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都说:没有她,真是没了这个村。在麻章区太平镇店坡村,有这样一位特殊的老太太,她叫李惠琴,今年83岁,连续23年当任该村的村长。她几乎没有读过书,年过八旬,她想把村长一职让贤给年轻人,可是,店坡村900多个人,上上下下没一个人让她退职,大家说:“老村长办事,我们放心!老村长在,我们这个村就能发展下去!”
这位普通的农民老太太,为什么有如此大的本事,带领全村搞建设。全村实现通电、通水,家家户户修建起小洋楼,并且村风文明,整条村完全没有吸毒、赌博、打架、偷窃等现象;老太太又是怎样赢得整条村这么多人的民心,连续支持她当了23年村长呢?近日,记者驱车至太平镇店坡村采访了这位神奇的老太太。
店坡村,沿着太平镇至麒麟村的公路进去,这个小村子离外面还有几公里路,它被大片葱绿的农田包围着。店坡村的新楼房不多,大部分是九十年代初建的房子,但是整齐划一,看得出经过了精心规划。
今天看到的店坡村,居宅规整,设施齐全,水泥混凝土路贯通全村,在18年前,却是一片荆棘丛生、没人居住的荒地。这些变化的发生,都与李惠琴有莫大关系。“以前,这个村又小又穷,大家都到外面打工,大部分人打工赚钱后都在外面买房子,准备把村里的土地丢荒了。老村长一手一脚动员大家建新村场,盖新房子,把大家的根留在这里,要不我们店坡村今天也就没有了。”村民吴建强说。
那一年,李惠琴65岁,看到村民纷纷搬离这个村子,她非常心痛啊。她对这个村有着说不清楚的感情:她年轻的时候当过婢女,遭主人毒打后偷偷跑出来,被好心人带到这里,嫁给了姓吴的人家,从此生活才稳定下来。这块土地是她新生活的开始,给了她美好的回忆、希望和憧憬!李惠琴不忍心看到村子这样散了。
1988年,她召开村民大会,前后开了20次,村民还是不同意建新村场,建新楼房。无法说服村民把家安在这里,李惠琴很着急,连夜又想办法,第二天天未亮,不识字的她求人写了一份报告。带着这份报告,几个蕃薯,一根打蛇棍,李惠琴迈着小脚走了十几里路,才坐车找到了当时的郊委,申请规范建设新村场。为了把这件事办成,她从麻章跑到霞山,往返十几次。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行动让李惠琴办成了这件事,最后郊委同意店坡村修建新村场。
为了鼓舞村民建楼,李惠琴自己先建,她动员自己的6个在外面工作的子女回来,凑钱一起在荒坡上建房。“我妈妈总是这样,捐钱修路、种树,她总是先劝我们几个子女先捐,开会要花钱,也是要我们子女给。”六女儿吴玉兰说。
1990年,李惠琴家盖起了两层高的新楼,成了店坡村新村场的“地标”,备受村民瞩目,半年后,一座座新楼在荒地上如雨后春笋般涌起来。直至17年后的今天,李惠琴还收到村民建新楼的申请。“老太太的思想今天看来很先进,她规划建设新村场,保护了自然村林木、耕地不被丢荒。没有她,真是没了这个村。”太平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吕群贵评价说。
“死缠”精神和法制精神
李惠琴从1952年土改起已是农村的基层干部,长期担任公社大队妇女主任,改革开发后又当了23年村长,平时和普通村民没什么两样,她可以当面批评村民,村民也可以当面批评她。“老村长很直,有什么说什么,平时我们有什么不对,她会讲得我们无地自容,但是,反过来,她也让我们讲她,都像一家人了。”跟李惠琴相处了48年的通明大嫂说。
村民不怕李惠琴,镇干部却“怕”李惠琴。“看到老太太来了,就知道她要来办事,她办事一定要办成事才罢休,一次不行,又来一次,只要事情能解决,要她来一百次也没问题。我们怕她这种‘死缠’精神。” 吕群贵笑着说。
店坡村长期缺水干旱,前几年,镇政府准备划拨专项资金到几条村打井。由于店坡村周围有一个小型水库,所以店坡村不在这次拨款计划里面。就在该计划进行讨论的最后一天,李惠琴来了,镇干部见了笑着不约而同地说:“破例给店坡村一个名额吧,老太太出来,不办成事不肯放弃的,80岁的人了,还这么有热心、公心,真不愧是老党员,普通人很难做得到的啊!”
“李惠琴令我佩服的不仅是她身上的执着劲头,还有她的法制精神。她年纪虽然大,但一点都不糊涂,比更多年轻干部办事更理智、更清醒。现在,农村基层缺的不是钱,不是机会,缺的是依法办事的管理经验。”吕群贵说。前几年,店坡村有1.8亩土地与某村发生争议,争执得厉害时,对方还有人叫嚣威胁李惠琴:“我要打死你这个老太婆,还贴钱送你一副棺材板!”李惠琴没有理会对方威胁,积极到法院上诉,用法律手段维护村集体利益,最后湛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土地归属店坡村。
守好这块家园
83岁的李惠琴,中年守寡,含辛茹苦将6个子女拉扯大,然后全部送他们出外面工作。现在,子女都在外面有房住了,孙子、孙女也陆续长大成人,儿女们希望接老人到城里安享晚年,但是李惠琴始终不肯离开这个村。
这是因为李惠琴还有目标:村里的水塔没有建好,绿化没有做好,村容村貌没有整治好……她说,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带领村民实现这些目标,她要守好这块家园。(陈秋红 骆国和 杨秀莲 梁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