出一个关于增长的疑问,从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生产和环境污染几个方面阐述了人类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产业革命以来经济增长模式给地球和人类自身带来的毁灭性灾难。它向人类发出严重警告:世界正步入短缺时代;有限的资源正消耗殆尽;环境污染正趋于严重;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已开始威胁人类的文明与生存;100年后经济将会停止,可行的办法是在1975年停止人口增长,到1990年停止工业投资增长,以达到“零增长”的全球性均衡。

而事实上,国家的增长,正如一个行业的增长,是有周期的,从高速发展的飞跃期,到平稳发展的稳定期,乃至接近“零增长”的长期徘徊期,直到发生大的社会变革,开始另外一个高速发展期。

就目前而言,中国正在从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高速期向往平稳期过渡,可以预见未来的中国发展速度,不可以永远持续,而一旦中国步入平原期,要在强国的竞争中胜出,将会变得更为遥远。

大国争雄的制约

从全球历史来说,大国的崛起,均有其独特的时势。

西班牙,荷兰的崛起,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文艺复兴之后,世界走上近代化的开始,发现新大陆之后,海外贸易与海外殖民成为新的发展模式,荷兰与西班牙刚好处于当时的航海中心地带,故此富强。

而后起的英国,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国家,其崛起的本质,既在于引领工业革命的先声,又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国家,在当时世界上处于先发优势。其后崛起的法、德、美以及更后起的日、俄,均崛起于世界的前列,当时完成国内革命和初步工业化启蒙的国家,放眼全球,不过十余国,而整个世界,尚处于旧时代蒙昧的尾声。甚至日本因为在亚洲早崛起几十年,就可以打败庞大的中国。

但是,当今日中国崛起之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持续至今,全球民族国家,均已经启动现代化历程,中国并无先发优势。

此外,作为后发国家,中国的崛起必然受到既有大国制约。特别是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崛起,某种意义上具有依附性。二战后两国均由美国占领和完成现代化改造,美国逐步将其培养成卫星国,他们共同的特性是:高素质的国民及由此造就的丰富人力资源、贫乏的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可以纳入美国的体系,而不太可能成为独立的不可控的经济体。与美国经济的巨大互补性,是日本、德国迅速崛的重要原因,台湾、韩国某种意义上也是走的这条路。

但是中国与美国非常类似,都是资源消耗大国,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丰富的人力资源。日韩的崛起得宜于与美国的互补,而中国注定是美国天然的对手。目前,占世界GDP总量的5.5%左右。但是却消耗了世界能源消耗的15%左右。仅次于美国。钢材消费大约占世界钢材消耗的30%。水泥消耗超过世界水泥消耗量的50%以上。

中国GDP却只有美国的大约四分之一不到,资源消耗却仅次于美国,中国消耗的资源,比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加起来的总和还大。如果中国要达到美国同等发达程度,纵使集全世界的资源亦不可得。如果全国每个人都如美国一样,能够一家一辆车,则全世界的钢材将会不够用。

在美国已经拥有先发优势的情况下,中国在未来很长的时期内,都无法取代美国。同时,中国的崛起,也意味着与美国等大国争夺世界资源和市场。

金砖四国的竞争均势

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之中,关于新兴国家兴起,并逐步取代传统强国的假设,已经普遍流行。在未来20年,金砖四国取代西方七国集团,已经不是神话。

更值得注意的是,未来的新兴国家的崛起,不仅面临着与美国等传统强国的竞争,也面临着新兴国家之间的竞争。特别是在中国,俄罗斯,印度之间,未来三国的崛起,必然伴随着相互之间的制衡。

除中国之外,俄罗斯也被普遍称为“下一个美国”,近年来俄罗斯,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年平均增长超过6%。俄罗斯希望能够重振超级大国雄风。

俄罗斯国土面积雄踞世界第一,其资源储量占世界资源总量的21%,亦居第一。特别是石油资源丰富,在经过休克疗法之后,俄罗斯建立了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构筑的立法、执法和司法体制,为俄经济持续发展奠定了综合性基础,扫清了体制障碍俄初步建立了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构筑的立法、执法和司法体制,不仅为俄经济持续发展奠定了综合性基础,也使俄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消除了体制障碍。专家注意到,普京吸取了叶利钦时代的深刻教训,将民主自由价值观和俄传统的国家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价值观嫁接,实行强总统、小政府和弱议会的强人治国模式,基本符合俄国情民意。

同时,俄罗斯虽然整体人口不足,但是人力资源素质极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忍耐力。

印度,则一直宣称要成为未来的亚洲世纪的主角。由世界第二大人口所支持的庞大内需动力,庞大的年轻而接受教育的人力资源,以及印度在法律系统、金融体系的建设和教育上,都要优于中国。只是由于基础设施的落后,印度发展速度才落后于中国十余年,而最近十几年,印度增长势头强劲,而且表现出了持续繁荣的迹象,龙象之争广受关注,即表现了印度与中国到底谁能更胜一筹的长久悬念。

新兴国家的群体崛起,反容易出现均势竞争的格局。在资源与市场领域竞争的日益激烈,将使各种崛起力量分化。新兴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将成为未来经济中重要的一级,但是无法产生一个独立的、成为全球经济中心的大国。

新兴国家的群体崛起,反容易出现均势竞争的格局。新兴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将成为未来经济中重要的一级,但是无法产生一个独立的、成为全球经济中心的大国。

 

美国仍将长期保持世界中心地位

自世界步于近代和现代以来,曾经诞生的世界性霸主有西班牙、英国、美国。而此前两大霸主,都已经日落西山,其衰亡历史,很容易使人联系到目前的美国,于是,华尔街危机稍起,美国衰亡论便甚嚣尘上。

荷兰,西班牙与英国曾经的衰落,很大原因,是因为其母体与海外殖民地之间,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矛盾。以西班牙为例,其16世纪鼎盛时期,殖民势力范围遍及欧、美、非、亚四大洲。

但是在西班牙本土,各种奢侈品消费兴盛,制造业等实体经济日益萎缩,英国、法国、荷兰的加工业占领了西班牙国内和殖民地的市场。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击败。由于母体经济的残缺,西班牙国内经济缺少自我调整能力,其海外殖民地或独立建国,或被新起帝国侵吞,西班牙从此一蹶不振,最终被英国取代了霸主地位。

英国的衰落过程与此类似,持续两个多世纪成为世界霸主之后,英国本土的工业,也日益空心化,金融等高利润行业,才是本土商人热衷的事情,随着法国,德国、美国,乃至后来的日本和俄罗斯均逐步进入现代国家行列之后,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的惟我独尊地位逐步被打破,在一战和二战之后,英国对于海外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削弱,此前依靠海外资源掠夺的优势几乎荡然无存;英国也由此衰落。

 

但是,当今的美国,与西班牙、英国却大为不同。

 

本次全球性经济危机虽然起自美国,但是美国的受损程度却并非最重。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美国股市下跌25%,但是,同期德国下跌了28%,日本下跌37%,而在新兴市场,中国下跌30%,巴西下跌41%,俄罗斯下跌61%,无论是传统的强国还是新兴国家,其经济受损程度,均超过美国。

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大国不是被称呼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也不是以精益制造著名的日本、德国,而是美国。更让人想象不到的是,在很多后发国家牺牲农业,造成普遍的结构性矛盾时,美国竟然超越中国、印度、埃及等传统农业大国,成为世界第一农业大国。 

西班牙与英国本土日益成为虚体经济体,其衰落时,已经变为本土的空心的奢侈消费与海外实体,而美国仍然拥有强大的实体经济,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服务业和新能源、新技术等新兴产业,美国仍然走在世界前面,而且产业结构非常合理;

西班牙与英国过于依赖海外,其经济是外生性增长的,而美国一直是一个内生性的经济体,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国内市场;具有巨大的自我调整能力和抗击风险的能力;

西班牙与英国的资源依靠武力掠夺,所以一旦武力失败,也失去其资源控制能力,而美国从100多年前开始的“门户开放”政策起,就以贸易为主要的资源获取渠道。在全球500强中,美国企业约占一半,而在全球化浪潮中,这些世界性巨头整合全球性资源的能力日强。 

美国与当年的衰落时期的霸主西班牙、英国有巨大的不同,这就是美国能够仍然维持世界霸主的根源。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