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城市里的废弃塑料袋曾经肆意地随风飘荡,在影响城市美观的同时,更是带来了污染的难题。2008年,一纸限塑令,使得这些曾经“横行霸道”的塑料袋顿时少了些气焰。但是在农村地区,另一种被人忽视的白色污染,却仍逍遥法外,它所带来的危害,更甚于城市中的塑料袋。
农膜,提高产量却留下污染
农膜,是一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引进到我国的一项塑料薄膜覆盖栽培技术。这种长相酷似保鲜膜的聚乙烯材料,被覆盖在土地上,由于改善了土壤温度、湿度,生长季节可以延长,土地就像穿上了一层棉衣,即使在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产量也能够提高数倍。2009年,甘肃省县农膜使用面积达60多万亩,其中种植玉米56万亩,在遭受春夏连旱和冰雹灾害的情况下,平均亩产仍达559公斤,总产超过6亿斤,仅此一项就是全县粮食产量最高年份2008年的1.87倍。
产量的提高就意味着收入的增加,凭着这个显著的优势,这层薄薄的农膜在中国铺天盖地地推广开来。目前,中国的农膜使用量已经居世界首位。据统计2005年农膜用量超过120万吨,覆盖面积967.4万平方米,是1982年的80多倍,其中山东、河南、新疆等省农膜用量最多。
“耕地几乎被清一色的白色塑料膜覆盖。从空中俯瞰大地,白茫茫一片。在高速公路两旁,白色塑料膜一望无际,真是"白色恐怖"。”曾经在河南、河北、天津、山东农村等地考察过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告诉记者,除了玉米、小麦等大宗作物外,花生、土豆、西瓜、大蒜、茄子、辣椒、黄烟等,几乎毫无例外地覆盖农膜。旧的农膜没有处理完,新的农膜又铺上了。
关注农膜危害多年的蒋高明告诉记者,他在山东临沂进行调查时,翻开一片种植着小麦的土地后,发现在小麦的根系和土壤之间,农膜残破的碎片就像棉絮一样,密密实实地裹在中间。而这些农膜的碎屑,即便过筛分离,也不能从土壤中彻底剔除。
我国每年残余农膜50万吨
这些百年不腐烂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严重影响作物根系的伸展和微生物的活力,造成土壤板结,而且还会阻碍作物根系的深扎和对土壤养分、水分的吸收,同时,农膜中的增塑剂在土壤中挥发,还会对农作物造成毒害,阻碍作物体内叶绿素合成,影响作物正常生长。
调查显示,连续使用农膜种植玉米15年以上的土地,每亩含膜最高达25.6公斤,最低13.8公斤。一亩地土壤含残膜达3.9公斤时,将导致农作物减产11%~23%。目前我国每年还有约50万吨农膜残留在土壤中,残膜率达40%。
蒋高明说,勤快一点的农民会将农膜从地里挑出,但他们仅仅是将农膜从自己家的土地扔到地头而已。虽然有人专门来收集废弃农膜,但是随着技术的提高,农膜的厚度越来越薄,回收的价值也越来越小,所以很多农膜就被彻底地遗弃在了地里。当农膜积累多了以后,农民们大多是一把火将它们烧掉。然而,这样带来的是更加严重的污染。
那些自然界不能分解的有机化合物,被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2004年《斯德哥尔摩公约》把12种化合物列为首批对人类危害极大的POPs,它们在世界范围内禁用或严格限用。而焚烧农膜时,极易产生《公约》中所列的至少5种污染物质,如二噁英等。这些毒性极强的物质在自然界中滞留时间最长可在第七代人体中检测出来。通过呼吸和食物链进入人体后,可能导致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癌变或畸形,甚至死亡。
在农膜危机出现后,各种办法和对策也纷纷出现。目前一种液体农膜被发明出来,它是一种以甲壳素为主要原料的高分子混杂物,兑水后可以直接喷洒于土壤上,高分子物质和土壤分离后,可在土壤团粒表面固化成极薄的透气膜,作用和传统农膜相同,但是它能够自行降解。
此外,一些地方还专门成立了回收公司。虽然这些方法都在积极地减少农膜的残留,但是由于成本和推广难度等问题,它们并不能“治本”。
我国尚未建立农膜环境方面的法规
蒋高明告诉记者,减少农膜的使用,光靠农民转变意识,主动弃用是不够的。我国应该尽快建立相关的规范和制度。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农膜环境方面的法规及农膜土壤残留标准,土壤残膜污染实际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而国外一些国家法律明确规定,不论使用何种农膜,农作物收割后都不允许有农膜残存,否则将予以严厉的惩罚。
以美国为例,他们在农业上实行环境补偿政策。如果发现生产者违规,在纠正违规行为之外,政府还要求生产者必须执行一些对环境有益的项目,以弥补其违规行为造成的后果。这项措施在90年代开始实施后,促进了美国农业环境的改善,既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又起到了变“不义之财”为“积德行善”之举的双重作用,可谓一箭双雕。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