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农资知识 -> 种子
5个杂交水稻组合介绍
时间:2013-02-26 00:22:25来源:作者:赵龙
1、Y两优1号   国审稻2008001 长江中下游地区唯一入选农业部2010年主导品种的两系中稻;2011、2012年连续两年农业部主导品种“Y两优”系列中唯一入选品种;2010、2011、2012年连续三年农业部主导品种排名第一;目前全国推广面积最大杂交水稻品种,2010年推广面积达458万亩。   特征特性: 稳产、超高产性。2007年9月6日,湖南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河南商城百亩示范片测产验收,平均亩产稻谷859.4公斤。 抗病、抗逆性好。“Y两优1号”株叶形态好,群体内部通透性好、病虫害较轻;抗逆能力强。 再生能力强。2010年湖南华容再生稻示范,经专家现场测产验收,再生稻亩产373公斤,加上头季稻亩产达1000公斤以上。 米质可达国标二级,出米率高。   适宜区域:   适宜在海南、广西南部、广东中南及西南部、福建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以及在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2、C两优608   国审稻2010015   特征特性: 株叶形态理想。田间长相突出,后期成色好。 熟期早。比“汕优63”早2天左右。丰产性、稳产性好。2011年9月4日,农业部组织有关专家对湖南汉寿县百亩示范片进行测产验收,平均亩产达810.0公斤,已达到农业部第二期超级稻产量标准。 分蘖能力强。分蘖快、匀,成穗率高,从始穗到齐穗较其他品种快。 抗倒能力强。植株较矮(110厘米),茎秆粗壮,抗倒伏能力强,便于农事操作。 米质优口感好。12项米质指标中有10项达国标二级优质米标准。 耐高温能力强。经国家区试华中农业大学高温试验鉴定为1级,耐高温。   适宜区域: 适宜在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3、准两优608   国审稻2009032   隆平大粒优质再生稻,中晚稻兼用型超级稻。   特征特性: 熟期好、季别灵活。在湖南作中稻种植,熟期早,比“II优58”早5-6天;作中迟熟晚稻种植生育期与“汕优46”相当。在长江流域作中稻、一季晚稻、双季晚稻种植表现俱佳。 丰产、稳产性好。2011年10月21日,农业部组织有关专家对衡东县“准两优608”百亩双晚示范现场测产验收,平均亩产达707.7公斤,高产丘块亩产达到725.1公斤,达农业部超级稻标准,创造了我国杂交双季晚籼百亩示范高产纪录,也是第一个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超700公斤的晚稻组合。 株叶形态好。植株矮壮,叶下禾,茎秆粗壮,剑叶挺直,抗倒伏能力强。 米质优、食味好。米质达国家优1标准。 再生能力强。2011年9月28日,“准两优608”以头季稻亩产709.2公斤、再生稻435.5公斤的突出表现摘得湖北黄冈市双料冠军。   适宜区域: 适宜在浙江南部、广西中北部、广东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4、杂交晚籼稻新组合——中浙优10号
  浙审稻2012014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   特征特性:该组合植株较高,株型较紧凑,剑叶挺直内卷,叶色深绿,茎秆粗壮;分蘖力较强,穗形较大;谷色黄亮,谷粒长粒型,稃尖无色。全生育期134.3天,比对照两优培九短1天。平均株高131.8厘米,亩有效穗14.1万,成穗率62.3%,穗长26.5厘米,每穗总粒数189.2粒,实粒数157.4粒,结实率83.5%,千粒重27.4克。中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感褐稻虱。米质较优。适宜我市作单季稻种植。   产量表现:2009-2011年连续三年参加浙江省杂交晚籼稻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568.8公斤,571.8公斤和600.2公斤,比对照“两优培九”分别增产6.5%、3.6%和3.3%。
栽培技术要点:1、作单季种植一般在5月25-30播种,南部平原可适当推迟到6月15日,秧龄25-30天;山区或海拔700公尺以下地区,应适当提前。2、根据土壤肥力水平,一般插秧密度7×6.5寸,亩插1.3万穴左右;用肥水平较高地区可以适当放宽插秧密度,以亩插1.0万穴为宜,当亩分蘖达到25-30万要开始排水搁田,控制分蘖生长。3、该组合耐肥性中等,在中等肥力水平田块,一般每亩追肥用尿素15-18公斤。遵循足基肥、早追肥同时配合增施磷钾肥的原则,15天内完成追肥施用。后期根据田间长势再决定补施肥料,同时应避免追肥过迟过多造成倒伏。后期干干湿湿,切忌断水过早。4、在山区稻瘟病区和沿海白叶枯病易发区应该作好两病的防治工作;对螟虫、卷叶虫和褐稻虱的防治要掌握时机,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要加强对纹枯病的防治。
  5、籼粳杂交稻新组合---甬优15号   浙审稻2012017   选育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农科院作物所,浙江省宁波市种子公司   特征特性:该组合植株较高,株型适中,剑叶挺直略微卷,叶色深绿,茎杆租壮;分蘖力较弱,穗形大,着粒较密,一次枝梗多;谷色黄亮,有顶芒,谷粒椭圆形,稃尖无色。全生育期平均138.7天,比对照两优培九长23.1天。株高127.9厘米,亩有效穗数11.9万穗,成穗率60.8%,穗长24.8厘米,每穗总粒数235.1粒,实粒数184.4粒,结实率78.5%,千粒重28.9克。抗性: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和褐稻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8.1%,长宽比2.2,垩白率22%,垩白度3.1%,胶稠度8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3%。米质优。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全省单季杂交籼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7.1公斤,比对照两优培九增产8.6%。2011年全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4.5公斤,比对照增产9.2%。   栽培技术要点: 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两优培九及甬优9号同期播种,亩秧田播种量6公斤。2、移栽:秧龄22-25天移栽,栽插规格为23´26.5厘米,每穴插1-2谷粒苗。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追肥。基肥、蘖肥、穗肥比例为5:4:1;氮、磷、钾肥比例为1:0.5:1;亩施纯氮12.5-15公斤,要求移栽后7天将蘖肥全部施入。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稻曲病。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