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交流
一个“村官”的人生价值
时间:2009-10-29 14:12:07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李永
——记云南省文山县古木镇洗古塘村党总支书记畦正春   洗古塘——一个辖9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彝四种民族,共计796户3375人的村民委。近年来,在村党总支书记畦正春的带领下,全村村民经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村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社会和谐,村民生活平水在奔小康的上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一个样。2004年,全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 789万元,人均纯收入126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5.5 %和 14.5 %。
  畦正春,一个朴实的庄稼汉,现年48岁,在2004年5月的第二届村级换届选举中,他以高票的绝对优势当选为洗古塘村党总支书记。在此之前,他曾先后担任洗古塘村民委扎门自然村生产队长、洗古塘村民委主任。自担任村干部以来,如何发展洗古塘村经济,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使村民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的生活,一直是困绕着畦正春心头的大事。担任村干部之初,面对洗古塘村山多地少、干旱缺水、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畦正春没有气馁,而是在困难面前坚定了战胜困境的信心。畦正春在深入村寨了解民意,分析村情的基础上,结合洗古塘村实际,确定了以“强基础、兴产业、抓组织”的发展思路。在确定发展思路后,畦正春一方面积极动员群众自筹资金,投工投劳,积极参与工程建设,不坐等观望。另一方面又积极与上级部门协调联系,争取上级部门的帮助,解决建设中存在困难与问题。几年来,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全村人的共同努力,昔日落后的洗古塘村现已是旧貌换新颜。畦正春也在洗古塘的发展中谱写了一曲“村官”为民谋利的时代乐章。 “抓基础设施建成设,搭建经济发展平台”   基础设施的滞后,一度成为制约洗古塘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畦正春担任村干部来,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洗古塘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几年间,他的带领下,洗古塘村人紧紧围绕“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补助,另一方面充分发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求实奋进,勇于争先”的精神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之中,使洗古塘村的基础设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夯实,为全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搭建了平台。1996年,动员群众自筹资金24.5万元,争取上级补助资金5万元,架设输通了瑶塘、长石盆、岩羊洞、车基塘、草果地全长11公里的高压线路,解决了295户1500余人的用电问题,实现了全村民委村村通电。1999年10月,动员群众自筹资金5万元,接通了扎门、洗古塘两地的有线电视;2000年8月,畦正春一班子人积级争取上级政府及水利部门的支持,接通了扎门村自来水,彻底解决了扎门村的人畜钦水困难问题;筹集资金5万元,投工投劳9000多个,修建了瑶塘、长石盆、大石坎、车基塘等地全长9公里的水泥路,进一步改善了群众的通行条件; 2001年,畦正春发动群众采取“自愿捐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办法,自筹资金11万元,在县交通局,县扶贫办的帮助下修通了古木至扎门的公路,解决了扎门村群众出行难的状况;2002年,畦正春通过多方努力,积极争取,扎门村被列为温饱试点村的7+8项目工程,该村建起沼气41口,有效解决了农民的燃料问题,改善了生态环境。发放小额信贷资金8万元,在村内扶持了种养殖业的发展,使部份贫困农户实现了脱贫致富。同时争取到县扶贫部门无偿安装闭路电视网站一个,使该村的电视覆盖率达90,进一步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安装程控电话20部,改善当地的基础通讯条件。2004年7月,畦正春一班子人通过努力,争取到上海援建扎门小康示范村建设,投资修通了一条宽4.5米,长1300米的街心水泥路,新建了一间180平方米的科技活动室,建起沼气池132口。 “抓产业结构调整,兴产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在抓基础设施建设,搭建经济发展平台的同时,畦正春心里十分清楚,要使洗古塘村群众真正脱贫致富,在洗古塘村人均1.1亩的耕地上,靠传统的农业种植,再也无法刨出财富之源。为此,在促进农民增收问题上,畦正春把目光瞄在了产业结构调整之上。结合本村的资源优势,确定了以三七、佛手瓜、烤烟、甘蔗为发展的重点,同时,积极扶持生猪养殖、原料开采、运输业。近年来,经过精心培育,积极引导,三七、佛手爪、烤烟、甘蔗种植已初具规模,并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2004年,全村种植三七500亩,实现产值500万元;种植烤烟246亩,实现产值36.9万元;种植佛手瓜250亩,实现产值50万元,并占领了文山市场,为此项产业的发展壮大拓宽了市场。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畦正春还把目光放到了外界,做到内引外联。经多方协调联系,扎门自然村与州种子公司联合搞起了230亩的杂交包谷制种基地,品种主要以兴黄单89-2为主,此品种一经推出后,由于品质好,单产高,得以了种植农户的充分肯定,很快便占领了文山市场。此项目的实施,也使扎门村群众每年增收25万元。畦正春在引导农户念好农业种植经的同时,还积极引导农户通过拓展副业增加收入。扎门、草果地、硝厂,具有一定的生猪养殖基础,且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但由于规模不大,难以起到规模示范带动效应。畦正春看准这一点后,从规模上下手,积极引导扶持任正伟、王朝正两户发展生猪规模养殖。2004年,任正伟家出栏生猪25头,实现产值2万元,王朝正家出栏生猪60头,实现产值5万元。正是由于这两户规模养殖户的成功,极大地带动了周边群众的积极性,现在洗古塘村,生猪规模养殖户正逐渐增多,生猪养殖已逐渐成为群众增收的主要来源。洗古塘村的石头,曾经是群众致富路上的“拦路虎”,石多地少的状况,当初严重制约了洗古塘村农业的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精美的石雕工艺品正悄然闯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加之石料需求的增大,给洗古塘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畦正春紧紧抓住这一点,变劣势为优势,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石头工艺品加工及石料开采,以增加收入。现如今,“拦路虎”已成为洗古塘村的群众的“致富石”。 “致富路上不忘乡亲”   担任村干部多年来,畦正春心里非常清楚,在村干部这一职位上,要想带领群众致富,只有自己富裕起来,做群众致富带头人,才能在说话和办事中迎得群众的信任。近年来,畦正春本人也在大力发展三七、生猪养殖,由于平时的勤劳,加上又善于经营管理,畦正春的事业可谓是顺风顺水,每年家庭收入不低下十万元。几年下来,已成为当地有影响力的农村致富能人。然而,致富后的畦正春并没有忘记乡亲。扎门村的唐文跃、任正亮在畦正春的帮助下,依靠发展三七种植走上了致富之路。在修建古木至扎门的公路时,畦正春一人捐资1600元。在洗古塘村的发展中,畦正春是领路又领心。 “抓组织建设,筑牢村“堡垒”   近年来, 畦正春在抓好经济工作的同时,紧紧抓住党组织建设不放手,扭住党组织建设这一主线狠抓落实,坚持在工作中做到“两手抓”。通过抓党员发展,抓制度建设,洗古塘村的党员队伍不断得到发展状大,党组织结构得到优化,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加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党组织的村“堡垒”得到巩固,一定程上解决了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好的问题。2004年,洗古塘村党总支党员达72名,预备党员4名。畦正春在抓党组织建成设中,注重抓好“三培养”,注重抓好能人当“村官”。在得知硝厂村的致富能人、养猪能手杨忠友,采取赊销仔猪、饲料的方式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的事迹后,经向镇党委建议,杨忠友被聘为村委会文书,在村干部岗位上发挥出了更大的作用。
  畦正春,一个朴实的农家汉子,在平凡的村干部岗位上,坚守着党的宗旨,履行着一个村干部应尽的职责,在平凡的岗位上体现着一个“村官”的人生价值。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