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届北京种子大会暨2012北京国际种子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昨日在京举行,以“打造种业之都,保障粮食安全”为主题的此次高峰论坛指出,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
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做大做强现代种业”。在国家加大种业扶持力度的大背景下,我国将建设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国家种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我国在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种业的发展过程中,将进一步加强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加强种业人才培养;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完善种子储备调控制度;严格品种审定和保护、强化市场监督管理;加强种业国际合作交流,确保国家种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国家发改委也提出,加大对种子繁育推广基础设施条件投入,提高国内种子市场竞争力和良种覆盖率;加大对生物育种产业扶持力度,提升生物育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农作物现代种业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实施科技兴农、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我国现有种业发展水平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育种创新能力不强,选育的高产稳产、有重大突破性的品种少,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要求。与会专家教授分析了现代种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几点建议,共同确定了现代种业发展的思路,并对未来种业发展积极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而献言献策,共同推动我国种业的进一步发展。
此次高峰论坛明确了现代种业的发展目标:即培育一批突破性优良品种;建设一批“四化”种子生产基地; 打造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健全一个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种子管理体系,保障我国现代种业的整体进步。
在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社会关注度日益增高、企业行动加快,社会各界共同推动种业发展的合力不断加大的今天,我国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成效显著,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大气候”已经形成,我国现代种业进入发展黄金期。
在土地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解决这个难题没有别的办法,必须依靠高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发展种业,只有培育出更为优良高产的种子,才能满足国家对粮食的需求,保障农业的连年丰收。农业的许多领域都与前沿科技联系密切,如良种培育技术、转基因技术等等,所以,种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需进一步充分认识企业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同时加大科研投入,积极研发新品种。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我国将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确保我国农业种业的健康发展。
据估算,到2030年,我国人口如能控制在15亿,人年均粮食消费量如能控制在500公斤,则需要粮食7.5亿吨,与现有产量相差1.8亿吨,这也是国农业面临的重大挑战,我国种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纵观世界农业发展,粮食安全还得靠农业技术的发展,种子产量的提高。我国有着广袤的土地,同时也有着庞大数量的人口,这就需要让袁隆平这样的团队培养世界上最高产的种子,让更多的种业研究人员为此而努力。
稳定的供给可以保障价格的平稳,蔬菜的价格似乎更为敏感。蔬菜价格的起起落落均和供应是否充足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蔬菜种业主要瓶颈为市场行为的技术研发主体缺失,导致蔬菜种业整个产业链的技术不够完整,研发投入偏向单向技术,而某些中下游技术会导致“短板”效应,因此导致蔬菜价格的大幅变动。加强蔬菜种子的技术研发,保持蔬菜产量及品种的高速增长,是满足消费需求及稳定价格的根本所在。
同时,种业的发展也是保障农民利益的根本前提,只有保障了农民收益,才能更好的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进而保障国家的粮食稳定与安全。相信国家在农业种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强及种业企业的创新努力下,中国将成为第一种子大国。(曼枫)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