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雅江街上出发,一条17公里的公路通往山里,公路的尽头就是38年前重庆知青陈德海插队的荒山大队,如今已与附近两个村寨合并为红星村。这里由于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滞后,经济发展缓慢。
陈德海回到38年前插队的地方
今年57岁的陈德海家住重庆市渝中区,是"老三届"学员。1969年,陈德海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雅江公社荒山大队落户(现红星村),在当地开初中班、修水库、办油坊等工作中表现出色,被选为队长、大队书记,1976年11月离开荒山大队,之后在雅江、平马、龙池、洪安等区乡担任主要领导职务,1998年任县林业局局长,2001年退休。
2006年7月下旬,陈德海到雅江镇办事,当地政府请老领导出谋献策,为他曾经插队的红星村贡献余热。陈德海冒着烈日把红星村走了一遍,给他最深的印象是,山外边砖瓦房一幢一幢,而这里依旧是木房,全村1700多人有700多人外出打工。
一张张熟悉的面孔,陈德海历历往事涌心头;一句句质朴的话语,陈德海夜不能寐。此时,红星村原支部书记患脑溢血,卧病在床,辞去了支部书记职务,陈德海和镇党委领导彻夜长谈,主动到县委组织部请缨,挑起了红星村支部书记的重担。
老局长光着膀子拿起锄头成了地道农民
红星村到雅江场的公路坑坑洼洼,加上公路两旁的陡坡经常垮塌土石,通车不畅,外面的物资运不进来,山里的金银花、白术等中药材只能挑出去卖,17公里的路早出晚归两头黑。
陈德海到红星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挨家逐户上门,发动村民修路。由于红星村是原荒山村、德隆村、红星村合并成的,三地群众协作积极性不高,陈德海既要组织人力和物资,还亲自打头阵、啃硬骨头,从早干到晚,在他的带动下,群众的积极性被很快调动起来了。
“陈书记尽管年近六旬,可做起事来比年轻小伙子还干劲足……修路工地上,最多的时候有几百人在上工,红星组70多岁的杨胜高,尽管年高患重病,都坚持上工搬石修路。”一村民说。
通过不懈努力,公路终于畅通了。
但由于公路两旁坡陡,地质滑坡时有发生,垮塌土石堵塞公路。
“今年7月2日,荒山组滑坡,堵塞了公路,陈书记头天组织了50多人去抢修,第二天,他怕耽搁大家农活,大太阳的天,他自己光着膀子,一个人扛着锄头又去整整掏了一天。”荒山组村民吴廷周说。
由于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的干旱,村里老百姓人畜饮水困难,许多原来的水井都干枯了。陈德海带领村干部满山四处寻找水源,到镇政府、县级部门跑来修水池用的物资,老百姓自己投劳,在村里建了3口大水池。
“修胡家洞坎水池,由于组里男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去了,剩下些妇女在家,陈书记一个人又是挑沙,又是抬水泥,又是搅拌沙浆,硬是带着一帮妇女把水池修好了,从2公里外的背锤坡把水引来。”家住胡家洞坎组的村民黄义双介绍说。
“红星发展关键是转变观念”
红星村偏远又落后,是市级特困村,老百姓散居在"一沟、三岔、四岭"之间,环境十分恶劣。但陈德海认为,红星村最大的落后是老百姓观念的落后。
“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找油盐钱,种地为把肚子填”,全村农业是传统的“粮猪”二元结构模式。在红星村胡家洞坎组后山坡上,几十亩金银花引起了陈德海的注意,通过调查研究,陈德海发现,贫瘠的土地种不出好粮食,一湾土打不了4背篼包谷,但是可以多元化种植药材。陈德海算了笔帐,同等面积的土地种金银花是种粮食收入的6至9倍。于是,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思路在陈德海脑中形成了。
陈德海经过与村组干部及部分村民反复商议,召开群众会,号召家家户户栽植金银花、白术。开始,群众接受不了地里不种粮食的思想,“穿差一点不得死,饿饭才要饿死”,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很牢。
陈德海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宣传产业政策。为了方便和群众沟通,从来不抽烟的陈德海,自己每天身上都要放3、4包宏声香烟,散发给乡亲们。乡亲们决定开始拿部分田土来实验了。
“为了进到好品种,去年12月,陈书记亲自到隘口镇去拉金银花苗子,回来的时候已经半夜了,车行至德隆组的时候,货车的轮子陷进了泥坑,起不来,陈德海和镇政府林业员黎正军、村干部郭中宝、彭世怀,把一车的金银花苗子下了,还是把车子推不起来,大冷的冬天,地上还有雪,他在车子里倦了一夜,嘴皮都冻青了,等到第二天才叫上人来帮忙。”雅江镇一干部说。
去年,红星村有几百斤金银花烂在土里了,损失就是几千上万元,而原因就是这些人家是在摘花季节人手不够,陈德海上门去给他们讲解市场经济知识,可以4角5分钱一斤请人摘,不光减少了损失,而且腾出了自家劳动力,还等于免费打广告。
经过陈德海的不懈努力,去冬以来,红星村发展金银花1200多亩,今年干花产量在20吨以上,收入上万元的大户有10几户,收入在7000元到8000元的就有30几户,而从临近乡镇和村寨到这里摘花的最多时每天有100多人,其中一种植大户光请人就花去了5000多元。
6、7月份,正是采摘银花的当紧时期,陈德海依然每天天不亮就上山,检查、督促村民们采摘金银花。
陈德海最关心天气变化,每天晚上7点半,他准时在荒山组村民兵连长郭中宝家电视里收看天气预报,遇到可能下雨,他提前给各家各户打招呼,注意安排劳动力,收第二天晒在外面的金银花。即使他有事进城了,也会打电话回来,让村主任胡丛权把天气情况转告给乡亲们。
“有时候很晚了,陈书记还从荒山组骑着摩托车上山到胡家洞坎组来,给大家报天气预报,骑摩托车花20几分钟不说,路陡特别难走很危险……他最关心其实不是天气变化,而是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红星村村主任胡丛权说。
“为第二故乡发展奉献余热”
在红星村的每一个地方,几乎每一个群众都能讲一段关于陈书记的故事。那是因为陈德海心里装着老百姓,老百姓心里才装着他。
去年年底,镇政府给了陈德海1000元报酬。你50元,他100元,陈德海全部拿来送给了贫困党员、困难群众、残疾人和孤寡老人。
60多岁的吴家组村民吴廷和,老婆不堪家里贫穷,弃家外出。陈德海每次10元、20元、50元资助他。"吃不穷,穿不穷,不会划算才会穷。"陈德海就教他怎么"划算",准备让他到山上去帮中药材种植大户管理金银花和白术,每月可收入400元左右。
陈德海对困难群众非常慷慨,而自己却十分节俭,谁也不会想到一条灰色裤子,他竟然穿了14年,拉丝换了3次,如今依然穿在身上。
当有人问他为什么堂堂皇皇一个局长退休了,不享清福却要到红星村当“村官”时,陈德海说:“我身体还好,又有基层经验,愿意为第二故乡的发展奉献余热。”
谈到未来,陈德海说计划发展3000亩中药材,利用红星村满山楠竹发展竹编产业,同时这里有参天古树和水库,是个避暑的好地方,加上渝湘高速路通后不到20分钟便可从雅江到县城,正在谋划发展山水园林式综合生态旅游业,带动乡亲们早日富起来。杨 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