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背景】杨本伦,37岁,1982年考入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政治系,1986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攻读硕士研究生,1989年7月毕业分配至国家人事部工作。1992年10月,为了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他辞去人事部考试录用司主任科员的职务,带着爱人回故乡山东省沂源县石桥乡东北庄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成为中国第一位“硕士村官”。同年,杨本伦将自己和爱人的户口从北京迁到了山东沂源东北庄村。
此消息传开后,立即成了全国媒体爆炒的新闻。在“杨本伦现象”的影响下,全国有不少热血青年纷纷辞职下乡当起了村官,浙江甚至还出了一个博士乡长。
2002年年底,本文作者获悉:曾经的新闻人物,中国第一位硕士村官杨本伦,已于1998年4月悄然出走,离开故乡南下打工。他的足迹遍及深圳、顺德、广州,但由于种种原因,他在南方的打工经历备受挫折,极其不顺。
杨本伦为什么要悄然出走?这个毕业于名校、经历非凡的硕士村官在打工的路上为什么频频受挫?是广东老板有眼无珠不识人才?还是杨本伦自身出了问题?抱着这个疑问,本文作者特地采访了杨本伦,独家披露了这个传奇人物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
不堪“鸡毛蒜皮”,硕士村官悄然出走
杨本伦1965年出生在山东省沂源县东北庄村一个农民家庭。从小,他就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为了走出农村,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读书特别刻苦。1982年,杨本伦如愿地考入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政治系。考上大学的他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为考研积极备战,并于1986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攻读硕士研究生。1989年7月,从人大毕业的杨本伦被分配到国家人事部工作。
正是在国家人事部工作的时候,杨本伦到潍坊农村挂职锻炼了一年,同时还到青岛、烟台等地参观考察。当他发现每个富裕起来的村庄,都有一位坚强的带头人在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时,他想:家乡至今还很贫穷落后,如果自己回去当一名村官,带领乡亲们致富,一定比在机关里过着平淡的生活要有意义得多!
杨本伦冒出这个想法的时候,正是1992年的春天,邓小平南方讲话的春风正吹拂着神州大地。杨本伦胆气横生,立即向部领导递交了回村任职的报告。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钅容基同志在他的报告上作了批示:“本伦的选择代表了一个方向。”有了朱总理的批示,国家人事部一路绿灯,同意了杨本伦的要求,山东沂源县也同意接收杨本伦这个“村官”。
1992年10月,杨本伦终于如愿地当上了山东沂源县东北庄村的支部书记。为了表示自己扎根基层的决心,他把自己和妻子的户口也从北京迁到了沂源县。
作为村官,杨本伦没有一间固定的办公室,没有电话,没有取暖设备,更没有汽车可坐,条件极其艰苦。但杨本伦雄心勃勃,发誓要使东北庄村富得流油。
当时,东北庄有2500人,人均不到一亩薄地,人均年收入不足400元,不仅没有任何集体收入,还欠下了几万元的外债。杨本伦一上任,就雷厉风行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认为原来的村委会班子软,人心散,便大胆地换下了一些人。为了便于规模化生产,他完善了原有的土地分配制度,并提出征用村里的坟地建一个农贸市场,这个决定在东北庄引起了轩然大波。虽然杨本伦第一个挖平了自家的祖坟,但村民们却纷纷扬言:你铲自己的祖坟可以,但不许动我的祖坟,谁动就砸死谁!在那次冲突中,杨本伦被打破了头。最后,他只好以平一个坟补80元的方法解决了这个矛盾。
为了帮助乡亲们调整种植结构,杨本伦到鲁西南给村里买黄牛,他把驾驶室让给乡里的技术员,自己在车厢里与牛共眠,不仅身上沾满了牛粪,脚也被牛踩肿了。
杨本伦发现沂源县的气候比较适合种葡萄,就到外地买来了葡萄苗,向村民们承诺一亩地无偿给70个架杆,但没有一个人响应。杨本伦嘴皮子都磨破了,好不容易才说服几个胆子大的村民。后来,这些葡萄挂果了,开始产生效益了,村民们这才争着种起了葡萄。
将村民的种养结构扭转过来后,杨本伦又开始雄心勃勃地筹办起了村办企业。1993年,他办了制钉厂,派了他认为村里最有管理经验的人去当厂长,并将部分村民录用为员工。但由于种种原因,制钉厂不久就“碰了钉子”,停产了。杨本伦不甘心,又创办了蛇场和酒厂,由于员工私心重和管理不力,最后这两个企业也全垮了。当杨本伦事后调查酒厂失败的原因时,发现有的职工公然往酒瓶里灌水,而派去担任厂长的那位“能人”则热衷于搞“传销”时,他的心凉了半截。
杨本伦发现了这些问题后,决定亲自出马,为村里办一个样板企业。于是,他再次创办了纤维厂,吃住全在厂里,亲自抓生产。在他的管理下,纤维厂一度办得红红火火。
此时,东北庄村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先的坟地建成了市场,数十家商铺带来了旺盛的人气。杨本伦当初贷款买来的黄牛,一头已能卖到2000多元钱,各种果木也纷纷挂果。农民们的人均年收入已从过去的400元增加到了1700元左右。但是,东北庄复杂的宗族、派性争斗没有因一个硕士的到来而烟消云散。由于杨本伦推行改革触犯了一些人的切身利益,有人不断地告他的状。加之他性格直率,拒绝执行上边的不合理摊派,从而导致和乡里的关系也十分紧张。
在这两方面的因素影响下,村官杨本伦的处境变得微妙起来。
1998年春天,沂源县下了一纸调令,任命杨本伦为县委党校副校长,杨本伦要求兼任东北庄村支部书记,但他的要求被上级拒绝了。为了使已经进入良性循环的纤维厂不至于重蹈前几个厂的覆辙,他提出将纤维厂拍卖给个体经营,但却引来一片反对声。看到四面楚歌,杨本伦毅然递交了辞职报告。他想:自己每天都陷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里,不仅与当初的理想相去甚远,还留下一身的伤,不如辞职打工去!
“改造”老板太难,打工路上愁满怀
1998年4月29日,杨本伦乘火车南下深圳打工。此前,他已和深圳一家服装厂的老板联系好了工作。老板是一位女性,和杨本伦通过信打过电话,她对杨本伦的才华十分钦佩,所以她在得知杨本伦处境不妙时力邀他来自己的工厂做经理助理,试用期月薪2000元。面对绝境中抛过来的这根稻草,杨本伦哪里有拒绝的份!他爽快地答应了。他想,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到那里去打拼一定能施展自己在东北庄施展不了的抱负。
杨本伦万万没有想到,等待他的竟是一盆冷水。4月30日,杨本伦一下火车,才发现开着豪华汽车来接自己的,并非是当初和他通信的女老板,而是女老板的妹妹。原来,女老板已经办好了出国手续出国定居了,临走前她将自己的工厂委托给妹妹打理。尽管女老板的妹妹对杨本伦很热情,但杨本伦心里还是失落极了。所幸的是,杨本伦不是一个轻易言撤的人,他认为能在服装厂实现自己的价值。
杨本伦走马上任后,发现服装厂的老板并没有长远的规划,也不重视员工技能的培训,所有的事情都依照老板的个人喜好来办。出于对企业负责的态度,杨本伦写了一份报告,建议老板提高员工待遇和重视员工培训。
报告交上去后,女老板说:“你的意见我看了,等我研究后再答复你。”杨本伦十分高兴,以为意见马上会被采纳。可他一直等了一个月,也没见女老板找自己。
杨本伦坐不住了,他觉得自己如果不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就违背了自己当初来深圳的初衷。于是他找到女老板,说:“我想知道您对我上次那份报告的意见。”女老板看了杨本伦一会儿才说:“说实话,你的报告我并没有仔细看,不是没有时间,而是认为没有必要。对员工培训的问题我不是没有想过,但是现在员工的流动性很大,我怕辛辛苦苦培训出的员工被别的企业挖走,这样,我的损失就大了。我请你来,没指望你能为我的企业发展带来多少效益。只要你做好自己的工作,我就会给你涨工资的。”
女老板的一席话,让杨本伦失望至极。为了发泄自己的愤懑,他特地跑到深圳沙头角的海滨浴场,跳进大海里游泳,一直游到筋疲力尽才上岸。因为对女老板有了成见,此后,杨本伦对工作产生了排斥心理,经常顶撞女老板,两人的关系因此变得极其紧张。
1998年7月,在这家服装厂工作了不到四个月的杨本伦,向女老板提出了辞职。女老板真诚地劝杨本伦说:“杨先生,你的才华和为人我十分钦佩,不过在市场经济中你应该主动地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或者说一个企业来适应您。”
离开服装厂之后,杨本伦租住在一间农民房里。他天天去人才市场,期望能够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一连找了一个月也没有如愿。眼看身上的钱要花光了,杨本伦只好放弃留守深圳的想法,去了广东省顺德市一家电器公司,负责公司的产品发布和策划。电器公司给杨本伦的试用期月工资也只有2000多元,但杨本伦觉得钱并不重要,他希望这一次能证明自己的能力。
杨本伦在这家公司干了一个多月后,发现公司存在不足之处,便奋笔疾书,写了一篇5000字的《关于推行人本主义管理的思考》,交给了总经理。总经理看了杨本伦的报告后,坦诚地说:“杨先生,你的报告确实很有见解,但是我希望我的企业能够按照我的思路发展。如果你能顺应我的思路来为企业做事,你在我的企业里会很有前途。我很佩服你做人的勇气和决心。”
总经理的话说得异常明白。如果杨本伦放弃改变老板的想法,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学习公司先进的管理经验,他打工的路会顺风顺水。但遗憾的是,杨本伦再次选择了离开。这一次,杨本伦去了广州。他觉得广州应该不乏和自己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相符合的老板。如果有,即使待遇再低他也愿意为这样的老板工作。
1998年9月,杨本伦选中了一家位于广州市郊生产摩托车配件的公司,并很顺利地获得了总务部部长的职位。这一次,杨本伦吸收了前两份工作失败的教训,决定做好本职工作,先适应公司,等自己做到更高的职位再向决策者灌输自己的经营理念。
杨本伦的工作能力很快就引起了公司老总的注意。当老总得知他以前的传奇经历时,对他更加器重,将他的工资提高到了5000元。老总的欣赏使杨本伦产生了留下来的念头。
可不久后,杨本伦与公司又出现了一些不和谐。那次,公司让杨本伦去招聘人才。杨本伦看中了几个朝气蓬勃很有上进心的大学毕业生,就让他们到公司参加面试。但负责面试的副总却一个也没看中,反而将杨本伦教训了一通,说公司需要的是可以立即创造效益的人才。
杨本伦委屈极了,忍不住找老总说明自己招大学生的理由。他原以为老总会支持自己,谁知老总说:“副总的想法没错,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用人原则,不是说变就能变的。”
杨本伦的雄心壮志顿时烟消云散,恨不得马上辞职走人,但由于在这之前连跳了两次槽,他花光了仅有的一点积蓄,连孩子的学费都快交不起了,面对窘迫的经济状况,他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呆在这家公司。
退守小县城,总经理开始深刻自省
1998年12月,河北省黄骅市信誉楼商厦的总经理张洪瑞在报纸上无意中看到了杨本伦的经历,他对杨本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即让鞋业商场经理曹旭东给杨本伦写了一封信,诚挚地邀请杨本伦来黄骅看一看。信誉楼商厦是河北最早实施股份合作制改造的民营商业企业。在广州正呆得郁闷的杨本伦收到信后立即给张洪瑞回了信,说自己一定会去看看信誉楼。
1999年春节,杨本伦借着回山东老家过年的机会,特地赶到了河北黄骅。杨本伦来到信誉楼商厦,发现这里不仅人气旺,企业文化也很好。哪怕是给顾客找回几分钱,售货员都满脸微笑,恭恭敬敬地双手递到顾客手里。这些细节深深地打动了杨本伦。
杨本伦和张洪瑞经理进行了一次长谈,两人很快就惺惺相惜。当杨本伦得知张洪瑞总经理家里没有装电话,自己也不配手机,一辆骑了十几年的自行车,是他上下班的交通工具,出外办事则坐一辆客货两用车时,杨本伦认定张洪瑞是一个真正做事业的人,他当即承诺,回到广州后交接完工作就回来,给张洪瑞打工!
杨本伦回广州后,立即递交了辞职信,老总很不理解,杨本伦说:“我打工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老总握住杨本伦的手说:“你是我见过的最与众不同的打工者。我佩服你的人生态度。”
1999年3月底,杨本伦正式到河北黄骅信誉楼商厦上班。在黄骅这个小城,大家的收入都不高,杨本伦担任总经理助理,根据公司的规定,这个职位第一年的月工资只有800元。让一个拿过5000元月薪的人去过800元月薪的生活,捉襟见肘是肯定的,但杨本伦一点也不在乎钱的多少,他认为能够得到老板的重用,让老板采纳自己的意见,比拿高薪有意义得多。
因此,杨本伦在信誉楼干了一个月,就接二连三地给张总提建议。张洪瑞看他提得有道理,便派他兼任商厦二楼楼层经理,负责管理服装、百货、文体、书店和针棉等五个商场,手下有400名员工。杨本伦不负众望,很快就把整个二楼打理得有声有色。
一直想在沧州青县开信誉楼分店的张洪瑞见状大喜过望,认为杨本伦是管理分店的最佳人选,于是他立即投资了上千万元,开始筹备在青县开信誉楼分店的有关事宜。
2001年10月,青县信誉楼分店建成开业,杨本伦被任命为分店的总经理,手下有600多名员工。看到张总如此重用自己,杨本伦吃住都在商厦,脑子里除了工作没有装过别的东西。偶尔有点空闲,他就反省自己:堂堂一个人大硕士生,怎么就在南方混得灰头土脸?
相对于喧嚣的南方沿海来说,寂静的北方内陆更适合反思。杨本伦找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太重视自己,反而不能提升自己。悟到这一点的杨本伦彻底成熟了。如今,青县信誉楼分店的生意已经红红火火,杨本伦的收入也已远远地超过了800元。作为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他还持有数量不菲的股份。
2003年1月,当本文作者采访杨本伦时,他很理性地对自己的经历作了一个评价:“以前太理想主义,太急于求成,导致当村官的时候盲目上了不少厂子,把自己搞得很被动;在南方打工的时候错过了更好的学习机会。现在看来,其实我在南方打工的几个地方都很不错,但由于我当时的心态没有调整过来,人很浮躁,对公司期望值太高,受了一点委屈就跳槽,浪费了不少时间。现在,我再也不会干那样的傻事了!”
打工的目的是学习,是完善自身,而不是去改变老板,表现自己。在打工路上栽了跟头的杨本伦,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祝他以后的人生顺风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