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黄河岸边、晋陕蒙交界地区的山西省河曲是一个山区贫困县。从2009年以来,该县在县委书记王书东亲自挂帅下,通过政府补贴、行政推动,依托和支持原县科委退休干部张满贵牵头成立的河曲兴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大力推广脱毒马铃薯种薯微型化自繁自用模式和晚播留种、底畦栽培、防虫网覆盖、高巧拌种等综合技术措施,形成了适合当地山区农村实际的脱毒马铃薯一级薯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实现了从马铃薯调种不出县、不出乡、不出村到以户自繁自用的过渡,结束了我国历经30多年努力一级种薯普及率仍然只有20%的历史,创造了在县域范围内一级种薯3年普及率达82%的奇迹,走出一条依靠科技特别是种子革命组织和引导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金光大道。在不久前山西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中,专家们指出,河区县的脱毒马铃薯一级种薯繁育推广技术体系,属于国内领先水平。
河曲县共有14.5万人,其中,11.54万是农业人口,在山区居住的农民有8.54万,占农业人口的74%;全县40万亩耕地,有35万亩是旱坡地,占耕地面积的87.5%。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耐干旱、适应性强的马铃薯,一直是河曲县干旱山区的主要作物,平均每年播种面积高达10.5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26.3%、旱地面积的30%。但是,由于品种退化严重,当地马铃薯平均亩产不足1500斤。作为山区农村的主要作物,马铃薯长期未能成为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上世纪80年代初,河曲人开始从外地调进脱毒马玲薯,虽然增产效果明显,但终因种源有限、调种困难、种薯成本高而无法延续,农民只能继续以自留种薯或相互换种等方式,种植品种退化日趋严重的马铃薯。1999年,为了解决马铃薯生产上存在的问题,让农民都能种上脱毒薯,县科委干部张满贵在全县海拔最高(1600米)的赵家沟村,建起脱毒种薯繁育基地。由于基地没设备、缺资金,只能从外地引进种薯、繁育推广。由于所引进的种薯级别不清,繁育加代后,多为三、四级薯,多者增产30-40%;每年繁种量只有二、三十万斤,对于全县10万亩马铃薯需要的2000万斤种薯而言,只能是杯水车薪。
2006年,为让农民都能种上产量最高的原种和一级薯,在老县长刘三虎拿出个人4万元积蓄支持下,张满贵针对河曲农村的实际情况,利用县城附近的一块闲置养羊棚,建起一个简易脱毒种薯组培室,并提出微型薯(原原种)到户、自繁自用原种和一级薯的种薯微型化推广模式及与之相配套的综合技术措施,动员了5个村的6户农民开始试验,每户试种100粒/20m2;2007年,示范户增加到10户;2008年,示范户发展到10村28户,当年种微型薯3.9亩。3年中,参与试验、示范的农户,亩产均达到3000斤以上,都获得比一般农户高出数倍的经济收入。但由于个人力量有限,这一颇受农民欢迎的良种技术推广模式,仍然停留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打小闹、自生自灭的自发发展阶段。
新任县委书记王书东2008年冬到任后,在调研全县产业发展状况时,了解到张满贵的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推广情况,敏锐意识到这是一个撬动全县山区农业革命的有力支点。经过更加全面的考察和县委、政府联席会议集体研究,从2009年开始,河曲县连续4年将推广脱毒马铃薯良种作为向全县人民承诺的10件实事之首,县财政先后投入3400多万元,用于支持张满贵的河曲兴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现代化组培车间和农民购买良种、建土豆储藏窖补贴等,当年在59个村选择了323 户农民,种植微型薯430亩,面积相当于前一年的100倍;2010年增加到60村422户,面积827.3亩,比上一年又翻了一番,同时,2009年生产的129万斤原种,繁育一级薯6450亩,并开始试验晚播留种、底畦栽培、防虫网覆盖、高 巧拌种综合配套技术;2011年微型薯增加到85村535户1133亩,2010年一级薯繁育田生产的1935万斤种薯,基本上用于本县推广,普及率达到82%;2012年种微型薯1265亩。
在这一农业科技革命中,主要存在两大难题:一是微型薯农民没见过、不敢种。一亩微型薯,仅种薯费就需要1650元,农民难以接受;二是由于地理条件不一,繁种田又无法隔离,极易出现种薯质量问题。根据这一情况,县政府出台了每粒微型薯补贴0.4元的补贴政策,农民只拿0.1元,每亩地330元,略高于一级种薯的费用。在决定成败的第一年,县里专门成立了领导组,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和技术方案,动员农业、科技部门、乡(镇)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带资料,带技术,进村入户,全社会参与,全员出动,做农民的思想工作,培训农民。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指导,零距离服务,解决技术问题,使第一年大面积、多农户试种取得成功,为此后3年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关键基础。
为了保证种薯质量,张满贵和兴农科技公司的技术人员,主要采取了4项技术措施,并根据生产区条件、种植面积和技术的难易程度,对口指导:一是晚播留种。在海拔较低气候较热的地区采用这种技术。中熟品种(如克新1号)6月上中旬播种,早熟品种(如费乌瑞它)7月上旬播种,晚熟品种(如冀张薯8号)5月下旬播种。通过调节播种期,使结薯期减少高温影响,降低退化机率;二是防虫网覆盖。主要是为了防止蚜虫病。推广10亩以下一级种薯的农户生产原种,都宜采用这种技术。10亩一级薯,需要种200m2 微型薯生产原种,用250m2 防虫网,投资500元。防虫网使用4年,一亩一级薯每年只增加成本12.5元,认识了脱毒薯的农民都能接受;三是底畦栽培。底畦栽培适用于小面积种植户。有的农户为了管理方便,要在自家院里种微型薯。农民的院子影响因素较多,易产生土传病害。他们提出的底畦栽培是,下挖25㎝,底层土不带病毒病菌。比如一个种四亩一级种薯的农户,需要种80m2微型薯,下挖25厘米,动土20m3,不花钱抽空就能完成。由于马铃薯产区人少地多,他们还告诉农民,在生产实践中,也可以选择久荒地或3年以上轮作田,代替底畦栽培;四是高巧拌种。微型薯由公司统一拌种,繁育一级薯由农民自己拌种,解决蚜虫传病问题。除此以外,公司还指导农民采用定期喷药防蚜(虫)治蚜、拔除病杂株等措施,保证和提高种薯质量。经过农业部哈尔滨脱毒马铃薯种薯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在河曲主推的微型薯品种克新1号、冀张薯8号、 同薯23号、坝薯10号、彩薯A29产品,均不带任何病毒。
河曲县长李旭清告诉我们,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同唱一台戏,通过全面普及脱毒马铃薯一级薯,实现了马铃薯亩产量、亩收入双翻番,每年增产鲜薯1.05亿斤,带动农民增收节支6475万元,并且强劲拉动了马铃薯加工、马铃薯市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的兴起,还诞生了一支庞大的马铃薯经纪人队伍,奏响了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和产业富民的壮美乐章。(王丑龙,王征,张宝元)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