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交流
村官的心事
时间:2009-10-29 14:12:03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李永
——记四川省蒲江县白云乡鞍山村党支部书记张远全 自己为什么能当这个村官,当这个村官应该干些什么?白云乡鞍山村党支部书记张远全的心里透亮:组织和群众的信任使自己能在村官的岗位上为全体村民服务,自己要以带领村民改变全村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的面貌为己任。只要能为全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能让群众都过上幸福的生活,自己就是再苦再累都值。
让全村面貌变、变、变,成为张远全最大的心事。 变:结构调整出胜招 3月28日,艳阳高照。当记者赶往鞍山村向村民打听党支部书记张远全时,村民告诉记者,眼下正是大春生产关键时期,他们的张书记可成了大忙人,要不是在地头帮哪家干农活,就是在哪家查看养猪养兔的情况。果然,在8社农户倪瑞先的青蒿地里,记者找到了正一边帮着除杂草,一边讲解着青蒿的生长规律和田间管理要领的张远全。听说要接受采访,他连忙把话题扯向村上种植青蒿的始末。
鞍山村地处长秋山区,地理位置偏远。全村650余人,算得上劳动力的只有一半,种着全村的800亩耕地。过去靠经营传统农业,最好的年景人均收入只有1400余元,尽管以前村上也尝试过种植茶树等经济作物,但由于土质等原因都失败了,就这样鞍山村成了市级经济发展缓慢村。为了在结构调整上实现突破,摘掉“穷帽子”,张远全穷则思变:既然不能种茶,能不能种药材呢?这个另辟蹊径的想法得到了村支两委班子成员的认同。经过上级的帮助和多方努力,张远全联系上一家收购青蒿的药材公司,并亲自把公司的代表请来,论证种植青蒿的可行性,谈妥合作协议,青蒿种植项目终于在鞍山村上马了,张远全和村支两委挨家挨户宣传动员,这一种就是346亩。“一年下来,每亩能收入1000多元,村民致富增收有盼头了。”张远全充满了自信。
随后,在农户李丰华的养兔房,记者亲眼看到数十个兔笼养着上百只“齐卡”良种兔,并得知养兔就使他家每月平均净赚300多元。“种植青蒿打开了鞍山村结构调整的局面。在村上制定的‘养殖、青蒿、果树’经济发展思路的指引下,村民致富增收的劲头更足了,全村像李丰华这样的养兔户有十多户,还有二、三十户养猪上百头的,农户们相互比着呢!”张远全细述着青蒿种植带动结构调整带来的经济发展活力。 急:群众受益不容缓 “睛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以前鞍山村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当时,全村仅有二条机耕道,加上山高坡陡,路面状况极差,极大地制约着全村的经济发展。
2002年,全县实施“村通工程”,张远全带领村民抓住机遇,集资与蜈蚣村共同完成了友谊路4.7公里的水泥路建设,实现了全村对外的公路连接。但是,友谊路只连通了全村两个社,而其他6个社的交通状况并没得到根本的改善,部分群众拒交筹资款。张远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么办?一定要尽快把贯通全村的主干道(鞍山路)建成水泥路”。
2004年初,他再次将修路提上议事日程。“以前修路的款子都还没有收齐,就要再集资修路,群众的工作能做通吗?”忠告和压力一齐涌向张远全。他没有泄气,坚定地告诫自己和全村的党员干部:“现在群众最大的事就是把鞍山路硬化,不管面临多大的困难,都要把群众的事办成、办好,办不好这件事,我们对不起群众的信任”。
说干就干,他马上组织召开全村的党员会、群众会,讲思路、算细帐、定方案。有的群众想不通,他不厌其烦地登门做工作,白天没时间,就选在晚上。一次、两次、三次……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群众的思想终于做通了。6月底,全村群众不但交清了这次修路的筹资款,连2002年村通工程的公路筹资款也交到了80%以上。
为了解决资金缺口,张远全不辞劳苦地到县里找县领导,到成都找联系部门和调离蒲江的老领导争取资金。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鞍山路的修建列入了全县2004年村通工程加密延伸的计划中。8月份,公路全面动工建设,10月底,一条卧龙般的水泥路终于盘绕在鞍山村那雄伟的山间。 乐:倾情为民苦也乐 在张远全的内心世界,他深感愧对自己的家庭。妻子身体不好,两个女儿又在上学,全家就他一个壮劳力,但由于忙于集体的事,家庭的担子全压在妻子的身上。
2005年7月,鞍山村遭遇近十年来最大的一次暴雨洪灾,他带着村上的党员干部冒着生命危险查看群众的房屋和山体易滑坡地段,及时转移处于危险之中的村民及其财物,而把家里的安危丢给妻子一个人。在鞍山路修筑期间,正值大春收割,他整天泡在工地上,家里的水稻也没有顾得上收割。妻子埋怨他不顾家,他总是坦然一笑:“与全村的建设发展相比,自家苦点不算什么。如果全村不能早日脱贫致富,这才是我心里最苦的事。”
正如鞍山村一位上了年纪的农民李怀新所说:“这几年村上发展起来了,张书记的家里却还是以前老样子。但他每天工作都很踏实、乐观,大家都服他。”
到今年,张远全已经干了14年的村会计、近7年的村支书,建公路、兴水利、调结构、兴产业、促增收,鞍山村的发展伴随他走过了二十余年的村官生涯。说起如今的鞍山村,他如数家珍:80%的农田种上了经济作物,80%的农户碎石路通到家,80%的农户家里装了电话,村上建起了卫生站,36口微水池解决了灌溉吃水问题,从2001年起,全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均在400元以上,2005年达到3968元,鞍山村成了市级“帮扶促变”先进村……在他朴实的脸上流露出了一丝轻易难以觉察的笑意。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