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这个问题,其实最关键的在于思想观念问题,毕竟,农村,是不能与城市相比的,无论是物质生活上还是精神生活,都要匮乏得多。那么,就需要我们自己能够说服自己,让自己坚定留在农村的信念。搞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来农村,来了之后是否能真正帮助这里,我想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不希望看到有因为就业压力而来农村,虽然,国家施行这个政策有这方面的考虑,但是,我想就我个人而言,因为这个而来做“村官”,很难把自己的心思真正放在农村。
我们谈得最多的是奉献精神,这个我不否认,但是现在的奉献也与自己所能得到的回报相挂钩。我想,如果没有现在的工资水平作为保障,我想,相应国家这个号召的人会少很多。毕竟,现在的大学学费如此高昂,谁愿意读了几年大学,花费了家庭那么多的钱财,却只能挣那么可怜的工资?有了这个做保障,我想,更能让我们安心工作,为农村的发展作出贡献。
至于谈到如何做好各级部门交代的工作,我想,这应该不是问题。我们到这里来,我想,最重要的不是我们本身掌握了多少具体的知识,而是因为我们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我一直都认为,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我们并不需要记住那么多繁琐的知识,能记住的,那是天才,可这个世界上,天才毕竟是少数。我们普通人要学会的就是一种思维能力,一种能够快速适应各种情况、掌握新知识的学习能力。这无疑是一辈子都享用不尽的财富。农村基层的工作,无疑是很简单的,只不过稍微繁琐了一些。但是,作为一个大学生“村官”,如果仅仅把自己定位在写写创建材料,帮领导打打稿子,那我想,这无疑是极大的浪费,不仅浪费国家资源,也浪费了自己的青春。要做一个优秀的“村官”,就应该深刻的思考,认真的去研究,如何着手提高当地大经济、文化、卫生等,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
谈及创建,考验的是知识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多阅读关于党的确各项方针政策方面的报刊,做到心中了然。那么创建工作就会容易很多,不会出现写了半天,就只能写出干瘪瘪的几个字来的情况。
谈及协助村里搞村貌建设,需要的是我们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例如装太阳能路灯,村民说了,这灯装我家门前,大半夜照得亮晃晃的,让人怎么睡觉?这就需要解释,需要跟村民很好的沟通,让他们理解、支持这项工作。
我一直认为,我们到农村来,最重要的不是我们具体都做了哪些工作,而是通过我们的到来,通过我们工作的方式,给周围的人带来了好的影响,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方式和效率,甚至,提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那么,我们就是成功的。比如,可以教他们电脑网络知识,加快信息化进程,实现办公无纸话,不仅提高了速度,还可防止污染和浪费。甚至可以考虑构建网络办公体系,这在技术上不是问题,在条件上也行得通,毕竟现在北京的农村基本上都实现了网络“村村通”,这就可以避免为了一纸文字老往乡镇各个科室跑,既节约了办公成本,也提高了办公效率。如果这个难以实现,那可以教村干部发电子邮件,用QQ等工具传输文件。当然,诸如此类的事情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成行的,需要的不仅是我们的智慧和热情,还需要各级领导的支持。
虽然国家施行了大学生“村官”这一政策,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可借鉴的模式,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如何利用好我们这些人,各级部门并没有相应的办法。于是,现在的状况是,各个地方的“村官”发展良莠不齐,有点自生自灭的感觉。经常出现打游击的事情,哪个部门有需要,就去那里帮一段时间的忙。这是个好事情,以为这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使我们能够适应宽广径的工作。但是我想说的是,并不能因为这个而放松了对我们的系统培养。这个是长远考虑,也是对人才负责的做法。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