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不缺乏学习和模仿能力,尤其是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管理理论,总是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幻想,但是一般都浅尝辄止,或者开花多结果少,或者理解执行出现偏颇。比如 “蓝海红海”这个理论框架,告诉我们一个问题——“我们在哪里?”《蓝海战略》也把寻找蓝海的方法进行了细致教授,但在市场竞争这个多梯度复杂空间内,大师们唯独无法把每个企业的具体问题告诉我们每个人,那就是“我要到哪里去?”或者说“我的蓝海在哪里?”
于是有了我们寻找蓝海的一次又一次试错,有的体力不支,或者不谙水性,一番不知深浅的扑腾后,就多了“呛水”后的心懵以及体弱。前几年,笔者在进行区域经济产业集群研究时,发现白酒工业一个奇特现象,经过细致分析,认为白酒是一个“竞争程度最高,但竞争水平最低”的行业,甚至或多或少有着农业经济时代竞争的影子,有人说是没有脱枷于“农民水平”。也许我们长期关注白酒行业成长之故,本文拟和盘托出近年来对白酒营销的研究成果,和虚心成长的白酒企业共同探讨、共同寻找,白酒的蓝海到底在哪里?
一、白酒企业寻找蓝海十个命题的判断
有关蓝海概念问题在此好像没有解释的必要,蓝海的本质也无非就是新业务选择或者叫价值创新,从“战略布局图”到“剔除-减少-增加-创造”动作框架,幸运的企业明白自己要到哪里去后,在创新的蓝海中突出重围,功成名就,比如IBM和三星,比如阿里巴巴和百度。但是大多数企业是不幸中的多数,这是80/20法则揭示的内涵,很多企业寻找蓝海的方向根本是本末倒置,大多纠缠于认为有利可图细枝末节,很少在蓝海的战略方向上下功夫。比如白酒企业,白酒企业价值创新的路径在哪里呢?在我们熟知的企业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上吗?还是在下面某一个命题的发现与实操上?
1、蓝海在促销手段的花样翻新上吗?
中国白酒企业的营销水平真正值得称道的没有几家,这决不是危言耸听,90%以上的企业停留在企业或产品导向阶段,包括茅台和五粮液,在笔者看来也不过是历史的机缘成就了他们今天的地位,看看他们这几年在非相关业务扩张上的一系列败笔,据此推断这些企业是没有战略可言的,企业贴在墙上、挂在口边的所谓战略,不过是几句随时可变的时髦口号而已,大多没有悟透商业的本质。那么,没有战略的企业有营销吗?因此我们司空见惯的是所谓营销的广告大战、会展招商、明促暗扣、让利返点等初级竞争游戏的上演。你今天偷偷给促销小姐5元瓶盖费,当天晚上你的竞争对手塞给她的就是10元钱;你安排手下去卧底,不几天他就成了双重身份的克格勃;你不是花钱弄了一个“某某用酒”吗?我就高价来一个“某某认证”……也就是说,一家企业想到了,大家马上一哄而上赶到那里并能及时超越你,显然这是“红海”搏杀,哪有“蓝色”可言?每一次花样翻新得到的,也就是蓝海岸边菩提枝头的几滴晨露而已。
2、蓝海在产地不同的品质差别上吗?
不承认个体的品质差异是不现实的,但是白酒企业自己内部一个名词已经成了口头禅,那就是“产品的同质化”,所谓的差异早已进入消费者认知层面,“好酒好喝”的潜台词不过是品牌的差别而已。因此,在工业化生产时代,现代化的标准生产车间已经使产品失去个性化,尽管有南北气候以及窖池工艺差异,但是作为信息极不对称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