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交流
一个硕士村官的“乡村之道”
时间:2009-10-29 14:12:40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李永
  三月的青山村,绿草滋长,群蜂穿飞。村民叶信松的蜂场里,福建省建设厅下派松溪县郑墩镇青山村的村支书涂远承目送轻盈而去的蜂群,和叶信松探讨起今年的蜂蜜营销,是打出“高山生态蜜”的牌子,还是打出“外国蜂群本地好蜜”的牌子,涂远承把这几天琢磨出的创意交给叶信松。
  叶信松在涂远承扶持下起步养蜂。去年,涂远承把国内一流的养蜂专家、福建农林大学蜂学院党委书记陈崇高教授请进山,亲手教会叶信松养蜂技术,他还引进了外国蜂群卡尼鄂拉蜂,改良本地土蜂。涂远承对叶信松说,你家来了我们村有史以来第一个外宾。外宾带来了高产,去年叶信松卖蜂蜜就赚了6000多元。
  2004年7月,从省城出发之前,拥有公共管理硕士学位的涂远承在心里就盘算着如何把理论和乡村实际结合,一年多过去了,理论的种子在青山村的沃土里长出了什么﹖涂远承深有感触地以十六字蔽之:村情无定势,治理需创意,当得好村官,百事皆可成。涂远承为记者解读了其中心得:一个乡村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小社会,没有任何一件村务会有解决的固定模式,好的村官只有亮出你的智慧,拿出你的创意,设计出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才有村民拥戴。
  下派近两年,涂远承为乡村带来了怎样的创意治理,从近两年村民人均增收1500元的高速增长,我们可窥得一斑。 治村之道   硕士村支书和大学生村主任的“头脑风暴”   称村主任魏华为大学生并非戏言,目前他是福建农林大学乡村管理大专班的注册在读生,去年福建农林大学在全国首创培养村官的乡村管理大专班,经过我市组织部门遴选,魏华成为我市10名入选者之一,每季度他们要到农林大指定教学点面授12天并考试,两年内修完12门功课,将发给大专文凭。
  对涂远承而言,在村里他是带着理论寻找实践热土,对魏华而言,在大学课堂他是带着实践寻找理论的给养,互补让两人在思想上互相激荡,不少青山村发展的创意迭生。
  涂远承说,晚上没事我都会和村主任聊一聊,有时夏天对着满天星光谈到深夜,不少新点子由此迸出来。去年村主任参加学习回来,带回一门功课《乡村资源开发管理》,自学中碰到问题,魏华主动向涂远承请教,两人就村里的现状一起做了探讨,一条条创意思路浮出脑海,两人一致认为村里搞掠夺式的花菇生产长久必会带来恶果,如果引导有土法养蜂传统的村民开展箱式养蜂是一个有利增收,又有利环境的良性资源利用方式,为此两人决定在政策设计上对村民给予引导,涂远承和村主任端出了他们的政策组合创意,巧妙引导村民,只要村民养蜂上一定规模,村财就借给一定资金,添置养蜂设备,此外,村里包销蜂蜜,所借资金的归还从销售款里扣除。两个政策一出,让不少想种花菇的村民自己转向了养蜂。其实,涂远承和魏华心里早就有了底,村里的纯天然蜂蜜在
城里绝对有销路。涂远承笑着说,当时最坏打算是回建设厅向同事推销了。可收蜜季节山下周边几个县城良好的市场反响,让涂远承没有给厅里的同事留下品尝高山蜂蜜的机会。
  一组政策创意带活一个村里产业,涂远承说,这两项政策实质性地切中了村民顾虑,等他们自己深入市场了,我们就撤掉这个政策拐杖。今年村民养蜂更踊跃了,涂远承又思考着如何带农民们在销售创意上做文章。 富村之道 通往市场之路的政策路标   青山村民真切感受到山下竹业市场的风向,要归功于涂远承积极向上级争取400多万元资金,在一年多时间里修成了我省目前最长的村通镇公路,这条长21公里的水泥路为村里数千亩的毛竹山找到市场通路。
  青山村有着丰富的毛竹资源,总量达3100亩,人均5.6亩,往年由于交通不便,村民市场信息闭塞,不了解山下笋竹价格动态,山下一些收笋竹的笋竹霸就联合起来,轮流进山以低价收购垄断市场,不了解市场的村民以低价卖出,吃了哑吧亏。了解这一情况,涂远承和村两委决定借市场之手来治理垄断收购,在收购季节专门指定一名村干部和山下多家加工厂保持联系,每天在村务公开栏上发布各家收购价,村民了解了价格便有了更好选择,想垄断市场的奸商知难而退。
  涂远承还想借市场之手继续推动村民走市场,他提出村民们合资自办笋加工厂,把竹笋增值部分也收入囊中。从没办过企业的村民没有一人在村民大会上吱声,连开两场大会结果相同。涂远承又在政策设计上动起脑筋,他和村干部们合计后,推出一项政策:村里改造废弃小学为厂房,对笋加工厂免收租金,仅按每生产一罐收取一元管理费,而且费用返还两年。政策一出,村民有些被打动了,很快有7个村民入股30万,还吸引了两名有市场经验的政和老板投了30万。当年3月至5月,村笋制品厂就实现利润8万元,此外还为村里的农民工发放工资5万元。
  被市场带动的村民已不用涂远承再鼓动了,笋加工季节刚过,又有一批村民找到涂远承要求合办竹制品厂,涂远承为了把他们的热情再推向前,又和村里出台了与办笋厂类似的政策,村里出加工场地,不收地租,只按厂值1%收取管理费。竹制品厂去年9月开工,已加工毛竹5万根,为农民增收60多万元。
  竹业引路,村民们的致富心思在涂远承政策创意的鼓动下越来越活络,这正是涂远承期待的效果,不少村民们也会主动到涂远承在村部的宿舍串门交心。每到这时涂远承都会格外认真,倾听思考,此时他知道思想的种子已遇到了沃土。不久前,一位种竹大户给涂书记送来一只土鸡要他品尝,当村民告诉他这是在竹林中放养的,一个灵感涌上涂远承心头,村里如果发展养鸡,起名叫青山绿竹鸡,真是个响亮的名字,推广得好还会像青山的蜂蜜一样畅销,这个想法得到了村民的响应,目前,已有几名村民着手引进鸡苗上千只。 养村之道 政策通渠的活水滋养   涂远承说,一个村庄就是一个小社会,要让他得以良性发展,就要学会用好各种政策,一名村官不仅要善于应用上级政策,更重要的是要善于结合村情制定本土政策,通过架设各种政策通渠为乡村发展送来各种活水的滋养。涂远承和村两委们引来政策活水,激活了青山村这一潭在800米高山上曾经波澜不惊的静水。
政策活水给青山村带来了怎样的养分呢﹖
  经济之养。在近两年里,为了发展村里的四大产业——毛竹、锥栗、养蜂、蔬菜。涂远承和村两委出台了多项政策扶持村民,在这些政策中结合实情,灵活又务实,有村财补助的,有村财扶助周转的,有村财减免的,有收益共沾的,通过这一系列政策把村民们发展经济的欲望一步步培养起来。在政策导向的有形之手和经济调控的无形之手指引下,青山的村民增收积极性越来越高。村里每年仅免收竹山山本费一项就返利给村民4.5万元,有了余钱的村民们更舍得在竹业发展上投入了。
  科技之养。村里出台了多种激励政策鼓励村民在科技种养上下功夫。去年村里规定,每年村里评出的前10名种养大户,村里都将送出村参加各种对口培训,目前全村已有10名大户参加了各种培训。为了让农民普遍得到科技的新知识,村里还制定每年由村里出资请一流专家进山培训的政策,仅去年就请来省市专家5人,开展培训6次,180多位农民参训。
  人才之养。涂远承深知下派的时间有期,可村里的发展却无止境,培养有能力的村两委班子也列上了政策的议程。村里的3名村委年轻有能力但不是党员,村里两名支委年龄大,却无致富之路,针对这一现状,村里出台了考评村两委的新政策,把双向培养政策列入其中。双项培养即把村委发展为党员,把支委发展为致富能人。经过一年的努力,在村两委的协作下,两名村支委都落实了致富项目,而3名村委中一人已成为预备党员,一名已成为发展对象,一名已成为积极分子。涂远承的人才政策还看得更远,村里出台了重奖村民子弟升学的政策,对考上大学、高中、初中的给予重奖,去年奖学金就发了1万多元。尤其是针对考上大学和重点高中的给予每年1000元的奖金,极大激励了村中学子,去年全村就有3人考上大学,3人考上重点高中。
  在田野里扎下理论之根,在乡土中汲取智慧之养,这就是一位硕士村官的治村之道,这条无形之道已和那条全省最长的通镇之道,深深进入涂远承的心路,在他人生之路上联成丰富的路网。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